姓氏文化:文姓
文姓
得姓始祖
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姬姓,名昌,季历之子。侯爵,华夏族,西周奠基者。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庶孙以号文氏昌得姓始祖 。《史记》曾记载“桐叶封弟”的故事:“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后更名晋。成王与叔虞同为姬昌(周文王)孙,姬发子。姬昌崩,姬发兴国,谥父曰“文”。西周早期的谥号为自称。叔虞六代孙、即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谥(文)为姓。是为雁门文之发祥。时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姓渊源
文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姜姓和妫姓。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属于以先祖谥号(称号)为氏。
在周文王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称号)为姓氏者,称文氏,是为陕西文氏,史称文氏正宗。文氏族人大多尊奉周文王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卫国将军孙林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属于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再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公元前209年,卫国被秦国所灭。
春秋时期,卫国在卫献公姬衍执政时期(前576~前559),属下有个大将军叫孙林父,字文子,是春秋时期很有声望的人物,时人皆称“卫叔孙文子、卫孙文子”。
在流亡十二年以后,卫献公终于又回国复位了。不料,卫献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泽被打败的耻恨,复位后就将孙文子、宁惠子之族改姓为“柯”氏,然后驱逐出卫国。
在孙文子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族人抗拒“柯”这个姓氏,且反正已经离开了卫国,便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文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文氏。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姜经初于许地(今河南许昌),男爵,建立了许国,为姜姓诸侯国。
迁徙分布
文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文氏发源于陕西、河南、山西省境,其中陕西(周文王一支)文氏为发展主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氏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播迁到江准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如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越国大夫文种,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带人。
文姓名人
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
文翁:庐江舒县人(今安徽庐江),著名西汉蜀郡太守,其人重视教育,创办了文翁学校,为中国历史上创办国立学校之第一人。文翁少年好学,精通春秋。汉景帝末年,任用为蜀郡太守(今四川中部)。他仁慈爱民,崇尚教化,见蜀郡人民有夷狄蛮横习俗,于是选派有才智的小吏,到京都从师受业,数年后学业成就回归蜀郡,便以高职任用,后来有的升为郡守,也有官至刺史者。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