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四)

一九一九年秋,张大千往上海,经朱复戡介绍,拜曾熙为师。举行拜师典礼那天,张大千在“小有天”酒楼准备了两桌酒。邀请了不少上海书画界名人,如李瑞清、商笙伯、姚云琴、熊松泉等一起见证。他们和曾熙同属于“海上题襟馆”成员。完成叩首拜师仪式后,曾熙为他取名“猨”(后改为“爰”)。相传张母怀他时,一晚曾梦见一位长者送她一只黑猿,要她照顾好,并嘱咐猿猴有两忌:怕月光,怕荤腥。人们便传张大千是黑猿转世。张大千一生爱猿,画画落款喜欢签一个变了形的“爰”字,酷似一只蜷着身体、拖着尾巴、仰着头的小黑猿。不久,张大千又拜曾熙的挚友李瑞清为师。

朱复戡,号静龛,四十岁后更名,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人,迁居上海。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7岁能作擘窠大字,吴昌硕称为“小畏友”。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曾主张“刻石须先通字学”,其外孙女孙晓云也五十余年笔耕不辍。

胡小石先生是书坛泰斗,他在授课时的板书,也十分讲究用笔、结构、布白,点划撇捺,遒劲高古,人称“一绝”。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欣赏着先生高超的书法艺术。1961年5月作校庆学术报告时,胡小石先生示意要更换板书。有位同学上前帮忙擦黑板,突然台下响起一片“不!不要擦!”的喊声,一时间使那位学生手持黑板擦楞在台上,惘然不知所措。原来前来听讲的师生实在不忍擦去如此精妙的板书。胡先生见此情景,不禁莞尔。

宗白华先生尝于北京琉璃厂够得一尊六朝佛头石像。抗日战争前夕,先生欲避难蜀中,遂将佛头石像深埋于庭院中之枣树下。战后归京,视家中收藏文物图书皆荡然无存,独枣树下佛头石像犹在,起出供奉于书斋之中,友人谐称其为“佛头宗”。

游寿先生曾在《我的临池简述》中说道:“我最初也如众人,以颜之麻姑仙坛入手后,来看到社会上许多颜字,有点流俗气,便舍弃,学北魏张猛龙碑,可以说是最好,同时北魏张玄(黑女)志,也看郑文公诸碑。行书苏黄都写,而黄山谷学的时间多一点。后来工作,在山东够得许多清本诸碑,在四川整理了一批旧碑,解放后,又到山东,古碑如山无人过问,也收了一些,都是好碑刻。”

沈鹏先生与游寿先生曾经多次鸿雁往还、投信请教,却始终未曾晤面,亦是憾事。沈鹏先生曾云:“早年读谢冰莹的散文,在她著名的《女兵自传》中,有一篇《海滨故人》的文章,记叙了她与游寿、谢文炳、郭莽西、方玮德等人30年代初在厦门共同创办文学月刊《灯塔》的事。当时游寿27岁,在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教书,谢冰莹称游寿与方玮德'两人都是诗人’,而且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她与游寿在厦门集美师校教师宿舍里彻夜长谈的情景。方玮德是著名的青年文学家,宗白华先生在《昙花一现》中说方玮德:“提起他的白话诗,真是新文学里的粒粒珍珠。”由此可见游寿先生早年与这群思想先进的文学青年从事文学活动的情况,那时,游寿已是名播江南的诗人了。”

王大安先生毕业于东北大学,精版本之学,长草书,沈延毅先生誉之为龙江草书第一。王先生曾书录梁山舟语:“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着不得丝毫摆布。乱头粗服非字也。求逸则野,求旧则拙,此处不可有半点名心在。”

有人问启功先生“不择纸笔”与“是否定要用上等纸笔才能出好作品”的问题,启先生说:“上等纸笔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不绝对。历史上不少国宝级书画都不是用当时青镂麝璧玉楮龙盘(笔墨纸砚)写成的。在纸笔上下功夫,不如专注于自己的内外功,一是储学一是磨砺。没听说吊嗓子一定要到天坛吧?那戏班里练压腿,也没听说要用金砖吧?……功夫到了,要正式粉墨登场了,置办点行头,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登台砸了戏牌子,跟观众说'在下唱得不好,行头是梅兰芳用过的’,管用吗?”


(0)

相关推荐

  • 临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碑 06环玮博达

    临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碑 06环玮博达

  • 古建有声,遇见东陵!(一)

    景陵解说词 景陵是入关后第二帝康熙皇帝的陵寝.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卒年69岁,他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功绩最为卓著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平定了三番之乱,收复了台湾,尤其是与 ...

  • 读《语石 语石异同评》札记(二)

    八.卷五"造像十二则"条柯氏评云"曾见一石于场市,无造像人名,但云延昌二年二年正月七日造谷石象.隋何长莘造像云:造間石象.谷石間石,他象所无." 案:谷石間石, ...

  • 明孝陵与中山陵,钟山龙蟠的隐喻(叶平)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 -- 题 记 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的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丰富优美,文化底蕴博大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一)

    一 李瑞清藏一汉砖砚,上有"黄龙"二篆字,乃清人阮元旧物.内刻有"阮芸台校十三经之砚""阮芸台砖之二"等题字,墨池前有清人翁方纲单刀刻铭文,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三)

    一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并未引起时人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六)

    一 1906年,李瑞清将多年积蓄捐出,加上地方富绅襄助,在上海创办短期的留美预备学堂,企望"送一人出国,将来救中国就多一个人的力量".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七)

    一 1955年,郭子直先生调入西安师院(陕西师大前身)任教.当时学校初建,校图书馆存书不能满足教学之需,急待充实,而国家百废待兴,上市书籍奇缺.先生爱校如家,急校方之所急,响应号召,于1956年8月毅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八)

    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江苏独立,一些达官贵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弃职逃遁.李瑞清却坚守学校,照常敲钟上课.总督张人骏敬其尽职,遂请其代理布政使一职.在城池被围期间,李瑞清利用职务之便,保全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五)

    一 清道人以宗法北魏驰名.曾农髯则主南宗,有"南曾北李"之称,二人与吴昌硕.蒲华.高邕.王震.俞语霜.谭德钟并称"海上八怪".清道人去世时,曾熙作挽联:&quo ...

  •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 ​《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赵永康)

    △2020年9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赵永康带领<边州闻见录>研究整理项目考察工作组一行到筠连考察相关工作.(方志四川) <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 赵永康 边州者何?西 ...

  • 《中西闻见录》述略

    <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