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都这个时候了,不会还有人不会辨证吧?(二)

上期文章回顾可看:【中医】都这个时候了,不会还有人不会辨证吧?(一)

接上篇文章,继续咱们的干货分享,话不多说,快看!

三、寒分内外

1、外寒

凉燥:风寒,兼外燥(口鼻咽苔干燥、干咳)称凉燥

太阳中风证:外寒若以怕风为主,汗出则为表虚证,又称太阳中风证

寒痹或痛痹:外寒侵入经络筋骨,出现关节拘急凉痛,称为寒痹或痛痹

外寒直中:外寒直中脾胃,出现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称为中寒、直中、寒凝于胃、太阴证

2、内寒

虚寒证:内寒即阳虚证,又称虚寒证,对应脏腑

四、火分内外

火邪也有内外之别,温、热、火三者同性,仅轻重程度及病位不同

火邪:外邪者称温或热,内生者称为火

上焦湿热:外热既风热,外热夹外湿(午后发热,汗出热不解,头重如裹,苔薄腻,脉浮数)

外暑:发生在暑季则称为暑湿证,也即外暑

内火应分清虚实:注意生风动血。虚火同阴虚相关,也称虚热证。实火以热盛症,苔黄,质红,脉数为主

热盛证要点:

心火:口疮,口苦,心烦

肝火:胁满,易怒,目赤

脾热:消谷善饥,弄舌

胃火:口渴引饮,龈肿

小肠火:尿频,尿赤,尿痛

大肠火:肛灼,热解旁流

膀胱热:癃闭,淋浊

实火兼伤阴:身热夜甚,斑疹隐现,扰神见心烦不寐,舌红绛脉细数称为火停营分证或少阴热化证

火停血分证:生风动血,高热,斑疹,血证,舌紫绛有刺,脉虚数

五、痰

狭义——储留肺脏,肺为储痰之器。主症咳喘,咳痰,喉鸣;广义——流传全身,脾为生痰之源

痰四个性质

主症:苔腻、脉滑,头重,胸闷,口粘,纳呆

寒痰:清稀泡沫,畏寒苔白

热痰:粘稠有块,烦渴苔黄

燥痰:难咯带血,咽干苔燥

湿痰:痰多易咳,纳呆苔腻

痰五个定位:五个定位

痰迷心窍:眩晕心悸,癫痫狂证,中风昏迷

痰停少阳:往来寒热,胁满易怒,喉如物梗

痰阻中焦:胸脘堵闷,嘈杂不饥,肢体沉重

痰窜经络: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痰注四肢:麻木偏瘫

六、饮:多为局部,关系脾胃,因部位分四类

痰饮——饮停胃肠:脘腹痞胀,呕吐清涎,胃中振水音,肠间水声辘辘:饮停胃肠,胃失和降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饱满,胀痛,咳嗽,转侧则痛增,脉弦:饮停胸胁,阻遏气机

支饮——饮停心肺:胸闷心悸,气短不能平卧;饮停心包,阻遏心阳

溢饮——饮溢四肢: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饮邪流行,溢于四肢

七、湿:指内湿,大多热化,少数寒化:中焦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下焦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证

八、滞:分气滞和气逆

气滞证:气机运行不畅,肝气郁结,七情为病因,胸腹胁脘胀满作痛和情绪变化为主症,常见弦脉

气逆证:脾、胃之气上逆+肝气升发太过——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呃逆,肝气上逆眩晕

(1)肺气上逆: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2)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

(3)肝气上逆:头痛目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衄血,甚至晕厥。

九、瘀:瘀血

瘀血辨证要点:

局部血结证:定处刺痛,拒按,肿块

全身血滞证:紫绀,舌质紫斑,脉涩

瘀血六个证类:六个证类

气滞血瘀:胀憋而兼刺痛,拒按或见肿块,脉沉弦

寒凝血瘀:拒按色暗,得温稍减,脉紧沉迟

热结血瘀:少腹硬痛,神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实

气虚血瘀:心悸乏力

阳衰血瘀:面黑唇青,腹大肢肿,畏寒肢冷,脉沉细迟

阴亏血瘀:形瘛,隐痛目涩,脉弦细数

瘀血五个定位:五个定位

瘀阻于心:脉细结代,心悸刺痛,精神异常

瘀阻于肝:胁痛痞块

瘀阻于腹:肿块拒按,闭经痛经

瘀阻于肺:胸痛咳血

瘀阻于肢:肿麻肌衄

十、食:食阻,停于胃脘

主证:苔厚腻,脉滑实,脘腹胀痛拒按,厌食嗳腐。

十一、虫:虫积

主证:五斑显露,绕脐阵痛,异食纳差,面黄肌瘦,夜眠磨牙。

在最后,借古人警句与各位盆友们共勉,“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