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十二集

回家(十二)

看到第一辆运木头的马车平安爬到水库大坝的坝顶,同学们又都在漫天的大雪中再次扛起了行李,开始了我们的爬山之路。

在山路180度转弯处,我们和下山的八匹骡子迎头相遇;八匹不会说话的牲口,在主人的吆喝声中,鼻息里喷出大团的白气,浑身颤抖着慢慢地向山下水库的冰面走去。

尽管山爬的异常艰难,我们还是一步一喘,一鼓作气地一口气爬上大坝顶端。

当我们刚刚爬到大坝顶上时,坝下水库里的冰面上,又传来乒乒啪啪的鞭子声和车夫们的吆唤声!

大家没有休息,一路小跑着连滚带爬地下了山。一口气来到了水库的排水口转向西面,然后同学们沿着向东的公路继续西行!

当同学们走到离清河镇还有将近一公里路程时,有人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大家休息了二十几分钟。

休息时我又和同学们沟通了一回,鼓励走不动的同学千万不要松气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就这样大家和走不动的同学才都勉勉强强地扛起背包,步履蹒跚地缓慢起步西行。

当年清河镇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土路路面高出两边的民房和原来老路基大约有两米。

当时的清河发电厂正在施工中,估计是道路不好走,就在土路上垫土,越垫越高。

十几年后清河镇开始修沥青混凝土路路面公路时,全部挖掉高出原来老路基两米多深的土层,才在原来的老路面上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

1971年9月20日,我从农村抽调回城,就分配到清河发电厂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1988年底组建铁岭发电厂筹建处,1991年6月举家迁入铁岭市银州区电厂明珠园家属区。

清河镇公路边的电线杆子,全都立在老路基的路坡下边,路面离路灯电线杆根部足有两米多高。当我们看见清河镇公路的路灯时,已经将近凌晨五点多钟。

黎明前的黑暗,在狂风和大雪中更加让人感到恐惧。

同学们走到清河镇中央时,薛邵安同学再也不想走了,看见路基下一个路灯杆旁边,有一个围着路灯杆的,中间低四周高的大大的雪窝;薛绍安同学便滑下路基,一屁股坐了进去。嘴里自然自语地说道:“休息休息,先睡一觉再走!”然后,就在大雪窝里坐下背靠在电线杆子上睡着了。

王德斌和另外两个同学一看薛邵安睡着了,也立刻跟了下去,煨到雪窝里倒头便睡!

就这样,在漫天飞舞的大雪里,在零下-30C°的严寒和凛冽西北风中,还有电线在狂风里发出刺耳的呜呜尖叫声中,四个人倒在路灯杆下的雪窝里,鼾声如雷,沉沉地睡了过去。

我和邹恒元紧跟着来到路基下,拽起这个,那个倒下,拉起那个,.这个又睡倒!四个人根本不理会你的任何动作,就是睡觉!

情况立刻变得严峻起来。邹恒元和我开始变得急躁,我们俩用脚狠狠地向熟睡的四个人踢去,任你拳打脚踢,他们四个人却照睡不误。

在昏暗的路灯下,望着在我们的拳打脚踢和呼喊声中,依然熟睡的四名同学,大家心如火焚。

这一组悲惨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一生中的梦魇!

有人讲,你们还有13个人那。两人背一个吗,慢慢地走呗。说得轻巧,当时,除了恶劣的天气外,每个人压在肩上的背包已经重如泰山;就差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就更别说再背个人和他们的行李。

剩下的十三个人,全都束手无策。如果任他们睡去,其结果只能是冻死;而且,我们也都精疲力尽,即将崩溃;再耽误一会恐怕就会全部睡倒;我和邹恒元又爬回路面上,和其他同学商量怎么办。

最后商定,由我和邹恒元、刘猛、郭广耀四人留下,其他八名同学和一名向导,由汪海和赵永春同学带队,继续前进,在开原火车站聚齐。

剩下的八个人,结成四个小组,我们四个没睡的同学,负责将睡着的四名同学,想办法弄醒后带到开原火车站。

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赶到开原,而去沈阳的火车已经进站;汪海和他带着的八个人,可以先上火车。回到沈阳后,由汪海和赵永春负责,把我们八个人留下的情况,通知给我们的家长。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其实,我如果当时真的回不去沈阳,家里也没有人会来开原接我,因为家里除了上班的妈妈外,我家已经再没有能独立出门的人。

(未完待续)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21日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70那3月3日在沈阳红卫兵摄影社拍摄的,这六名沈阳铁路中学初三四班的同学,全部参加了这次回家行动。

照片前排左起:李子杰(耿王庄大队)、赵雨祥(叶家村大队)、姜忠友(松树沟大队)。

照片后排左起:李维新(叶家村大队)、窦昌民(叶家村大队)、汪海(松树沟大队)。

2、这张照片是1968年1月份,在沈阳铁路中学教学楼屋面拍摄的,

背景是和平区南五马路!

照片中的“驳壳枪”是沈阳铁路中学初三六班王威同学,用木头刻制的道具枪,并送给了我;这把木头枪我一直保存到1987年,被我儿子拿出去玩时叫邻居的小孩骗走了!找到家长也不认账,只好不了了之!

(0)

相关推荐

  • 人生旅途 图片集 上

        第一章  儿童时期 清林故乡  开原县莲花乡糖坊村高家屯: 我七岁时(1940年),到海青房私塾老师范先生家学习.学习时间短,印象早已模糊,记不起什么了.只记得,第一天学的是"一个人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一集

    回家(一) 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沿着清河水库的冰面,由西北向东南狂暴地刮过来:乌云几乎压在地面上,和漫天的大雪搅在一起,分不清四周的天空和山峦. 宽阔的水库冰面上,西北风卷起的雪浪,滚滚而来.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三集

    回家(三) "留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倡议书,在八棵树广播站有线广播网一经宣读,立刻就有一些大队青年点的同学,开始作出支持的响应. 很快,我们大队也有人贴出了拥护的标语. 根据倡议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四集

    回家(四) 宫家堡子虽然是一个生产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自然屯. 村子里只有唯一的一条从北向南,勉强能走一挂马车的土路.路东最北面只有三户人家. 再往南行,剩下的十几户人家都住在路西.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五集

    回家(五) 陡峭斜坡面大石板上的积雪冰寒刺骨,抠在雪里的十指渐渐地失去了知觉,我们机械的向斜坡下移动着. 抢着的冰雪顺着掀起的上衣,灌进了肚子和胸部,也不敢腾出手来清理清理.终于,我们手脚并用,两个人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六集

    回家(六) 因为,从八棵树开往开原的长途客车,如果提前坐满了旅客,长途客车的司机就可以提前发车.为此,同学们立刻加快了脚步,向八棵树方向急冲冲地赶去. 出了夏家村,一直向南走就来到了大清河.冬天的清河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七集

    回家(七) 八棵树镇上,当年只有两家国营饭店:一个在八棵树镇的中间,在靠近八棵树公社政府所在地的地方:另一个在八棵树镇的最西头. 当时,每家饭店里都排满了饥饿的准备回家的知青:我们走完了这两家饭店后,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八集

    回家(八) 原来这个农村的小伙子,去年腊月在开原县城西面的乡里,和一个姑娘新订的婚. 小两口情投意合,讲好今年正月初一去准老丈人串门,没想到和我们一样没上去汽车.又怕未婚妻有想法,也决心步行赶去开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