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军事分析:筑城防御(上)
筑城的早期利用
前面已经提到,汉族及其祖先 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农耕文明 则是以土地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这也就导致这种文明形态下的人们 对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结和很强的 依赖性,进而出现了较强的领土意 识。如果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 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古代,人们还 没有条件保卫全部领土,但很早就 开始进行防护性的筑城措施,以 保卫人口和财物集中的定居点。这 就导致了筑城的出现,并且随之发 展出了一整套守城的武器装备和战 法,对于汉家王朝的长久延续起到 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新石器时代 早期和中期的遗址中,就已经发现 了壕沟类型的防护设施,用以抵抗 外族的入侵。后来,开始逐渐出现 更为完善的古城堡。随着汉家王朝 实力的不断增长,后来又出现了几 乎可以保护全部领土的巨大规模的 防御设施——长城。
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筑城技 术已经非常完善。如这一时期的楚 国都城——郢城,位于今天的湖北 江陵北,其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 度为4 500米左右,南北长约3 500 米,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现存的城墙有的地方仍高出地面7米,顶 部宽达12~14米。城外有护城河环 绕,用于阻挡敌方接近城墙。从考 古发掘的结果来看,郢城已发现有 5座城门和2座水门。每座城门有3 个门道,门道一侧有门卫房。水门 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也是每门3 个水道。这样的筑城技术已经达到 了古代筑城的较高水平,便于军队 依托城池实施防御作战。春秋时期 急于称霸的吴王夫差,先是修筑了 邗沟,接着又修筑了邗城,以用作 屯军。邗城位于江苏扬州西北2.5 千米处的蜀岗之上,其平面也略成 方形,因主要用于屯军之用没有 居民,因此面积仅有约2.6平方千 米。其东、西、北三面使用板筑夯 土城墙,另一面则利用蜀岗的断 崖,以构成四面防御。其城墙厚 约20~40米,有的地方现存残高即 达7米。断崖高7~10米,坡度约为 50度。城墙四面均有护城河掩护, 西、北、南三面壕宽达100米,都 与邗沟沟通。比较特殊的是东面城 墙外的护城河,其宽度仅为20~40 米,大大小于其它三面的壕宽。但该护城河外面就是与之平行的邗 沟,也就是说这一面城墙实际上有 2道水障,外面的邗沟也能起到护 城河的作用。邗城东、北、西三面 均有城门一座,而且城门外都有瓮 城遗址(瓮城也叫月城,是在城门 外增修的小城,一般于小城侧方开 小门,可以大大提高城门的防御能 力,因为攻方攻入瓮城后就如同进 入瓮里一样遭到四面攻击),这就 大大提高了城门的防御能力。北面 和东面还修筑了水门各一座,外面 的船只可以从邗沟进入城内,大大 便利了使用水上运输进行的补给行 动。这样的一个作为屯兵、储粮的 前进战略基地的纯军事性质的城 池,其防御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到了隋唐时代,汉家王朝的筑 城技术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两朝的 国都均设在长安城,因此该城建筑 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 的都市之一。长安城建筑在龙首原 及其6条余脉上,枕渭水而面向终 南山,总面积达到83平方千米。长 安城由城壕、外廓城、皇城和宫城 四部分组成,仅此就可以看出当时 设计人员已经考虑了在京都防御作 战中的构成多层纵深防御的能力。 城壕位于外城城墙外约3米处,其 宽度为9米,深度4米。这样的距离 使得城壕可以受到城墙上弓弩的有 力掩护,加大了进攻一方克服水障 的困难。长安城的外城平面为长方 形,东西长度为4 721米,南北则 长8 651.7米,其周长达到约36.7 千米。外城城墙采用夯土方式筑 成,城墙基宽一般在9~12米,高 度约为5米多。据史书记载,外城 城墙上至少有10座以上的城门。考 古勘探已探明10座,其中明德门最 大,有5个门道,其余各门则多为 3个门道。皇城和宫城则位于外城 内北部正中位置。皇城是中央衙 署及其附属机构所在地,而宫城 则是皇帝的居所,即我们平常所说 的皇宫。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南北 长1 843.6米,东西宽2 820.3米, 东、西、南三面均有夯筑城墙,其 基宽14~18米,高在10米以上。据 记载皇城有7座城门,南面有3座, 东西各2座。值得注意的是,皇城 北面也就是朝向宫城的一面是没有 城墙的,只是以一条宽220米的横 街将其与宫城隔开。这似乎意味着 中央衙署的所在地针对宫城是没有 防御能力的,驻守宫城的禁军可以 随时毫无阻碍地进入皇城以控制中 央衙署,而从中央衙署要想进入宫 城则需要攻下一座高大的城墙,这 无形中增加了皇帝对政府机构的控 制力。同时,皇城也是宫城的一道 屏障,加大了宫城的防御纵深。宫 城位于皇城正北,整体呈长方形, 南北长1 492.1米,东西长度与皇 城相同。宫城即隋朝时所建的大兴 宫,唐立国后改称太极宫,其宫墙 与皇城相同,但只有3个城门,明 显提高了宫城的防御能力。唐高宗 时期,依靠盛唐的雄厚国力,朝廷 又在宫城东北外城外面修建了大明 宫。大明宫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皇 家宫殿群,其平面接近梯形,南面 与外城共用一道城墙,长度为1 674 米,北墙长1 135米,西城墙长2 256 米,东城墙斜度较大且中间有一个转 折,因此长度比西墙长数百米,其城 墙全长为7 626米。城墙也是用夯 土筑成,但在城门附近和城墙转角 处内外均用一层青砖被覆,提高了 城墙的坚固程度。此外,城墙的四 角厚度也加大2米多,转角及城门 外也用青砖被覆。唐代后期,随着 国力下降和安全形势的恶化,朝廷 为了提高突出于外城的大明宫的防御能力,又在大 明宫北部城墙外 侧修筑了重城。 同样的重城还出 现在唐玄宗李隆 基时期,其将原 来居住的潘邸扩 建为兴庆宫,然 后修筑了一条沟 通兴庆宫和大明 宫的重城。这段重城既可以让皇 帝秘密出行,当然也可以用于机动守城部队,对于 守城战斗也是有利的。
外城与皇城之间是长安城内 的居民区,其设计也考虑到了军事 防御的需要。根据考古勘测的结 果,长安城内共有东西方向街道10 条,南北街道11条。主干大街宽 达100~150米,一般街道宽39~68 米,顺城街最窄,仅为20~25米。 这些街道将长安城分割为108坊, 按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种。各坊 都有夯筑的坊墙,基宽2.5~3米。 大坊有4个坊门,小坊有2个坊门, 都有专门的防卫人员负责按时开 闭。这一特点在有利于对城内居民 进行控制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 的防御作用。宽大的街道有利于迅 速调动部队增援各处被攻击的地 点,特别是有利于骑兵的快速机 动,而较狭窄的顺城街则不利于攻 破城墙的一方沿着城墙发展战果。 各坊在城墙被突破后,可以各自依 托坊墙进行节节抵抗,迟滞敌方的 攻击,为纵深的预备队发动反击争 取时间。可以想见,攻方攻入城内 后就会被独立坚持抵抗的各坊将战 斗队形分割开来,难以组织快速突 进以迅速占领至关重要的皇城和宫 城。而最北面的宫城因为有渭水的 掩护,受到的威胁终归是较小的。 与隋唐以前相比,此时的筑城水平 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出现了 重城,而且宫城集中建筑提高了抗 击力,通过大小各坊填补宫城与外城之间的空间,使攻方难以在这里 集结兵力;开始构筑羊马城,即在 城墙外护城河内修筑一道土墙,战 时可将坚壁清野转移来的牛马等牲 畜安置在里面,因此被称为羊马城 或羊马垣,当然也可以派部队加以 防守;开始在城墙外建筑弩台,以 提高大型弩的射程并可支援城墙和 邻近弩台战斗;为了对抗敌方大型 弩的破坏,原来的夯土城墙开始用 被覆青砖的方式予以加固,出现了 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