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个怎样的诗人, 为何《蝉》的第四句被誉为神句?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一提到蝉,我们总会想到炎热夏天里的聒噪,总会记起夏蝉不知春秋。当下,蝉被我们赋予生命短暂的悲惨意象,或引申为无知的代名词。
可是在古代,蝉却被诗人们认为是清高典雅的象征。《吴越春秋》有'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古人不知蝉吮吸树汁而生活,误认为蝉居身于高处,不染世俗凡尘,依靠着露水这种无根之水生存。因此,蝉这种叫声凄凉、脱离世俗的动物,受到大多数诗人的喜爱。
点击加载图片
唐朝的咏蝉诗颇多,时人在众多诗句中评选出三首,成为唐代咏蝉三绝。
其一,虞世南笔下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笔下的蝉少了一份悲惨的境遇,多了一抹悠然自得的自信。蝉的鸣叫声清远并不是凭借着秋风,而是蝉本身栖息在高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虞世南借蝉,抒发了自己胸中的报复,表现出自己性格特征中独有的自信。
其二,骆宾王在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蝉》没有了虞世南的自信,而多了一种心心相惜、无人慰藉的惆怅。骆宾王时任侍御史,直言劝谏武则天,却不知此时的大唐已经丧失太宗时期的'民主'。在女帝的高压政策下,骆宾王等一众'不识时务'者踉跄入狱。骆宾王的《蝉》是在狱中所作,他直言当今世道无人相信蝉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既然如此,谁又肯了解自己,替自己洗刷冤屈呢?
咏蝉三绝中最后一绝,便是李商隐所作的《蝉》。通过对咏蝉三绝的了解,我们明白虞世南的《蝉》积极乐观、自信豁达;骆宾王狱中咏《蝉》伶仃孤苦、饱受委屈。那么,李商隐笔下的《蝉》又是一种怎样的风格呢?
蝉居高以露水为生,可夏日炎炎,露水早已蒸发,蝉难以吃饱,只能日复一日地嘶哑鸣叫;蝉的叫声越来越稀疏,直到五更天还断断续续,可是依附的大树却依旧翠绿;遥想我这些年如同一根树枝在宦海中沉浮,官职低微的我本想辞官去,奈何故乡的田园已经杂草丛生,再无我归处;谢谢你的鸣叫声,它使我记起我一家也甚是清贫。
李商隐的诗素来不给予读者最为直接的大喜大悲,而是将所有情感深埋于自然规律中,给人一种朦胧浪漫又颇具凄凉的感观。
点击加载图片
就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春蝉吐丝、燃烧蜡烛这种再平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稍微思索一下,就知道其中蕴含着深意。并且不同的人解读,会有不同的感观。有些人认为它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有些人却觉得作者歌颂了矢志不渝的爱情。所谓神句,都是猛然一瞧再平常不过,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思绪不断。
要评析李商隐的《蝉》,首先要了解李商隐的为人,他的困惑、他的人生、他的喜怒哀乐。
李商隐家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从三岁起李商隐就同父亲一起背井离乡。本来一家人生活还算富足,可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长子李商隐头上,不得已他和守寡的母亲带着一家人返回家乡。折返家乡的李商隐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放弃读书,反倒是靠替人抄书维持生计。爱学的李商隐得到了精通五经的堂叔帮助,在他十六岁时就能写一手好的文章。之后他更是得到了骈文大家令狐楚的垂怜,令狐楚珍惜李商隐的才华,在生活上慷慨地接济李商隐一家,在文学造诣上更是毫不吝惜地将自己所擅长的骈文倾囊相授。自此,李商隐完成了从散文写作到骈文的转变。在辞别这个像父亲一样的骈文师傅后,李商隐又在王屋山潜修道教两三年。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山后,李商隐屡试不第,终于在他二十四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可正当他决定一展抱负之时,他的贵人令狐楚却撒手人寰。在为师傅办完丧事后,李商隐接受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约,成为了一名幕僚。王茂元更是爱才心切,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眼看着李商隐就要苦尽甘来,谁曾想李商隐就此卷入了党争的漩涡。
牛李党争持续了四十年之久,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代表着读书人的利益,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捍卫着世家大族的地位。两党在这四十年内你方唱罢我登场,将唐朝的政治搞得乌烟瘴气。党争与李商隐本来并无干系,但是在李商隐娶了王家大小姐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王家成为了李党。而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在世时是牛党的一员。之前,李商隐虽无意陷入党争,但是却被同僚们默许为牛党一员。之后,李商隐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认为是背叛师门,清高的读书人自然排级李商隐,何谈仕途上提携。而李党代表着世家贵族,这群人自然瞧不上没有背景的李商隐。如此一来,李商隐在朝堂上两头受气,没有立足之地。
李商隐虽然被牛党误解,但他毕竟是王茂元的女婿,为什么不能绝处逢生呢?很遗憾,王茂元在世时并没有好好地为李商隐引路。就算没有牛李党争,我相信李商隐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因为李商隐是个曲高和寡之人。在李商隐与发妻王氏相濡以沫十三年后,王氏去世,李商隐悲痛欲绝,此生未曾再娶一人。可见,李商隐是个重情义的人,这就决定他不适合官场的左右逢源,到能在诗词歌赋中占有一定席位。
点击加载图片
李商隐是个怎样的人?用他好友崔钰的一句话概括: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了解李商隐的喜与忧,再来看看他笔下的《蝉》。《蝉》这首诗应该是四联八句,因此被称作神句的第四句,应当是'一树碧无情'。清代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称此句为神句,并点评道: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
也就是说不仔细琢磨,我们是不能体察到作者所传达的信息的。'碧'字凸显出画面感中的冷色调,再结合上一句'五更疏欲断'与李商隐官场落寞的一生。便可体会到,李商隐何尝不是那只对政治富有热情的蝉,但是随着朝堂的黑暗,这只蝉渐渐地发不出声响。但是党争却像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在大唐这片沃土,这股无情的祸水不论对错,将多少士子寒窗苦读来的功名随意洗刷,又将他们一展宏图的雄心彻底击碎。
到头来,蝉本无情,树也无情,唯有李商隐是有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