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条目的写法
地方志的定义: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地方志的基本特性(七大特性):地方性、真实性、权威性、综合性、独特性、资料性、连续性。地方志编纂的基本要求(四大要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严谨、文风朴实。修志的基本程序(八大环节):拟订篇目、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写初稿、组织评议、修改补充、志稿审查、总纂审改。
这次续修志,市里的统一设置是章、节、目层次,章节为虚设,以目为记述实体。志前设概述,章下设章下述。概述要求从事物的发端写到我们的下限,也就是2000年底。章下述要求从建国后写到我们的下限。节下分列条目,可分为三种条目: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
(一)综合性条目
本届修志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类条目?首届修志中是没有的,但是通过修志的实践看出了一些缺点,所以我们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增加了这一类型的条目。我们在修志过程中,对志的部分一般是按以类系事,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要求,横向排列篇目,分门别类纵述始末。这种把记述对象分解开来,类为一目的结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能载纳众多资料,使问题便于展开和深化,有利于广泛地系统地独立记述各类事物的源流演变、历史和现状,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类事物的部分属性。但凡事的利和弊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些弊端也就同时伴随横剖类目而来,给结构本身带来了涣散残缺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一是偏重微观的记述,有失于宏观;二是偏于横剖,缺乏纵贯,因果之效不彰;三是情况分梳肢解,记述实体自成体系,对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反映不足,难以体现整体面貌,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补救的需要。
综合性条目的作用和意义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能够概括大要,统率全节,把全节的大势大略有机地组合一起,构成一个客观总体,形成高屋建瓴之势,使读者形成整体概念。二是能贯通全节,把各目之间各不相通的板块联系了起来。三是能揭示诸事物间的联系,彰明困果,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四是可以导引读者阅读。
综合性条目的写法要求“提要钩玄”,主要是将全节各部分的精要概括提炼,俯瞰全节,勒其概况,起着导读和“窗口”的作用。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展示全貌,二是纵述史实,三是突出特点,四是综合对比。
综合性条目写好不是很容易,它的形成要在全节形成以后,主编在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才能完成。但它是唯一把作者从后台推至前台的地方,可有叙有议,有策有论,使其成为志书作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所以要很好把握。
(二)主体性条目
什么是主体性条目?所谓主体性条目是一节之主体内容。以教育为例,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主体性内容。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教育所含的主体性条目。
主体性条目要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将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进行竖写。竖写的基本方法有依时记述法 、记事本末法、典型排述法、综合记述法、点面结合法、逐渐记述法等。竖写的辅助手法有背景铺垫法、纵横对比法、图表配合法等。常用的竖写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
1、依时记述法
按时间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发端指在当地的起始,不必从全省、全国写起。发端的时间属必记项目,要下功夫考证清楚,记准确。凡有具体年份的不用模糊数(如建国初、20世纪初、80年代初等)。现状指下限年份的情况,应记得详细一些。沿革包含发展、变化、兴衰、起伏、转折等,应视每种事物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阶段记载。有的可按历史时期记载,如政府、军队等可分为清、民国等时期记载。建国后经济方面的事物可按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分阶段记载。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分期没有关系,可按事物自身特点,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发展顺序、挫折、转折等方面划分阶段作纵向记述。事物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要注重选用开创性、标志性材料来记载。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对建国后农业生产,大多从以下几个阶段来纵述:土地改革到合作化初期,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搞乱了生产关系,破坏了生产力,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中共十一界三中全会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这样按时间顺序,抓住农业生产发生转折的几个阶段来竖写,就能写清楚建国以来农业生产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记建国后工业生产,大多划分为三年经济恢复、一化三改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中国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改革等阶段。依时记述要避免一年年地排列资料。因为不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简单地罗列,是资料汇编,不是著述,不符合方志的写法;那样记述,大大拉长了篇幅,还反映不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有的事物历年或部分年份的统计数字很有保存价值,可在对该事物竖写后列表记载。首届《郯城县志》“苹果”目竖写得法,注重按发展阶段记载。抄录于后供参考:“1954年引进,至50年代末,栽植面积近1000亩。60年代中期发展到3000多亩。国营清泉寺林场、马陵山林场及李庄、 庙山、泉源等乡形成小规模栽植,品种主要有小国光、大国光、黄香蕉、青香蕉、红玉、祝光等。80年代初,全县苹果园发展到1.9万亩,苹果已成为县内主要水果。1985—1990年为县内苹果园发展的高峰期,面积达3万亩。新建园片大多引进美国新红星、金矮生、乔纳金、普通红富士等新产品。1991年,全县苹果产量达655万公斤。1995年后,苹果栽培面积逐年减少,至1999年仅有3500亩。”
再如:以家兔这一条目为例来说明。“1938年,掘港镇一杜姓人家从沪购回4对美国大白兔,后又引进英系和法系安哥拉兔共繁殖30多只,主要供玩赏。以后掘港镇地区渐有饲养,但终因缺乏经验,饲养不当,几乎绝种。1949年,全县唯杜家养兔,计50多只。1953年,县土产公司开始收购家兔皮毛,养兔引起了重视,逐年发展为家庭副业。1955年,全县各地都有零星饲养,尤以街镇居民较多。到1957年末,全县家兔圈存量发展到20000余只,品种有白兔、安哥拉兔、荷兰兔等。1977年,从崇明等地引进日本大耳兔,全县掀起养兔热。次年,全县家兔圈存量越过10万只。此后因大耳兔繁殖率渐低,兔毛收购价格又未调整,全县家兔圈存量逐年减少。至1983年末仅有37278只。1984年初,推广西德长毛兔,并随着兔毛收购价格的提高,全县又掀起养兔热,年末家兔饲养量一下子回升到10万只以上。”这里用字不多,但发端、沿革、现状3个阶段都记得很清楚,特别注意了沿革部分按发展阶段记载,看后对**县家兔养殖能有全面完整地了解。依时记述是方志应用最多的最主要的竖写方法。
依时记述的写法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开门见山,追溯事物源头。所谓源头,就是事物的起始,事物的萌芽,事物的发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和背景,我们无论记述什么事物,都必须把源头记述清楚。没有源头,就交待不了事物的起因,就交待不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背景。竖写一着笔,就要开门见山,直接从这里开始,记述事物发生缘由,讲清事物产生的背景。从一些志稿看,往往出现缺源头的情况,有些志稿虽也作了交待,但是一句话带过,记述不清楚,还有的干脆以虚代实不着实际。这是不符合竖写要求的。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些是由于缺少资料,难觅源头,但有些并不尽然,只要下功夫,是能够记述清楚的。仅举一例:某县志稿在《幼儿教育》一节中,一开头就写道:“民国三十三年××私立益智中学设幼稚园一个班。”由何人创办?入园对象是些什么人子女?都没有记述。至少入园的是些什么人子女是可以搞清楚的,因为这关系到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因此,抓住源头,写好发端,是搞好竖写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抓住转折,突出事物变化。由于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迂回曲折的,呈螺旋式上长或波浪式前进,有兴有衰,有升有降,有起有伏,展示了一个兴衰起伏的过程。转折,就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介于兴与衰、起与伏、升与降之间的关节点。任何事物在发生重大转折变化时,都有重要的因素,都有其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从宏观上大的时代背景,到微观上自身的内在因素,社会的、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所以,在竖写过程中就要抓住盛衰、起伏、升降、兴亡等转折变化的环节,详细记述转折变化的条件和状况,体现因果之间的联系,反映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情况。是经验还是教训,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正是通过对事物的转折变化状况的记述而反映出来的。不抓住转折这一环节,平辅直叙,平均用力,很可能会成为记流水账,也不可能反映事物的规律。
抓住现状,重点展开记述。现状是竖写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所讲的现状,是指志书记述的下限发前的基本面貌。当然,各地修志,断限不一,每一个地区在修志时都有自己的断限年份,但一个地区的断限要统一,如果断限不一,也不能展示一行一业的整体面貌。《××县志》在《制止违法合同》一节中,就记述了这样一段:“1981年9月份,长江公社某综合厂与福建省诏安县工业供销公司签订渔网脚购销合同一份,合同金额82万元。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派人高查发现该厂属“四无”企业,即无原料、无资金、无厂房、无设备。并已骗取贷款31万元,立即予以冻结,司法机关按诈骗罪判处该厂厂长和此案有关的9人的徒刑。”按照竖写要求,这里既无“制止违法经济合同”这项工作的起始情况,又无该县志断限时间1985年以前的基本状况的铺陈,更没有这项工作的整体面貌,因此,是不符合竖写要求的。
抓住脉络,展示事物发展的联贯性。在竖写时,还必须抓住脉络,注意展示事物发展的联贯性。由于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并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而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又呈现邮一定的阶段性,在某一时期呈现相对稳定的阶段。当然这种稳定并不是静止的,只是相对稳定。兴与衰,起与伏,升与降,都要维系一定的阶段。由于事物是复杂的,各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变化阶段时间跨度的大小也不相同,竖写时记述过程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竖写过程中,仅仅抓住发端、转折、现状还不够,还必须注意展示事物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对时间跨度大的阶段,一定要认真记述,紧紧抓住事物的发展脉络,否则反映事物的发展就会缺乏联贯性。
志书的每一个分志,都按事物的性质分类,按事物的从属关系横向排列,当横分到事物的一个实体,一般是篇目中的节或目,就要进行竖写了。竖写又称纵写或纵述,是指按事物发展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这里用的是记叙文体的顺叙法,方志是不允许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按照首届新方志编修经验,竖写内容应具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每一个竖写单元都要写清楚事物的起点、终点和转折点。起点和终点都只有一个,起点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阶段,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年份、重点年份。主要环节不只一个,且各种事物情况不一样,要通过对每种事物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后确定。找准、写好转折点是竖写的难点,也是竖写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要充分占有资料,以便于作出正确判断。写好转折点,可避免流水帐式写法,将阶段性变化淹没于平铺直叙之中,又可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反映事物兴衰起伏的规律。写转折点不是“断线”,虽然没有一年年排列资料,但事物发展脉络是清晰连贯的。
为提高志书的思想性和记述深度,竖写时对任何一个事物的综合、分析和记载,都要从(县、市、省)的角度,从当地政府的角度,而不能从编写者个人的角度。因为这不是部门志,更不是个人著述,方志是“官书”,撰稿人是代表政府来编写志书的。对事物评价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房地产开发,从自身角度来说,开发的越多越好;但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来评价,房地产发展过快,超出一定限度,正是经济发展过热的反映。
部分首届新方志的竖写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年年地排列事实,记流水帐;堆砌材料,主线不清;内容不全,只有现状而无起点和转折点,或只记一阶段而无现状和起点;用大量篇幅详写部门管理机构;大段抄录上级文件。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除资料缺乏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没把握准竖写的要领。续修志书时,要注重吸取首届修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竖写的方法,掌握其技巧,使竖写达到较高水平。
2、记事本末法
有的事物的发展比较简单,划分不出阶段,可采取记事本末法,完整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现状或结果。《沂源县志》记蓖麻蚕就是用的这种方法:“1965年从临沂引进试养,在九会公社(现土门镇)董家庄、鲁村公社郑家岭村,共养12盒(钟),1966年扩大到50余个村,共养369盒,收皮茧355公斤。1967年养359盒。因本县种植蓖麻少,饲养期正值高温,病害多,茧价又低,1968年停养。”
3、典型排述法
不是很复杂的事物或时限较短的事物,不必或无法全面系统地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仅选取兴衰起伏的关键年份的典型事例排列记述,便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特点。《东平县志》“冶炼”的竖写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中,曾在上河炼铁,因小高炉设备差,风力温度达不到,未成。
1959年菏泽专区在王台村兴办菏泽钢铁厂,用水河铁厂的矿石炼铁,虽炼出了铁,但因矿石品位低,成本高,1961年停产。
1972年五金厂(现工具厂)建立3.5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当年投产,投资二十余万元,炼出生铁500吨,每吨生铁价400元,高出市价250元,亏损12.5万元,企业负担过重,停产。”
这里排列记述了东平县炼铁三起三落的典型事例,便将东平县现代冶铁的历史和现状清楚地反映了出来。
4、综合记述法
有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出现的事物,如每年夏天的高考,每年新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每年固定时间的世界**日,一年一次的人代会、征兵、文明礼貌月活动等,不可能逐年记载,可采用综合记述的方法,即将断限内各年该事物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予以概括记述,同时记下某些年份的新措施、特殊活动或优异成绩等。要注重运用综合资料,但要避免采用方在各地都行又都缺乏针对性的套话和泛泛记述。例如高考,可综合记述断限内各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考入各类学校的人数、录取比例、成绩和位次等,也可将有较重要价值的数字列表载入。
5、点面结合记述法
点指事物中具有突出特点的典型事例。面指事物发展的概貌和在一地的全面情况。面重在反映事物的广度,点重在反映事物的深度。志书对某些事物进行竖写时,先概括记载事物的综合情况,然后选取一两件典型事例作为重点记述。一些行业、事业和数量较多的事物可采用此法。如县志记纺织工业,先全面记述纺织工业的兴起、发展和现状,然后简记一两家重点企业的概况。再如,记小学教育,先全面记述本地小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学校数、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教师数、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情况,然后简记一两个主要学校的概况。这种点面结合记述法,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全貌和特征。
6、逐项记述法
变化缓慢或无阶段性的事物,难以记述它的历史发展情况,而重在记述现状。可按事物特点选取若干能显示事物本质的项目,逐项记述,以反映事物全貌。采用此法的有自然地理志中的山、河、气候、土壤、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政党群团志中的群团活动、会议,科技志中的科技成果及民俗志中的各种风俗等。例如记河流,每条河的记述项目有名称、发源地、流经地式、长度、流域面积、水深、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等,通过对以上各项的记述,便把一条河的全面情况清楚地反映出来。
为提高竖写的效果,还要重视运用竖写的辅助手法,下面介绍常用的三种方法:背景铺垫法、纵横对比法、图表配合法。
(三)典型性条目
什么是典型性条目?原来类为一目,现在为了加深记述深度和志书的阅读性,可将一些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做为典型性条目。这些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组成的条目就是典型性条目。
为什么要设?用三个例子来说明:1、本单位的条目设置(20年成果展就是典型性条目)。2、上届修水利志时发现治理河道时挖出了元代时期一条古船的事(清代以后停用)。3、纺织中的郝建秀工作法(又称“五一细纱工作法”)的例子。
怎样设?原来严格按逻辑关系划分,现在可以将不是很严格的逻辑关系内的,但有一定关系的目也画进来。采用章节与条目体相结合,一个值得注意的总是就是如何下功夫研究节下条目的设置问题。这种结合体,在横分门类之后,如何设置条目是记述好内容非常关键的一步。这种结合体的条目,与纯粹章节体节下“目”又有所不同,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的条目,是节下相对独立的单个体,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节对下边的条目不再有非常严格的隶属、统辖关系,不必统得过死。这正是续志吸收年鉴、辞书长处的一点。
怎么写?要完整的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不能倒叙、插叙、补叙。
(四)要加强记述的深度。要加强记述的深度就要调查研究。
首轮修志有不少内容层次单一,只记了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而未记第二、三层次的内容,这是造成志书平淡肤浅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记述某地的案件时,案件总数属第一层次,城镇、农村属第二层次,流动和固定作案属第三层次,成年、青少年属第四层次,男女性别构成为第五层次,屡犯初犯为第六层次。
方法:1、由表及里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首先由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感性的直观认识往往只停留于事物外表。比如记述干部更迭任免,大都是记述姓名、职务、任职时间,至于为什么更迭,就无法知晓。这样记述至多只能看出谁被谁接替,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只能起查考作用。如果在记述中加进任免班干部的年龄、文化程度、思想品德,或一些简要的突出的政绩,就比单纯记述几个姓名要深一层次,就可以看出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情况。试从下面几例比较记事的深度和效果:
例(1):张正尧,1937~1939年任县建设局长。
例(2):张正尧,男,28岁,毕业于林业科技大学,1937~1939年任**县建设局长。任内组织民众在河堤、庙宇等处植树1.55万株,至今仍保存几百株,大者胸径50多公分。1939年后由李树良接替……
2、多层次立体记述法。首届志书内容层次单一,只记了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而未记二、三层次的内容,或者是只记第三层次的内容,而未记一、二层次的内容,平淡肤浅,缺乏深度。比如写概述,只写巨大变化这一层,而未写是何原因这第二层。写决策,只记决策的结果,而未记决策的理由、决策的条件、决策的过程。反映居民生活,仅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数量指标上来反映,而没有反映出居民生活内涵方面的许多很有意义的具体信息。再如案件侦查、审理、判处,仅记诸年的综合数字,就显得过于简单。这些数字虽反映了案件变化的情况,但没有反映出案件发生的行业特点、区域特点、案犯的年龄、文化、职业、性别等特点。如果记述时既记案件的综合数字,又记综合数字中所包含的经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归纳分析得出的不同年份的个体数字,就可以更好地为治安决策和法制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现实依据。
3、纵横比较法。进行纵向比较,可以使人们从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中鉴古知今,受到鼓舞;进行横向比较,更容易从旁人的经验教训中看到差距,得到激励和鞭策。所以加强志书纵横比较,有利于体现志书的资治、借鉴功能,提高志书的社会价值。
4、随文设附法。随文设附,一是可以用较短的文字来加深记述深度;二是可在正文之外拓宽记述的范围;三是它可以不受志书常规体裁限制,运用起来比较灵活。
5、运用著述体。地方志是资料性著述,要用著述体而不用或少用纂辑体(大事记式记流水帐的方式)记述,以加深事物的透彻反映。 文体、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