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那位姑娘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50公里,这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这里风景如画,苍松翠柏,植被甚好。麦积山因何而得名?在五代时,有人写了一本《玉堂闲话》,其中说道:“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祝穆《方舆胜览》说:“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
那年,我来到麦积山,远远的望去,一片祥云笼罩,石窟若隐若现,当走近之后我才看到了麦积山的真容。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形如同农家麦垛,高高的山崖拔地而起,其山海拔1700多米,山顶距山脚有142米。在山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洞窟,如古人所说“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
进入山门,上悬“瑞应寺”木匾。寺院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相关的配殿。在山门的门柱上有这样一幅对联:“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这个六朝山就是麦积山石窟。
寺建于东晋时期,早于石窟的开凿,相传晋元帝司马睿赐名无忧寺,到后秦时改名为石岩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唐代时这个寺院就很有名,著名诗人杜甫曾游此寺,写下了:“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的诗句。北宋时期,因麦积灵芝视为吉兆,皇帝又赐名瑞应寺。《高僧传》记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瑞应寺,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当时有常僧徒300多人。
在山下仰首向上望去,只见窟如蜂房,栈道依崖而设,十分奇险,五代诗人曾写诗这样描述:“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沿山径拾级而上,慢慢的向上攀登,逐渐接近这个六朝雕塑馆。麦积山石窟开凿约在后秦时期,此后北魏、西魏、北周到隋唐、宋、元均有开凿和修缮。石窟现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0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这些窟龛开凿于山崖峭壁的东、西两崖。石窟造像以北朝最为著名。
石窟建于悬崖之上,在窟的洞口修有窟阁、门檐、藻井等。因麦积山石质的因素,佛像采用了泥塑和绘画。佛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弟子等等,大小有十数米巨幅的佛像,也有很小的作品,这些佛像有千余身,个个生动、身身美感,均有特色与特点。
在麦积山看到最大的佛像是第十三窟,中间的释迦牟尼佛高达十多米,两侧的菩萨也很高大,佛像悬立在崖面,大有一副观照大千的神态。
看着这高大的佛像,麦积山石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劳和智慧。所当地人讲,当年在开凿石窟时,用木材堆积进行施工,至今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看着拍着,突然一个漂亮姑娘进入我的镜头....转身回眸之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麦积山石窟那历史的美感也印在我的脑子里,“麦积奇观”让我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