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有的认知——恭读导师《〈心经〉浅解》之心得
如云/文
耕云导师演讲《波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首先指出《摩河波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彼岸之心要经典。
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第一、《心经》是籍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第二、《心经》是指靠着这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精髓。我们从以上两种认知得到一个启示,若要到达解脱的彼岸,必先要有伟大的智慧,但此一智慧如何才能求得,我认为必须要从《心经》中提示的,“空”与“有”来探讨。
记得 导师曾说过,万事万物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无余无欠,干净利落,一切那么自然顺畅。大宇宙的“空”含有无限的生机与创造的可能,若是我们定要执着世间一切的有,则恐怕处处滞碍难行,而我们的世界就像死水一潭了无生机。不信我们听听 导师所说的话就知道了, 导师说:“房子不空无法住人,器皿不空无法盛物,船若不空放水则沉。”总之,大宇宙不空,星球如何运转,人类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因此,空的妙用无穷。
换言之,“空”与“有”是一体两面,而我们修行人更不能执着任何一边,否则不但把人生僵化了,而且违背了佛说的不二法门。这个从 导师上述的两句话得到印证——“空里去”是“无”的表征,但亦是有的创造势能;“空里来”是“有”的显现,但也是“有”的衰败先声,所以说“空”与“有”是一不是二,我们修行的人要怎样去应用空的理念,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伟大智慧,这才是《心经》的重点所在。
《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意思,若用通俗一点的说法,不是让我们把自己这些器官封闭不用(否则岂不如同死人),而是要我们将这些六根六尘淡化,不要产生联想执着,尤其先要信得过佛告诉我们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法义,换句话说,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条件组合变动不居的。
记得《禅学季刊》第2期《指月录拈解》刊载了一则故事:
有位道人两手各执一株鲜花来供养佛,请佛为他说法。
佛对那道人说:“放下。”道人放下了左手的鲜花,佛又对道人说:“放下。”道人再放下右手的鲜花。佛还在说:“放下。”,那道人于是说:“我都放下了,两手空空,还叫我放下什么?”佛说:“我不是叫你放下鲜花,而是叫你放下外六尘、中六根、内六识,放到无可放下的时候真法就现前了。”结果,那道人在佛的开示之下悟了。
若是我们硬要执着这些虚幻无常的东西不放,这就是自寻烦恼,而我们岂不天天活在不如意的痛苦无奈生活中?因此佛告诉我们舍弃世俗的一切,更要我们把六尘、六根、六识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至于我们舍掉世俗的一切,看似已空,但由于空了以后,真我抬头又显现了伟大的智慧,这不亦是有吗?所以 导师对我们说:“等到你们亲证了之后,整个宇宙都是你的,你还要什么?”
实在说,我们人等于是一部机器。脑子犹如电脑,从小到大由六根、六尘、六识所收集到许多,有形无形的、大小长短、善恶美丑,等等相对的表层意识,这些资讯把我们脑子塞得满满的,一天到晚弄得头昏眼花,不但伟大的智慧无法产生,而多元矛盾的意识不断的在我们脑子里斗争,因此烦恼无尽,觉得人生活得痛苦无奈。
从以上分析结果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心经》中的“空”与“有”的问题?为的就是要印证佛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开示,同时要我们把六根、六尘淡化,也就是 耕云老师所说:“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对一切人事物好像雾中看花、如幻如化,不必执着,做到自然、用心如若镜,一切过化存神。如斯烦恼无由而生,心境调和统一,这样就安祥自在了,等到我们一旦“安祥即我,我即安祥”,片刻不离的时候。就是《心经》上所说的:“自在自观、自观自在”,那时我们已河清海晏、大智慧到彼岸了,不但得到了解脱的法门,过着自在逍遥的人间佛境生活,更是弘扬正法、接引娑婆众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