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临床经验借鉴:化瘀五法

1

化瘀化痰法

瘀为血滞所成,痰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故津血为病,则有可能痰瘀并结。尤其病有癥块、病久不愈、瘤疾顽症,多有痰瘀并结情况。《灵枢·百病始生》云:“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景岳全书》亦云:“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说明了积块的形成是痰瘀并结的结果。张仲景治癥瘕积聚之证也以痰瘀同治立方,其所用大黄蟅虫丸等为治痰化瘀为剂。

钱师受前人启发,凡瘀血日久,或肉瘿、石瘿,或癥瘕痃癖,或疼痛持续兼有痰证者,均用化瘀化痰之法治之。有块者,用《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合《宣明论方》三棱汤(三棱、白术、莪术、当归、槟榔、木香)合方化裁。

常用的化瘀药有三棱、莪术、石见穿、乳香、没药、当归、川芎、赤芍等。其中三棱、莪术、石见穿多用于有块者;石见穿、乳香、没药等多用于久痛者。化痰药常用海藻、昆布、茯苓、半夏、胆星、贝母、米仁、土茯苓之类。其中茯苓、土茯苓、海藻、昆布、米仁等须用24~30克以上。

2

化瘀解毒法

瘀可致毒,《温热逢源》曾指出:“留瘀化火”,瘀血凝结于经络,久则血毒由生,此其一。“热毒内壅”络气阻遏“(陈平伯),血脉不利则成瘀,此其二。又有伏火前血致瘀者,正如何廉臣所云:”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瘀,“此其三也。证之临床,留瘀化火,火毒致瘀,多见于中医心、肝、肺、胃、胆等藏瘀证及温病瘀证。

钱师对此类瘀毒相兼病证,均采用化瘀解毒法,但有偏重不同。对留瘀致毒者,以化瘀为主,解毒为辅,佐通下。其通下法的运用,源于何廉臣”瘀血化火宜通下“之论,常用桃仁、瓜蒌仁、当归、麻仁润下、缓下。若大便干结,用天花粉、制川大黄配伍运用。对火毒致瘀者,以泻火解毒为主,化瘀为辅,佐以养阴。其化瘀药多用丹皮、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其中丹皮、赤芍须用24克以上,丹参须用30克以上。解毒药常以二丁汤(蒲公英、紫花地丁)化裁加味。若肺部瘀热者、加石苇、七叶一枝花等;若肝经瘀热者,加白花蛇舌草、地骨皮等;若肝胃肠瘀热者,加龙葵、土茯苓等。

3

化瘀散结法

此法有二,一为调气化瘀散结;一为软坚化瘀散结。后者多与前者伍用。

钱师认为瘀血形成的基本机理是气失调达。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郁者,血之贼也“(陈修园)。”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寿世保元》)。故血瘀证尽管病因兼证各有差异,但气滞实为各种瘀血证的病变基础,而肝气的调达与否又起重要作用。因肝主疏泄,调情志,主一身之气机通畅,故钱师主张化瘀须兼疏肝调气,亦须选用一些引入肝经的药。其在化瘀时,常选枳壳、木香、佛手、枸桔李、川楝子、郁金、八月札、青皮、陈皮等药加入。其中枸桔李、八月札、佛手片三味尤多伍用,钱师曾云,此三味尤为调气良品,枸桔李行气之功较强,与化瘀药配伍,当为首选。查《本经逢原》记载:“枸桔,辛温无毒。……破气散热之力过之,……治胃脘结索痛。”钱师师古而不泥古,凡一切结痛瘀证,均以化瘀药配伍运用,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4

化瘀搜剔法

在临床瘀血证的治疗中,钱师善于将化瘀药与虫类药相配伍,以搜剔脏腑经脉络道之瘀。其所用化瘀搜剔法,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氏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对宿邪所致之病,当用虫类搜剔络道之瘀,其原理是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所以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钱师对此论十分赞赏,他不但对四肢经络瘀证用虫类,而且对人体内脏瘀证亦用虫类。其常用者有天龙、僵蚕、蜈蚣、地龙等,尤其天龙(守宫)用得特多,凡脑部瘀证,胸腹瘀证,包括肝胆、胃肠、盆腔等瘀证均可用之,少则2条,多则4条,从小剂量开始,只要是久瘀顽症,临床未见不良反应。对于脑部瘀证多用僵蚕配川芎;对四肢之瘀证多用蜈蚣配赤芍,对有精神症状之瘀证多用地龙配桃仁。

5

化瘀扶正法

首先,气不足则血不行,血不行则瘀难化,故对气虚血瘀,当遵“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的治疗原则,给予补气化瘀。其次,由于化瘀之品大多是耗气之峻剂,故对血瘀患者,即使无明显气虚,也应在化瘀的同时,佐以补气。再则,补气与化瘀同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张锡纯所云:“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症瘕,此其所以效也。“故钱师力主化瘀补气并进,以扶正祛邪。他善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胃风汤(人参、白茯苓、川芎、肉桂、当归、白芍药、白术)等方化裁。在化瘀药中,每每加入人参或党参、黄芪之品。

经穴与奇穴运用 与 经穴八门

经穴八门:

1、氣門

  經穴性質,氣分為先。少商宣泄肺氣,膽俞降泄肝膽。公孫降脾胃氣逆而止嘔,豐隆降肺氣定喘而化痰。聞之經渠能降肺氣而治氣逆,天突降逆氣而定哮喘。巨闕治逆道而開胸滿,隱白治咳逆而升陷陽。大腸俞疏通腸胃之氣化兮而潤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氣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氣,雲門開胸。陽陵泉有行氣導泄之效,厥陰俞有治胸滿嘔吐之功。抑又聞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調腸胃之氣求內庭,理肺氣以中府。氣海膻中專治壹切氣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氣疾。常聞足臨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裏升氣降逆而調中。調和衛氣有大椎,行氣下氣尋照海。商陽泄腸,內關調胃。合谷瀉肺氣之郁結,肺俞降肺氣之上逆。

2、血門

  穴有血門,亦當牢記。壹切血病膈俞饒,大便膿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間行淤可破血結之證。天樞足三裏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沖三陰交通經行淤尤有清血涼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淵宜審,嘔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經不調自有地機血海,漏血不止無不交信合陽。鼻衄二間極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澤攻。迎香氣戶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氣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調經行淤曲池針。吐血咳血有魚際,齒衄鼻衄求內庭。中極關元婦人血癥為主,氣海陰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癥配合而施治,針到病除顯奇功。

3、虛門

  虛者補之,穴要審真。隱白補脾益腎,地機補脾益精。益精氣之不固漏谷去取,補氣血之不足心俞下針。原夫脾胃虛弱補使上中下脘,飲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陽氣欲脫神闕灸,虛損勞弱天樞攻。治虛勞肺萎魄戶好,止陰虛盜汗間使高(佐太溪、陰郤)。聞之膏肓俞益精氣而補虛損,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腎陰。補腎益精命門腎俞宜審,養津益液太淵少沖同針。大便閉結支溝取,虛熱煩渴湧泉清。抑又聞丹田(關元)固下元益精氣而補虛損,氣海固下元助陽氣且滋腎陰。補肺治虛勞以肺俞,補中益脾陽以公孫。太沖曲泉與行間補血而養肝,太溪復溜連交信滋陰而補腎。中極固下元虛冷,曲骨補真氣而益精。肝俞補肝血,上廉溫胃津。足三裏益氣而補脾胃,三陰交生氣血而補三陰。此是實踐特效穴,必須師傳始得真。

4、實門

  實則瀉之,癥要辨清。湧泉然谷太溪俱瀉腎,神門少府通裏俱瀉心。脾胃之實何穴瀉陰陵商丘同公孫,心包有熱中沖瀉曲澤內關大勞針。瀉肝期門曲泉行間太沖好,大腸商陽二間合谷曲池清。小腸少澤同少海,瀉膽陽陵臨竅陰。膀胱委中中極泄,三焦關沖外溝清。若還痰多豐隆泄,胸膈痞滿上脘針。井少商滎魚際絡列缺合尺澤,連募中府穴瀉肺從肺經。胃實內庭足三裏瀉,血結膈俞血海攻。瀉胃逐穢通腸天樞妙,瀉腑導瀉消滯中脘針。辨證虛實當分清,施治補瀉明於心。

5、寒門

  寒則溫之,須了於心。中脘 神闕氣海足三裏,中焦寒冷灸即溫。心俞溫而振陽氣,溫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溫下助腎火,命門腎俞再同針。章門溫臟寒積聚,理心腹寒以公孫。溫中理脾陰陵灸,壹切血寒三陰交。中下焦寒隱白理,灸後壯陽脾亦溫。壹切表寒大椎除,後溪陶道可清。關元暖宮陽氣振,腹寒血冷曲泉溫。治寒以溫,施灸或針。

6、熱門

  熱則清之,陰陽有別。肺俞魚際俱瀉肺,少商尺澤刺出血。陽明經熱商陽二間連,解表經渠與列缺。合谷不但清氣分,且清頭面諸竅熱。解溪厲兌足三裏,中脘內庭清胃熱。肝俞脾俞同胃俞,瀉肝又瀉五臟熱。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間則清肝腎熱。大椎陶道退熱兼解表,三陰交平肝而清血。間使內關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熱。清血少沖少澤連血海,太溪養陰而清熱。三焦有熱上脘澆。身熱曲池有特效,其功則在清氣分。清腸熱有小腸俞,絲竹空清頭目熱。脾熱大都陰陵泉,陰陵還能清胸熱。湧泉治余熱不解,尤能清腎治熱毒,還能清泄四肢熱。身熱煩渴心包熱,勞宮曲澤刺出血。頭腦有熱求百會,後溪大抒清表熱。胸背煩熱內關大陵心俞膈俞可針,肚腹悶熱三裏內庭天樞大腸可清。惡心嘔吐中暑熱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臟六腑熱則求臟腑諸俞穴。臟熱當清,腑熱當瀉,審癥清楚,隨經選穴。

7、風門

  原夫百病,首中於風。合谷解表祛風寒,大杼解表而祛風。魚際解外感風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風。頭風外感風池妙,頭痛驅風頭維攻。搜周身風邪有曲池三裏,治腰腿諸風必風市委中。冷風濕痹針環跳,頭風外感列缺攻。常聞陽陵泉搜四肢之風且舒經絡,足三裏搜四肢之風又治腹痛。肺俞驅風治風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風府風門專理壹切中風病,百會水溝治壹切暴中風。風性善行數變,治療切莫死板。

8、濕門

  大凡濕癥,艾灸最良。利濕委中太溪好,行濕昆侖陰陵泉。承中天樞化脾胃之濕而助消化,脾俞胃俞化脾胃之寒以快飲食。燥濕行濕足三裏,化濕行濕三陰交。內關利濕有開胃祛痰之功,水分滲泄為利小便治水腫之穴。治濕大要,肺脾腎三經。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3寸可以用4橫指來折量。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以及足少陰腎經三經的交會穴,位置十分重要,類似交通樞紐。可以調節足三陰經的氣血運行,同時補肝、脾、腎。所以具有健脾利濕、滋陰補腎、活血通絡、祛瘀止血等功效。應用十分廣泛,凡涉及足三陰經的疾病,此穴皆有治療作用。

经穴与奇穴运用:

经 穴

  经穴的两种含义

  ▽

  1. 十四经脉上所有穴位的统称。《针灸甲乙经》上有系统记载,计正

  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349穴。

  2. 五输穴之一。《灵枢》:“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

  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

  五腧穴

  ▽

  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古人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五腧穴应用

  ▽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奇 穴

  奇穴由来

  ▽

  奇穴指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位置和有较为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阴俞等,后来还补充到十四经穴中,可见经外奇穴本身又是经穴发展的来源。

  常见奇穴

  ▽

  头颈部

  四神聪 印堂 鱼腰 上明 太阳 球后 鼻通 金津 玉液 夹承浆 牵正 翳明 安

  眠

  背部

  颈臂 三角灸 提托 子宫穴 定喘 结核穴 夹脊(华佗夹脊) 胃管下俞 痞根

  腰眼 十七椎

  四肢

  十宣 四缝 中魁 八邪 落枕 腰痛 中泉 二白 臂中 肘尖 肩前(肩内陵) 环中

  四强 百虫窝 鹤顶 膝眼 胆囊穴 阑尾穴 八风 独阴 里内庭

  奇穴应用

  ▽

  奇穴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调理所在部位的病变,如气喘穴调理哮喘、腰眼穴调理腰痛等。其次是治疗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大小骨空穴调理目疾、二白穴调理痔疮等。

  奇穴的作用,同样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整经气的异常变化。奇穴虽然没有被列入十四经输穴系统,但其所在的部位并没有离开经络分布的领域。

  一、手太阴肺经(五穴)

  中府乳上三肋缝,尺泽曲肘纹外呈,

  列缺交叉食指尽 ,太渊掌后挠头空,

  少商穴在大指内,爪甲角处一分明。

  二、手阳明大肠经(六穴)

  商阳食指甲角内,合谷虎口歧骨中

  曲池屈肘纹头是,三里池下二寸逢

  肩禺肩峰举臂取,迎香鼻旁五分应

  三、足阳明胃经(十四穴)

  四白目下一寸处,地仓口角旁四分

  颊车耳下临曲颊,下关耳前颧后扪

  头维头角入发际,梁门中脘二寸匀

  天枢脐旁平二寸,梁丘膝上二寸屯

  犊鼻髌骨外陷取,膝下三寸三里村

  上廉膝下六寸是,丰隆膝眼踝间寻

  内庭次指外侧在,历兑次指甲角根

  四、足太阴脾经(六穴)

  隐白大指内甲角,太白核后赤白间

  踝上三寸三阴交,膝内辅陷阴陵泉

  血海膑边上二寸,大包腋下六寸悬

  五、手少阴心经(四穴)

  少海肘内纹髁间,通里脘后一寸穿

  神门锐骨端内是,少冲小指内甲边

  六、手太阳小肠经(四穴)

  少泽小指外甲角,后溪握拳节后方

  养老转手髁空取,后宫耳屏之前藏

  七、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五穴)

  晴明穴在内眦角,攒竹眉尖凹陷前

  通天顶骨结节内, 天柱哑旁一寸三

  风门二椎寸半外,肺俞三椎五心田

  七膈九肝十是胆,十一十二脾胃连

  肾俞十四椎旁在,大肠十六椎旁偏

  小肠十八膀十九,次蓼骶骨次孔填

  膏盲四椎旁三寸,骶骨四孔旁秩边

  承扶臀下纹中取,委中馘窝纹中安

  承山踹下分肉尖,昆仑外踝骨后陷

  申脉踝下五分寻,至阴小指爪甲观

  八、足少阴肾经(五穴)

  涌泉足心前凹陷,太溪穴在踝跟间

  复溜内踝上二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肾经终穴名俞府,任旁二寸一肋前

  九、手厥阴心包经(四穴)

  曲泽肘窠横纹中,中关掌后二寸通

  掌后横纹大陵在,中指末端是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八穴)

  关冲无名指甲外,中渚四五掌骨间

  阳池腕上横纹内,外关纹上二寸看

  天井肘后一寸见,肩蓼肩后一寸攀

  翳风就在耳垂后,丝竹空在眉梢弯

  十一、足少阳胆经(十四穴)

  外眦五分童子蓼,听会耳屏前下凹

  率谷耳上寸半是,风池耳后发际标

  肩井缺盆上寸半,带脉平脐正当腰

  环跳髀枢内陷取,风市垂手中指稍

  阳陵泉在腓头下,光明踝上五寸翘

  悬钟踝上三寸找,蚯墟外踝前部绕

  侠溪四五指缝后,窍阴四趾甲外牢

  十二、足厥阴肝经(五穴)

  大敦拇指爪甲根,行间大、次趾缝扪

  太冲本节后寸半,章门十一肋端存

  乳下二肋有一穴,任旁四寸号期门

  十三、督脉(九穴)

  腰俞二十一椎下,命门十四椎下藏

  太阳七椎之下盛,大椎一椎之上量

  哑门后发五分入,风府一寸宛中当

  百会耳尖头顶上,上星前发一寸光

  鼻下水沟上端找,人中就在陷中央

  十四、任脉(九穴)

  任脉直上走腹胸,曲骨一寸中极停

  再上一寸关元穴,脐下寸半气海充

  神厥就在脐中央,脐上四寸中脘容

  巨厥肚脐上六寸,两乳之间膻中平

  胸骨上窝天突穴,承浆下唇凹中明

  奇穴(十六穴)

  两眉中间是印堂,金津、玉液舌下方

  鱼腰眉毛正中取,目外一寸见太阳

  喘息七椎寸旁找,四缝指节横纹藏

  十宣十指尖端取,鹤顶髌骨上中央

  维胞骼前上棘下,阑尾膝下五寸量

胜玉歌,针灸歌赋名。出《针灸大成》。首称:“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七言韵语,专门介绍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各症的经验取穴。名为“胜玉”,含有胜过《玉龙歌》之意。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病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頜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

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