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习茶三观
茶已经凉了,——本来是准备高谈阔论的间隙润润嘴的,但现在我倒是真有些张不开嘴了……
“……今天的天气不错!”
“别打岔!”
嗯……,好吧,看来今儿是糊弄不过去了,我还真得拿出些干中又干的硬货,你就理解成“压缩饼干”吧,——随身携带,有备无患。
习 茶 三 观
说到这儿,我看到你不由自主的正了正衣襟,坐得端正了许多……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喝个茶莫分还要捧着本《马列》、《邓选》不成?”
先别误会啊,此三观可非彼三观。
茶友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对的路?对的茶?对的人?”而我通常的说法是:“茶对、人对、 话对、相信”。其实涉及到的都是同样的“三个核心”——
茶 我 师
茶就是那道茶,不用多费口舌解释。
你就是你,也断不会成为别人。
师者,就是你有心交流请教之人,所言对错与否吧,姑且以师礼待之,——哪怕人家是来“砸场子”的。
对于以上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构成了我所定义的“习茶三观”。
茶
对 的 茶
在我看来,市面上大部分的茶都可以被视为“对的茶”。
“那'假茶’怎么算!”你问我。
“'假茶’也是'对的茶’呀,只要你能够分辨出其假在哪里……”
我之所以会将大部分的茶都视为“对的茶”,就是因为我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那些假的又假在哪里,为什么假,——这可都是难得的教学样本。
你没感受过湿仓的霉苦,又怎么知道什么叫“卡喉”呢。
你没喝过工艺到位、冲泡得法的古树茶,又怎能理解我们对于茶汤滋味的审美体验呢。
曾不止一次有茶友将他们收到的茶样拿来让我帮他们一试。标签上大都写着三百年古树、五百年古树之类,但那干瘪瘦削的条索便已暴露了它的本来面目。
看着他们在茶汤中寻觅着那貌似应该有的滋味时,很有一种俯览众生之感:
“这班章应该是有苦底的……,嗯,好像有一点儿!有一点儿!”
“这款茶现在一饼难求!市价号称得四千多一饼了,还找不到!我这是从一位高人那儿撬来两泡,喝的好了,我跟他商量商量收两片,——唉,怎么有一种乌龙的香气?莫非是新工艺?不一样,这好东西就是不一样……”
“汤是薄了一点啊,但你看这个叶底,——典型昔归的叶底特征么!”
每到这时,我会微微一笑,并不搭言,然后泡一道我的茶……
“唉~~!这个好喝!这个好喝!汤厚水甜!还有喉韵!这是哪个山头的?树龄怎么也得三百年往上了吧?!”
“嗨,谈不上,将就喝吧,——三十年的台地。喜欢一会儿送你两泡,回去跟您那位高人一起喝喝。”说这话时我总是尽可能地轻描淡写,但换来的往往却是各种的惊诧,——“不可能!台地怎么能比我那古树还好喝?!”
“放心,这个茶你随时来我随时给你泡,——管够。想要?两百块钱拿走!”
于是开始有人称呼我“台地冲泡达人”,——他XX的!下次“湿仓茶”伺候!
你看,对于初初之人来说,“茶之对错”似乎并非阻碍他们精进的最大问题,反而是“分辨茶之对错”成为了他们难以逾越的第一座大山。
标 本 茶
要建立基本的分辨能力,就要用到那些标本的茶品来打基础了。
从品牌茶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工艺稳定。大益7542、7572自然是少不了的,中茶7581也得有,国汉、国艳也要来几片,福今、斗记、观自在也都是要有的,大滇、雨林、陈升号、下关、李记、福元昌、吕礼臻的臻味号悉数拿来……
怎么,你感觉有困难?——当然有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学茶一途之不易了。注意啊,以上那些品牌你不是只要喝到就行,——一两次的人家泡啥你喝啥的经历,没什么用,况且还存在冲泡差异,——所以这些茶你是要买回来喝的。
又吓到了吧?我的一位茶友,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两三年便已将普洱了解了个七七八八。在这方面的花费么,——不多,不到一百万吧。
我说能喝懂普洱的都注定是小众,还有人不信。那你去大街上问问,“想不想用三年时间花上个大几十万喝懂普洱茶?” 我保证,十个人里得有十几个说你有病的,——算上俩过来凑热闹的。
是啊,我们都有病,而且还不轻,——所以普洱茶被我们喝懂了。
你说:“小病怡情,大病伤身。我没想病得那么严重,只想小病一下可否……”
还挺矫情,直接说你没那个时间,也花不起那笔银子,想找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不就成了。
这种方式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师从“对的人”。
师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并非随便谁都值得你去师从。
对 的 人
一个对的人,传道、授业的能力倒还在其次,但就这个”解惑“是万万不能含糊的!你琢磨啊,这要是被带进了”沟里“,想再出来,那可就难啦!
对的人都什么样儿啊?一个鼻子俩眼,肩膀头上扛一脑袋,就是如此。但你若问我他们的一些特点,我倒是可以试着为你描绘一下:
他们大多会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可能是一个特定产区,也可能是加工工艺,或者是专注品鉴与审美。他们对自己领域里的内容会直言不讳、简洁明确地予以阐释,而对自己不擅长领域里的问题则会明确的答复你他不知道,或许还会推荐给你一位该领域里的高人。
他们不会迎合那些明摆就站不住脚的观点,如“越陈越香、保值增值”之类。他们要么笑而不言、要么直接揭穿这些观点背后的阴谋。
不巧的是这些人大都不愿与初学者谈茶,因为他们深知这些知识的来之不易,而你又很可能只是为了听个稀罕、图一乐儿,听完哈哈一笑,拍拍屁股走人。那又何必跟你讲茶呢,荤段子有的是,管够!
所以,你最好能够证明你学茶的态度,比如你曾参加过哪些茶艺培训,几级茶艺师,有一家自己的小店,或在茶店工作等等。另一个思路就是你已喝茶几年,收茶多少,对哪些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当然要与人家有关系的茶),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最关键!),一定要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讨教。
当对方感受到你学茶的诚意后,也定会真诚相待,因为你已把自己跟那些“喝喝而已”的人们区分开了。
对了,带上本和笔,这样交流的过程会更具仪式性,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总比你在手机上摁来摁去看着正式。
记得当年我学茶,是要带录音笔的。
这些高人大都是做茶生意的,所以记得讨教完后要买茶,——人家是没有义务做免费的茶学科普的。嘴上不会说,心里有数,全凭你眼力价了。否则,以后难再有所收获。人家照旧会迎来送往,茶水伺候,只是春茶变作了黄片,真知变成了客套,内容离茶也就越来越远了。很多人都是栽在了这一点上,还不自知。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卖茶之人,那他会不会只说自己的好,而不说自己的坏呢?或者别家都不好,只有他的好呢?”
当然会!毕竟人家是以茶糊口,要赚钱的,——有几个像我这样是以培训糊口的呢。所以你要学会甄别,——甄别这些高人的真伪。
方 法 论
茶友们常用的方法就是买他几款茶,过些时日连带其他家的茶款一同拿去让他泡一下,并评价一二。当然,你得说这是朋友寄来的茶样,让他帮忙给品品。
喝得出自家茶是应该的,而因为你存放、天气等原因,喝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不打紧,但评价一定要中肯客观。若是一边冲泡,一边褒贬后(主要是贬),又拿出了他的这个茶,然后告诉你,“还是这个茶好……”那你基本上就可以给这位打个“×”了,——你从他这儿基本是学不来什么的。
很多茶店老板也都栽倒在了这一招上。是谁,大家心知肚明,就不声张了吧。
可见,这是个“照妖镜”,茶友们屡试不爽,也都乐此不疲。很多老板也学巧了,要么一通赞扬,不置可否;要么一看你带茶来了,就让你自己泡或叫来店员冲泡,说对说错的总还有个回旋的余地。但在我看来,这两类都是纯粹的生意人,对茶没什么钻研,基本上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但凡来我这儿试茶的朋友都会看到是我在冲泡,标准泡法,逐道评价,哪怕是与我的茶PK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试茶我会收费,试茶费,¥200/道,——我的时间与冲泡技能也是有价值的哦,但作为学茶之资,这点费用也是绝对值得的。
当然,大部分人会更熟悉了解自家的茶,所以针对其自家茶的一些问题,对方会更容易回答,也相对准确些。至于同别家茶的对比,尤其是没有当下喝到,空对空的讨论,那就省了吧,意义不大。
也有的高手对茶是纯粹的爱好,并非以卖茶为生。如果你确定他有能力帮你确定茶品的高下,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许他一饼茶:“你觉得这几款茶哪个值得入手?我收了送一片给你!”这种情况下你往往会得到最中肯的建议。
当然,你也要许愿还愿,回头定要送人家那片茶。否则,就没有下次了。
对了,如果是位姑娘坐店,明摆着只是给你泡个茶,陪你聊个天,就不要去如此这般地难为人家了吧。
接下来,你就要从这些高手中去寻找那些真正拥有系统认知的人了,——他们系统中的大部分知识都能够相互佐证,你在他这儿得到的不再是几片树叶、几个果实,而是一棵生机勃勃的树。他们是高手中的精英,是值得你去师从的人。他们足以为你解惑,甚至于传道、授业。如果你真的有志于茶,那么找到他们,追随他们。
如果幸运的话,——我是说如果,——你会遇到几位很特别的人,他们不仅茶学体系完整,而且还着独到的见地,——他们是精英中的异类,是要在未来颠覆些什么的人,你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茶在他们眼中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如果你还在怀疑茶的魅力,那就期待与他们的相遇吧。
我
其实在“茶·我·师”这三个核心当中,“我”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是“我”要学茶,“我”要建立对茶的认知体系,“我”要拥有鉴别、冲泡、品鉴的能力,所以“我”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 的 我
在真正准备投身于茶之前,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确定要把茶弄懂,还只是泛泛了解而已?”
如果你的回答并非前者,那么听句劝,——喝喝算了,别投入太多精力和财力。态度决定结果,玩的心只适合于游戏,钻研的态度会让你感觉到辛苦。
其实只是喝喝也挺好,无需那么大的压力与负担,一身轻松,还可以彰显有茶为伴……
而一旦你的回答是前者,那么你需要修炼自己的以下能力:
独 立 思 考
“人云亦云”的情况绝对不要发生在你的身上,因为那将阻碍你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学会追问,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追问下去,直到明白或者追问到一个终极的未解之谜。这是考验为师者茶学体系完善与否的不二之法。
一旦为师者开始运用玄学逻辑解释他的体系,那就果断放弃吧。玄学是无法实证的,一个掺杂有玄学的认知体系,只能说明该体系不具备实践基础。这样的东西不学也罢。
一旦为师者中断对你能量的传递,——这种能量可能是知识,也可能是信念,——那么你要果断寻找新的师者。这种中断可能是因为他不愿再讲,也可能是他已没的可讲,但无论何种原因,你已无法在这里继续获得能量,那就果断的离开吧。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百度复述人”一类的师者身上,他体系中的内容大多可以从网络中找到,他们只是进行了一定的整理与复述,并未深入思考与验证,也就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一个封闭的、静态的体系,讲来讲去,没的可讲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对于“听觉型”受众而,这种“复述型导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正是他们的福音。
这也就对比出那些精英异类的珍贵了,——他们的体系永远是开放的、动态的,新鲜的内容将不断地迸发出来!
逻 辑 思 辨
“辩证法是个好东西!”
你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去论证你所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以及你自我体系中的因果关系。这些理论体系首先要满足“自洽”,即“自圆其说”,否则就是“伪理论”。
比如“越陈越香”的观点,那些“陈”坏了的又怎么解释呢?
比如有人提出“一茶一法”的冲泡理念,看似精微,但经不住推敲,——市面上能轻松搜罗到上万款的茶品,莫非也要对应出个上万种的冲泡方式不成?
当有人还在生搬硬套陆羽《茶经》里的内容时,你只需要问问度娘唐代时喝的什么茶,怎么喝的茶,就知道对面这位有多滑稽了。
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滑稽的小丑,就多用逻辑去思辨一下自己的理论体系吧。
同时,你理论中所有的观点都应当是被实践验证过的,都拥有实践的论据,没有被验证的观点最多也只能作为参考而无法作为依据。
三 者 关 系
最后总结一下三者的关系:
习茶之人是你。
你要师从高人以建立个人茶学体系。
最终的茶学体系仍要回归于茶的实践。
这就是关于茶友“如何找到对的路?对的茶?对的人?”问题的答复。预祝你茶学一途顺利!!
一写又刹不住车了,零零散散、婆婆妈妈的又是一堆。看在这五千多字的份上,该打赏的打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