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精髓知多少?
中药的使用历史,真正追踪起来的话,谁也说不清楚究竟使用了多长时间。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从认识到使用,从简单的某药治某病,到系统化的认知,再到把整体的医学系统贯穿,又能独立的出现一门学科,这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劳动结晶与智慧。
在漫长的中药使用历史长河中,总结了丰富的使用经验。
古人对于中药的认识,已至于到现代发展的今天,很多的地方也无法替代,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认识中药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一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的阐述,此乃用药的第一要义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辛泻之,虚则补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虚则补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虚则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辛泻之,以酸补之,虚则补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虚则补之。
这是五脏的补泻用药之总论,所谓违其性则为苦,遂其性则为欲。本脏所恶,则名为泻,本脏所喜,则为补。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呢?
我们举例说明,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翻译过来就是说,肝有病了,如表现为抽筋,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抽筋的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肝的病变,怎么治疗呢?,用带甘味和酸味的药来缓之,和收之,那么处方就出来了,甘草味甘,芍药酸收,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芍药甘草汤,专门治疗脚挛急,肌肉抽筋,这是医圣张仲景开的方子,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这两味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凑齐怎么办?可以选带甘味和酸味的食物来代替。如甘蔗,乌梅等。这就是中药的精髓之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又有不变的法则在里面。只要能抓住其精神所在,就可以灵活运用,如没有甘蔗,我们可以选择香蕉也是可以的,古人的这种认知方式,才是正确的,把中药的性,味和五脏的喜恶来用药,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有很多的中医有效方子,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两味药,因年代的原因绝种,或是古今的名称混淆,就可以根据情况来替代。这里面还有中药四气五味的理论,以及性味归经,在这里呢就不阐述了,有机会再和大家讨论一下中药的四气五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