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导读:打个比喻,力就好比是一辆汽车的零件,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油路,电路,轮胎,刹车,等等; 劲就好比是组装成了车,而功就是开车人,他来决定车怎么走,如何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最好。
力、劲、功
体育科研所的专家们曾经对太极大师做过测定,大师发出的各种力都不如那些壮汉,但是作用到对方身上却总是让人抵挡不住,专家们对此大惑不解。其实懂得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就是,太极拳大师发出的不只是力,是劲,更是功。这里有三个相关的概念:力,劲,功,是拳术功夫的递进三步曲。人体各个肌肉群收缩所发出的是力,一手、一臂、一肘、一指、一腿、一脚、一腰、一胯……人体有二百多处关节,每个关节都可以关节的肌肉收缩发出力,这是我们活动的基础,是能测量的那一部分,也是大多数人能理解的范围;但是,一个个分散的力是做不了功的,即使简单到甚至端一杯水,也要动员起来,团结合作,合力为劲的过程就是所谓“知己”的功夫;.有了劲还不行,你的劲还得发到对手身上,才有用,所以还得有“知彼”的功夫,即把劲“得机得势”发到对手的身上,达到理想效果了,就成为功。到这时,才成为太极拳完整的功夫。所以,有没有功夫,不看你有多大力,也不看你能发出多大劲,这劲打到别人身上,有效果,才叫劲,没效果,拳打得再漂亮也不能叫劲,更不能叫功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看最后的效果,否则免谈。力是基础,是物理量,是可以计算、可以测量出来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f = ma,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力就越大。这是它的大小,科研人员测量的就是力的大小。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力是矢量,不只有大小,还有方向,再加上作用点,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离开了后两个要素,只谈力的大小就失去了意义,即在力的大小不变时,其方向和作用点可以大大影响这个力的效果。我们看看太极图,阴阳两条鱼是绝对不正面对抗的,而是首尾相接,这就是在方向和作用点上做文章。太极拳的神奇,就是不在力的大小上和对方较量,而是柔曲旋转,在后两点上做文章。所谓“化”,就是让你发的力偏离打击方向,又找不准打击点;而我发力打你时,让你找不到力的方向,想避也避不开,想化也化不掉。对攻守双方来说,方向和作用点才是英雄用武之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比如,用100公斤的力打出一拳,如果打到墙上,一般情况下你的手肯定受伤了。而如果打到人的身上,对方实实在在挨了这100公斤打,你的手受不受伤就看你的手是否训练有素并打在合适的部位,职业拳击手在厚厚的手套里面还要用绷带 把手缠上,就是为了怕伤到指关节,即使这样也仍然时有发生。如果对方会柔化,让你这100公斤的力只打到一半,那么它作用在对方身上就是50公斤,都卸掉就是零。仅只从力本身的特点看,太极拳大师对其理解就已经大大超过常人。而一般人说到力就只会想到大小,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不练拳。光有力还远远不够,要想把力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得有一个“合力为劲”的过程,劲是组织起来的力。一个系统如果自组织能力强,可以让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分系统功能的代数和,即出现1+1>2的效果。局部的力、简单的力和明显的力都是容易察觉、容易防范、容易化解的。局部力:手也好,脚也好,拳也好,掌也好,单打—,周身的力没有整合成一个,无配合;而太极拳要的是周身一体的合力,虽一指打出也是全身贯注。简单力:单向的直线冲击力,无控制,无变化;太极拳要的是多向迭加的弧线圆活力,或曰球劲。明显力:发力的路径、方式、过程、目标、方向等等让人一目了然,无隐蔽;太极拳要的是起而无形,发而无迹,打到身上都不知道怎么来的力。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原理,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仍然以100公斤打一拳为例,虽然你是主动的,是发力方,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发劲,则在对方受到这100 公斤力冲击的同时,你自己的身体(通过手臂)也被同样大小的反作用力冲击了,平常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此之谓也。比如两车相撞,损毁各有轻重,可是双方受到的力一定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承受能力。所以,对打拳的人来说,选择适当的方式整合并发力比力本身的大小更重要,这大大超出力的范围,故称之为劲。所以练拳的人讲劲(明劲、暗劲、化劲,顺劲、逆劲,刚劲、柔劲、整劲、粘劲、开劲、合劲,鞭杆劲、翻浪劲,虚领顶劲,等等),不讲力,因为单讲力没有任何意义,按不同目的、按一定规律整合出来的力才是有用的,同样大小的一些力通过不同协调方式可以整合出完全不同的劲。劲是自己练出来的能力,前面列举了许多种劲,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类別、不同方式描述的组合力——劲,它虽然是由力组成,但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大大提升了效能。那么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劲具有最理想的效果?还是这100公斤力,都发到了对方的身上,而自己的身体并不僵硬,仍然保持松柔,只是把力量送过去,对方的反作用力想打回来却没有了途径,就像水的波浪,能量传导出去,而水分子自己并没有出去,这就是劲而不是力了。会打的人发的是劲,只把能量传递出去,力的载体却严格控制,根据地不能丢,不给人可乘之机。劲仍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为它还只是“知己”的功夫,能否把这劲用到对方身上,还要看对方允许不允许你发劲,这就需要“知彼”的功夫。也就是说,你通过各种方式练出来的劲只有在对方身上打出效果来,这个劲才算数,才能称为功夫,我们说练功,就是指的这个。前人说“练拳不练功,到死一场空”,光会自己练拳,打得再好也只是一半,说不上是功夫。打个比喻,力就好比是一辆汽车的零件,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油路,电路,轮胎,刹车,等等; 劲就好比是组装成了车,而功就是开车人,他来决定车怎么走,如何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最好。练功的过程就好比是,把所有的零件组装成了车,再把车开动起来,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要把劲运用好,做有效的功,就需要“得机得势”,在激烈的对抗中寻找机会与把握形势,避实击虚,借力打力,而这就是“知彼”的功夫,是在长期与人交手的实践中锻炼成的。会打的人都是借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三袋面粉大约150斤,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基本相同,把它们堆在一起,用一只手抛得离地起来,即使力气大的人也很费力,但是太极大师把人打起,两脚离地,却是很容易的事,原因就在于,打人可以借力,扔面粉不成。不会借力,硬打硬撞,有劲也使不出来,更谈不上有效做功。至于如何借力,则是“戏法人人会变,奥妙各有不同”。著名拳王阿里就以打“猫拳”著称,他最出名的打法是等对方冲过来时像猫一样的轻轻迎击一拳,利用对方的冲力漂亮地把其打倒。如果说劲是硬件,那么功就是软件,没有这个软件指挥,硬件再好也运行不起来。运劲为功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检验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效果,看你的劲打到別人身上起不起作用。所以,体育科研人员无法理解太极拳,真是可以理解的。
本文来自《孙氏内家拳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