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文摘 |《资本主义的伦理学》告诉你市场经济应该怎么玩

“名著文摘”是根据已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名著所作的文摘,通过这些未加点评的文摘概要地介绍原著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精髓。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原著深入阅读,也可根据文摘后附有的页码作转引或作进一步研究。外译名著往往会有些晦涩难懂的句子,甚至容易引起曲解。见智见仁,由读者自行判定。


《资本主义的伦理学》(Ethik des Kapitalismus)[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

彼德·科斯洛夫斯基(Peter Koslowski)

作者和内容提示:

本书作者彼德·科斯洛夫斯基(Peter Koslowski),著名的德国思想家、经济伦理学家。1952年10月在德国哥廷根市出生。 1971-1977年在德国图宾根、慕尼黑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多种技术学院学习哲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此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管理组织哲学和现代哲学史教授,德国汉诺威哲学研究所伦理经济和商业文化中心主任、“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ISBEE)执行委员,德国哲学协会商业伦理及商业文化委员会主席,并曾在德国、英国、日本多所大学任教。他在伦理经济原理以及市场经济伦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已出版发表大量关于哲学、宗教、经济学、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其中重要著作有: 《社会和国家》 (1982)、《资本主义的伦理学》 (1982)、《后现代主义文化》 (1987)、《经济伦理学原理》 (1988)、《作为文化的经济》 (1989)、《社会的协调》 (1991), 《经济秩序》 (1994)等。其中许多被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和中文。他曾多次到中国参观访问。1995年3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合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中德经济秩序理论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我国经济伦理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作为一种制度体系的资本主义,和作为一种运作方式的市场经济两者相辅相成。从一种理想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理是能有效地调动和配置全社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本书取名为资本主义伦理学,实际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道德维度的问题,即实行市场经济应该遵循的规则和秩序。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并不限于民族国家的市场范围,它适用于世界范围内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因为它是一种必须遵循的普遍的“游戏规则”。科斯洛夫斯基从哲学层面引出了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形式,具有内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而伦理学(Ethics)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思考和研究的学科。“道德”被定义为一群人或一种文化所认可的所有行为准则;  而伦理学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市场也好,制度也好本身是“非人格的”存在,但是参与市场活动的是人,制度设计也是针对人的活动而言,因此,就有伦理学的问题。符合伦理的即为公正,满足人们活动需要的即为道德,合乎人性的即是正义。

市场经济需要有“游戏规则”,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遵守,否则将遭到处罚。任何非经济力量(权力和权威),或者文化的力量(传统习惯等)干扰市场经济的运作都是不公正的,即不伦理的。因此,实行市场经济需要有伦理道德跟进,不然就要“栽跟头”。当然,也需要有必要的社会引导和限制,诸如观念体系的调整等。就像股市一样,政府不应“坐庄”股市,放纵权力进入市场,进而造成投机行为泛滥;  也不允许资金大鳄联手操纵股市,不然股市就玩完。因此,政府必须出面打击不正当的交易行为,实行市场化的管理,以维护股市的市场原则。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快四十个年头了。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在动能,以往取得的辉煌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培育的观念体系以及不利于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各种机制仍然存在,这必将危害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市场经济的成熟、健康地发展需要一整套相适应的规范体系、伦理道德和“游戏规则”来加以保证。

文摘:

  • 资本主义制度是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经济个人主义三者合一

不同方面的人们曾向我提建议,用较少感情色彩的概念“市场经济”来取代资本主义这个概念,但我还是在书名和问题的提法中保留了这一概念。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因为对于我的问题提法来讲,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在分析上不够尖锐。“市场经济”不像资本主义那样描述的是一种社会理论或一种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大纲,它描述的是经济的协调工具——市场的更为有限的方面,在非资本主义社会里市场也会起作用。资本主义则相反,它代表个完整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是由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经济个人主义(作为经济目的的个人的利益和收益最大值)来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比市场经济更好地标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制度,且更适宜于这一社会制度的理想典范的模型。(序言P.3)

  •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资本主义才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在传统的、前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与宗教的、家庭的和政治的活动密不可分。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经济才成为社会的一个独立的、有着自身规律的领域。这个过程是一个解放的和在道德上可被证明为合理的过程,还是一种使人失去尊严和异化的过程呢? 马克思将这一过程同时解释成是解放的和异化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但也只有资本主义才证明“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P.3)

  • 三种交换形式中资本主义制度朝向有利于市场的方向移动

在所有社会中并排存在着三种交换机制:  在市场上的交换形式,高贵的强制交换和相互的、由社会来确定的交换形式(比如: 礼物、家庭里的交换关系,等等)。原则上讲变化的不是交流形式的种类,而是市场、再分配和相互关系的相对优势在现代,特别是在纯粹的资本主义中向着有利于市场的方向移动。而在传统社会中,由社会和文化价值决定的相互关系占优势地位。萨林斯的研究证明了这一命题,他指出,在传统社会中交换模型受亲缘等级的影响,也就是说,市场原则只适用于异族间的贸易,只适用于与非亲属间的贸易,而亲缘等级越是加深,经济交换活动的文化成份和社会规范化就越是增强。(P.7)

资料: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是一位思想丰富多变的人类学大家。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他是一位新进化论者;在其学术生涯中后期,他是一位文化(结构)决定论者。他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个体化是向主体性发展的标志

经济的独立过程是欧洲精神向个体化、主体化和理性化发展的标志,因此也被包含在西方文化的自由史当中。个体化意谓着人从其与生俱来的社会状况的固定性中脱离出来,从社会与宗教准则的确定性中脱离出来。它取决于个体和集体的差异和纠纷,而单个的人把这种纠纷同时感受成为解放和异化。个体化是向主体性发展的标志。主体、自我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并且对其自身的行为和社会地位自我负责。从“身份”到契约(梅恩)、从“归功上帝”到“追求成就”(帕森斯)的发展趋势使西方个人主义找到了它的社会学基础。(P.9)

资料:英国著名的历史法学家梅茵(Henry Maine, 1822年—1888年)。在其名著《古代法》中写道:“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古罗马法中,合意契约的订立手续简便灵活,既不需要文书,也不需当事人一定在场,只要双方“意思一致”,彼此之间能以“善良”、“公平”原则去履行即可,这可视为契约自由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契约自由,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以往的社会各群体其代表的地位的获得,则是基于特定、“先赋”或与生俱来的“群体身份”所要求出来的结果。

资料: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社会学者,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二十世纪中期颇负盛名的结构功能论典范之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②有某种行动目的;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

  • 理性化过程与个体化和主体化过程紧密相联

就像M·韦伯所描写的那样,理性化过程与个体化和主体化过程紧密相联。个体自由地追求目标,以及通过市场对这种追求进行的非强迫性协调,导致了这样一种理性形式,这一形式不再确定受社会约束的、普遍的目标(价值),它尝试着用最低的费用社会地实现这些目标。形式的理性是被社会确定的,它要以最少的费用实现任意的、在社会和文化上没有被确定的、个人的目标。社会和经济的活动不再是价值理性的,即与最少的费用的物质的价值要求相联系,并通过社会的价值,这种活动归结成一种象征性的统一,与此相对的是,这种活动与所有个人的目标相联系并通过价格信号而目标理性地归结为一个统一的市场。 (P.10)

资料: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1920年)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韦伯认为:“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这种观念并没有发生在新教里。

  • 自由首先意味人们选择或偏好的形成,即自我选择

行动着的人是由偏好所决定的,他的消费和生产决定都机械地与占统治地位的市场条件相适应。

与经济自由的这种设想相对,还必须强调的是,自由首先意味着按照自我设定的目标的行为能力,人们必须把这种目标的选择或偏好的形成理解为自我选择,也就是说理解为对自己本质和自己的性格的决定。这样就会得出以下结论,即经济理论集中在作为人的、特别是经济的行为之目的的消费和消费决定之上,这就太偏颇了,因为个性主要地是在其行为中,而不是在其消费中形成的。这就是说,对以下问题的研究,即一种经济宪法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自由的行为和自我实现,不能仅仅从消费自由的角度出发。作为协调手段的市场恰恰是通过以下这一点才显示出它的不容置疑的优越性的,即它比所有其它的协调形式都更为广泛地允许个人的目标追求和自我负责的行为。市场不仅使消费自由成为可能,而且还使富有创造性的生产与行为自由成为可能。(P.58)

  • 合同的合理公正性包含在各方的同意当中

按照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的学说,合同必须是合理地,而不仅仅是自由地产生的。按照合理的价格学说来看,不仅仅合同规定的要交换的物品应有相同的价值,而且合同伙伴的工资也应该是平衡的。合同伙伴的社会境况和贫穷在评价合同时也应被考虑进去。当然,停止改变这一非常带有限制性的概念并不是被应用于所有商业性合同关系,停止改变的较为虚弱的要求对于许多商业合同关系来讲是适用的。(P.12)

对霍布士来说,对合同做一种道德观察是没意义的。一个合同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法则,符合了,它就是合理公正的。一个合同伙伴的公正性不存在于任何别的什么事物之中,恰恰存在于实现这一合同之中,不存在于对伙伴的状况或合同客体的“本体性”价值的考虑之中。“交换的公正性就是一个合同伙伴的公正性,即实现这合同”。每一份得到所有合同方不是强迫的同意的合同都是公正的合同。公正性不包含在价格与本体性价值相符合当中,而是包含在各方的同意当中,包含在他们的意志决定当中。对一个合同的同意包含了相互有益的交换,所以也包含了合同的公正性。按照迪蒙的观点,相互有益的交换的概念在重商主义时期才出现,而这之前,交换几乎只是被想成为胜负相关的游戏。这一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它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学范例的升起。(P.13)

资料:路易斯·迪蒙(Louis Dumont,1911年-1998年)是著名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迪蒙的分析从18世纪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魁奈开始。到了亚当·斯密,人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马克思一边批判着古典经济学,一边仍然与经济学家共享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生产的主体同样是个人而不是社会。 而且更重要的是,“个体”这个概念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的核心。个人逐步成为历史主体的过程,也就是平等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世俗世界观替代了等级主义和整体主义社会的过程。在《从曼德维尔到马克思》(From Mandeville to Marx)这部著作中,研究的正是“经济人”这个囊括了整个现代世界的巨大部落。这本书表面上以经济思想史为主题,实际上探讨的正是人类历史从传统的等级/整体主义社会,到现代的平等/个体主义社会的变化。

  • 农民经济是由广泛的自给自足和少量的市场联系来确定的

“经济学”这个概念的渊源是希腊词Oikonomia,即家务规则和家务管理。起初Oikonomia或Okonomik意即家长关于领导个家庭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统治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和他的仆役的知识。经济学的基础是由亚里士多德奠定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上,经济学确定了古代欧洲的历史。它是一种关于作为居住和活动之整体的“整个家务”的学说,是所有农民的和农民贵族的文化的基本的社会形象的理论:  是农民经济的理论,农民的经济构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直至19世纪的欧洲社会结构的基础。农民经济是由两个结构特征来确定的:  广泛的自给自足和少量的市场联系,另一方面,经济是由家长或主人进行中央控制的。整个家务(按照W.奥伊肯的术语来讲)是一种“简单的、由中央领导的经济”。家长与家庭和劳动成员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不是合同关系。 (P.19)

资料:W.奥伊肯 (Eucken, Walter,1891年-1950年)。德国经济学家,弗赖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913年在波恩获博士学位。曾受德国历史学派影响。1925年任蒂宾根大学教授。1927年后一直任弗赖堡大学经济学教授。为了宣传“竞争秩序”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948年他创办《奥尔多,经济与社会秩序年鉴》,吸收几位著名学者和政界名流,形成了弗赖堡学派。奥伊肯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结构归纳为两种纯粹的理想经济类型:一种是中央领导经济或集中管理经济,一种是交换经济或市场经济。为了实现“竞争秩序”,奥伊肯提出了两个原理。第一为结构原理,内容有:①保障私有财产制度。②建立具有完全竞争机制作用的价格体系。③保持币值稳定的通货政策,实施商品实物准备制。④市场的自由开放,废除一切禁止和限制。⑤订立契约的自由。⑥责任原则,凡负责经营者均应承担负债的责任。⑦经济政策必须保持长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上各项具有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定时期的经济秩序。第二即所谓制约原理。如对垄断组织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以保障竞争秩序;对收入要采取改善收入的政策,实施累进税率制。当个别企业的利益影响社会全体利益时,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要进行干预调整,例如当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时,则要规定最低工资等。

  • 上帝很少插手世俗事物,国家也应该很少插手市场

经济的重农主义和亚当·斯密主义的模型虽然在机械论和目的论的基本模型上有许多差异,但对它们来讲,一种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却是共同的: 自然神论。在自然神论的目的论和自由的社会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不受控制”,以此反对中央控制;  不干涉,以此反对干涉主义; 协调,以此反对顺从。这些是市场社会的结构特征。就像上帝很少插手世俗事物一样,国家也应该很少插手市场,政治经济学的范例从中央控制的经济改变为经济的交换模型,作为中央控制的家务(在这里,资金在一种统一的目标等级制度的工作中被使用)的经济被市场的自发的秩序所取代。交换经济学理论取代了经济学理论,市场模型取代了家务模型。(P.26)

  • 资本主义排除了把经济过程集中到由中央预先确定的目标的可能性

自由和自我负责的辩证法与自由密切相联,没有这种辩证法一个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想像的。自由的这一负担导致如下的结果,即一个自由的经济由于效率原因并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加的,这种经济是以一种对自由的道德意愿为前提的。经济自由和所有制必须是被人们所愿意接受的。

作为内在财富的自由的价值包含有某种确定的与其他价值的关系。这些价值只应被看作是能被个体自由肯定的、且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被看作是为个体肯定的价值,即个体的价值设定的相互共存能力得到了保证。作为自由劳动和企业主的制度的资本主义排除了把经济过程集中到由中央预先确定的目标的可能性,排除了经济的家务模型的可能性。但是,资本主义没有因此而消除价值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加到了个体的身上。因此,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就必然和一种伦理学的个人主义相联系。经济学个人主义的问题是: 在已知的经济和社会的框架条件下,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即别人也在追求他们的目标,为了有效地实现我的目标,我必须做些什么? 伦理学的问题是: 我应该希望得到什么? 对我来讲什么是理性的偏好?(P.38)

  • 市场让个体在其裁决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市场和民主二者都要求按照个体的偏好来做出决定。就像孔多塞/阿罗悖论所指出的那样,在这里市场或“美元选举”比调谐更成功。市场不仅能记录可能性之间的偏好次顺(顺序排列),而且还可以记录表现于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之中的偏好强度。此外,市场还使个体有责任更加开放他们的偏好,因为他们必须用有限的资金投他们的票,市场让个体在其裁决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此外,市场由于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和决策可能性的非限制性而提高了个体的参与机遇。(P.50)

  • 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的有能力促成许多目标和个人目的之追求

资本主义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允许许多价值和目标,只要市场有这些价值和目标,它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过程做出定论的做法,但这一点在那些认为市场不能充分促进某些确定的价值的人看来却是资本主义的缺点。 (P.52)

社会秩序的整体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市场。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的理由恰恰在于它有能力以如下的方式促成许多目标和个人的目的之追求,即不必所有人针对所有人的战争,道德和经济的自由就是可能的。人人都希望这点对他和对社会来讲都能得以实现,与此相关,市场总是仅仅达到一种在单个人认为是值得希望的,而所有其他人都认为是重要的事物之间的妥协。然而,如果人们允许个人的目标之追求,那么,妥协也就是人们所能达到的唯一的东西了。市场竞争是一种在法律上进行调解的、有限制的竞争,借用一种冒险的怪论,是一种制度化的、和平的内战。“当这种竞争停止时,就会出现一种靠政府开支维持的领养老金者的威胁,而外部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赛却始终存在着。在这个空隙就会出现恐怖统治。 (P.55)

目录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引言

1,什么叫做一种经济制度的“道德性"?

2,发展到资本主义 

2.1. 私有财产、利润和收益最大值、市场协调诸结构特征的释放

2.2. 经济学从道德神学和伦理学中解放出来

2.2.1. 合同自由与合理价格

2.2.2. 作为道德问题的外在性:  或然论

2.2.3. 禁止利息和合同自由

2.3.  资本主义的形而上学:  朝向家务管理形式的交换经济理论

2.3.1. 中央控制:  家务管理形式

2.3.2. 目的论、机械论和预定和谐

2.3.3. 不受控制的协调:  交换经济的理论与自然神论

3,  市场经济的设想:  机械论模型与行为间模型

4,  资本主义的伦理学,  或者:  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竞争市场里伦理学是多余的吗?

4.1. 偏好的形成和协调:  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4.2. 一种经济伦理学的必要性

5,  资本主义的道德性和对其进行合法性论证的界限

5.1. 市场的选择性和分配的公正性

5.2. 价值论中的主观主义的限度

5.3. 经济的非决定性的含义

6,  一些社会哲学的结论

6.1. 资本主义作为空想

6.2. 自由和选择自由

6.3.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和伦理规范的必要性

附录1. 评论   J.M.布坎南

附录2. 评论   陈筠泉 苏晓离

附录3. 1995年中德经济伦理研讨会报道  张慎

藏书精选”和“旧著新介”系列:


藏书精选|《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 著 1994年)

藏书精选|《剑桥中国史 1949-1965》(费正清 主编 1990年)

藏书精选|《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1996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林语堂著 1994年版)

旧著新介|汪玉凯主编的《现代政治学》(1989年版)

旧著新介|王惠岩的《政治学原理》(1985年版)

旧著新介|浦兴祖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990年版)

旧译新推|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1988年中文版)

旧译新推|麦克尔·弗里登《权利》(1998年中文版)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

【书海觅迹】刘达临的《中国当代性文化》和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

【书海觅迹】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

【书海觅迹】顾晓鸣的《西方智慧通典》和“顾晓鸣猜想”

【书海觅迹】孙关宏的《企业行政管理》及其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

【书海觅迹】胡守钧:文革惨痛教训催生了我的《社会共生论》

【书海觅迹】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以及他的“江村”情结

【书海觅迹】李孔怀与他的《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

【书海觅迹】倪世雄与他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书海觅迹】《同爱共辉》告诉你当年社会学是如何重建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