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诗评: 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编者语:十几年前,曾经在一所医院,遇见一对母子,母亲让一岁四个月的儿子叫我“叔叔”,小孩发音很准确。我很惊奇小孩语言发展之快,便诚恳地向这位母亲请教。那位年轻的母亲说,她听了专家的讲座,专家说,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不要因为小孩不会说话便不和他交流。虽然小孩不会说,但他会听,大人同他说话,这就是在输入,只有不断地输入,到一定时候,自然就会输出。我听了,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及创作者,只有不断地向优秀诗人学习,从优秀的诗作中不断地吸取营养,我们的诗歌阅读和创作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本期选录了近期五位诗评作者精心写的诗评,组成一场精彩的诗歌盛宴,以飨各位诗友。(刘军华)
谢复礼评析
◎炊烟
李传英(山东)
现在,我获得了温暖,自由和没有极限的蓝
缎带缠绕的往事隔开
用芨芨草的眼睛
寻找合适的词汇,用以赞美和怀念
沿着田垄,羊肠小道走出来
然后带走陈旧的时间
陈旧的人
干枯过的事物就此停下来
回归到袅袅的炊烟
灰烬和高的不可触摸的远
选自春之歌同题《炊烟》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炊烟的思考阐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诗人“开门见山”,采用第一人称的拟人艺术表现手法,赋予炊烟人的思想感情,描写了它腾飞蓝天的自由畅快。第一节虽只有一句,却有着突兀惊奇的艺术力量。
芨芨草生于微碱性的草滩及砂土山坡上,是有着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的常见植物。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结合下文,不难看出,炊烟也好,芨芨草也罢,是诗人对生命,特别是对普通大众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并给予肯定和赞美。
不管你从哪个地方(田垄,羊肠小道)来,终归于历史(陈旧的时间,陈旧的人),当生命“停下来”,最后统统“回归到袅袅炊烟,灰烬和高的不可触摸的远”。但,只要有后来的赞美和怀念,这“不可触摸的远”还那么远吗?“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庄子》),炊烟(灵魂)不是最终“获得了温暖,自由和没有极限的蓝”了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的同时,又展示出伟大的人格力量。内容深入浅出,蕴含哲理,耐人寻味。诗采用自由体,句末押韵,且无固定的位置,显得灵活自如,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逃离城市
良才(福建)
城市的噪音让人头痛欲裂
城市的空气让人有些无法呼吸
我盼望回到深林里去,到那个原始的家
在那守着我的牛羊、小猫小狗、小花小草
在那里自由地呼气吸气,和天地融为一体
在山林间,到处都是危险
为了保护自己
我只能挥舞自制的刀枪
在熊、狼、虎、豹、蛇遍布的地方
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为了生存
我种菜、养花、砍柴、喂马、读书
为了生存,我必须学会我不会的技能
如果你来,我会敞开心扉
向你讲述我的贫穷与富足
原野、天空、鲜花和不知名的小草
讲洁白的月光,锋利的落日
只是不讲我们的未来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
我必须认清你,用某种方式
永远地关上一扇门,让风不能自由出入
我必须完全交给你我自己的核心
交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的全部
我的爱情,像江水一样长流不息
如果你离开
在每一个落日后的黄昏,我会想到
屋后的玫瑰一定是为你而开
如果你问起我的将来
庆幸的是
直到今天,我还坚强地活着
选自当代诗歌地理(春之卷)一月风采诗人·良才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厌倦之情。
此诗开篇点题。现在的城市人口,少则百万,多则几千亿,人如蝼蚁,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不清,循环往复,想来都令人“头痛欲裂”“无法呼吸”。于是,诗人产生了“回到深林里去,到那个原始的家”的愿望。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去摹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此诗属于最后一种,即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对“理想国”的描述,加深感染力,以促进和读者的共鸣。当读到“为了生存,我种菜、养花、砍柴、喂马、读书”时,读者会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两者的艺术表现方法大相径庭,但都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理想国”是诗人自己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不讲未来的诗人最后还是被追问,似乎答非所问:“庆幸的是,直到今天,我还坚强地活着”,诗人内心是苦涩的,孤独的,无奈的,但又是坚韧的。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的自序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与此诗对照,值得寻味。
诗评人简介:谢李,原名谢复礼,男,安徽怀远人。中国微型诗社会员。作品散见《中国微型诗》《齐鲁文学》及当代诗歌地理等平台。诗观:诗见心,歌冶情。
蒋炳峰评析
◎初雪
史立荣(山东)
此刻,我想让雪止于我胸内的滚烫与起伏
让雪的冷、静与空旷交换我这夜的无眠
让她的默默无闻
交换对我母亲的寒冷
以及因冷而生的震颤
我因我母亲活着
我母亲在她婆婆的屋门口
把我塑造成耐寒的庄稼
我继续在她身体里生长
母亲在雪地里的爬行,虽然只有三分钟的路程
我知道她没有呼喊,她抓住房与房之间的梧桐树
与她房门口青石的棱角
我等待出生,等待给予母亲横生的空阔
母亲雪地里的爬行和夏日里的炙烤
直到秋天她独自抓着被猎杀后的玉米茬
空旷、清冷、硌脊梁的土坷垃
母亲在坚强、柔软最后僵硬中离去
那一场大雪啊
是我一生中唯一能想象出来的初雪
选自春之歌 | 我等待出生,等待给予母亲横生的空阔
作者第一节首句用滚烫与起伏表达了对母亲强烈的爱,直抒胸臆。同时以雪的冷、静与空旷作反衬,震颤的不仅是身体,而且是心灵。
第二节采用叙述的方式,看似平铺直叙,但作者正是这样把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爱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为了生命和爱的延续,三分钟雪地爬行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抓住树和青石的棱角,更是抓住了作者的心和灵魂。
第三节首句系全诗点睛核心之笔。为了新生命的诞生,母亲向空阔的雪地爬行,玉米茬、土坷垃都成为救命的稻草,坚强的母亲在空旷、清冷的雪地里无助地僵硬。
作者在诗的最后借景物再次抒情,表面写对当年出生时那场大雪的想象,其实是怀念讴歌那场大雪中因孕育生命而倔强顽强死去的母亲。
纵读全诗,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但冷、静、空旷的雪地以及孤独无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作者却只字未提,也没有责怪、怨恨等倾向性情绪反映。
作者在直抒胸臆中寄托情思,想把所揭示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对各种表面现象加以精炼概括,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一部分正面的感情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隐含的或者说要揭露的深层次感情通过“泡",不明说而是让人悟,这也算是感情表达留白的妙处吧。
诗评人简介:蒋炳峰,笔名讲理。安徽淮南,市报社广电通讯员,有上百篇诗歌散文散见于各类刊物。诗观:寄情于山水。
路垚评析
◎失眠
张全枝(河北)
幽灵出没的夜晚
我遇见一条河
泅渡时不断有人溺水
灵魂太重了
他们背负了太多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于是,我扔掉我
弱水三千
只留下半个葫芦
选自春之歌 | 只是一夜,昨天见到的那些青翠全部萎靡
这首小诗颇有禅意,借梦境一隅,折射出世间的烦恼,茫茫红尘,背负沉重,苦苦挣扎,最终从有我到无我的转化,空灵的心在悟禅中,得以全然释放解脱,也让迷惘的心灵净化。
诗中情景并未有太多的曲奇,诗人以《失眠》为题,营造了一个虚幻的“幽灵出没的夜晚”,既是一个导引,又让人看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以及追求解脱苦海的欲望。幽灵缠身,唯恐躲之不及,而横出的一条河,更阻断了众多求生的路。我们看到诗人笔下,“泅渡时不断有人溺水”,为何?只因“灵魂太重了/他们背负了太多”,禅意人生,诗意成为禅意,让人不由想到阡陌红尘的一句名言:“贪心不足蛇呑象。”其实世上美好的东西太多,何能俱拥之,凡事皆因贪而起,背负着沉重,身心俱焚,最终因贪心,造成一切皆失。正如《法句经》云:“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诗人这里,心门豁然而开,空寂的心灵已然彻悟,“于是/我扔掉我”,从有我到无我的释然,诗的意境也达到了升华。
尾句诗人暗引了佛经中的经典名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彻悟,让迷惘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更让人看到世上的美好,只要用心把握,抛掉贪心杂念,烦恼纠心,怀一腔释然的心境,便终能坦然地面对一切,笑看人生。
诗评人简介:路垚,江苏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当代诗歌地理》《安徽诗歌》《山东诗歌》等平台。诗观:用心声去追索诗的远方。
田德清评析
◎春光美
於娟(湖北)
漠漠轻寒里
有疏雨滴落在黄昏
挡不住的春情
早已沁入世间所有角落
最爱池塘那一汪碧波
待细雨蒙蒙
沾湿春草
芳菲次第醒来
善感的诗人啊,你切莫
为伤春而举杯蹙眉
那一抹翠色
在季节的轮回中盈动
蜂蝶忙着收藏暗香
远绿新红浸染流光
南浦路的芳草早已醉卧
选自春之歌 | 每一寸 风景,在渐起的阳光下由浅入深
《春光美》是一首意韵恬淡的借景抒情之诗。诗人通篇没有一个美字,而运用洗练的诗句去揭示自然界一静一动、一物一境所蕴含跃动的春光春情,把“美”孕于其间,奉献给读者一种平和恬淡且暖意融融的春光将临之美。“漠漠轻寒里/有疏雨滴落在黄昏/挡不住的春情”,因为那疏雨滴落,才使得每一个自然的角落沁入春色,让最能领悟春色的池塘,荡出“一汪碧波”,更增添了春的有形之美。
诗人巧妙地运用递进加强的抒情手法,在第二段先借情境造势,然后直抒胸臆,捭阖那些对春光降临的疑惑,劝导世人应释疑解惑,喜迎春光。诗人将自己的触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灵敏而又毋庸置疑地将自身的感受情不自禁地渲泄出来。“蜂蝶忙着收藏暗香/远绿新红浸染流光/南浦路的芳草早已醉卧”,让人吟诵之后,怎不被这大好的春光之美所陶醉?
诗评人简介:田德清,笔名田边。《中国乡村》认证作家,著有《知了集》,作品散见《世界诗歌网》《中国乡村》《楚文学》《东坡文艺》等数十家微刋和纸刋。诗观:诗是自然与社会碰撞心灵的宠儿。
史立荣评析
◎绿色的理想
王德(江苏)
穿越村落的寂静
站在熟透的土地上
听任一片片谷穗,把希望
渐渐隐形于夜色
咫尺之外,祖辈们的气息
拥有和星星同样的光芒
带洞的草帽,藏青色汗臭上衣
像累倒的日子裹满沧桑
以强牛的脾性躬耕
誓死和贫瘠的生活搏斗到底
最终却与土地一起终老
那些灰褐色的坟头上
开着一簇簇绿色的理想
选自春之歌 | 霞光刚刚翻越山顶就滚落一地
我出生在山东一个偏僻的村庄,那时候,全村人全神贯注的唯一希望就是庄稼的长势;村中间的河湾是因雨的大小而形成的流势,老年人可以不用亲自到田间地头就能了解来年的收成如何。禾谷低垂,麦穗饱满是一家人的期盼和每一个村民余生最大的希望之一。
以前,村里人出嫁和适龄男子娶新媳妇也是先看这家的粮仓是不是够大,是不是够一年的饱餐,有了温饱就有了安稳日子。
那些只用草绳拴住裤腰和棉袄上身的男子,拿着旱烟袋以下蹲的姿势靠在冬日阳光下,讨论着谁家的婆娘该如何操心驾驭娶了媳妇生下的子女们。偶尔他们喷着酒气含糊不清地大声嚷嚷着。也只有在庄稼丰收的季节村庄变得寂静,家家忙着打场晒粮,白天累了夜晚便把喜悦与兴奋抑制在梦境中。
第一节,“寂静”中的村庄想必是丰收前的鼓涨与饱满让全家人的每一个“希望”都藏在心里,都憧憬着美好。“站在熟透的土地上”“听任”“希望”到处充斥,“听任”各种“希望”在“一片片谷穗”的丰收后实现。农人的“希望”不仅是“熟透”,实现自给自足的温饱,还要看“谷穗”收割后每一年的价格涨势抑或跌落。
现在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的收割工具解放了原有的手工劳作,这样使得农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外出供职于各种行业,也就增加了家庭的收入,使得生活更加富足,实现“希望”的机会更有保证。
其实,我个人认为农民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生活最有保障的。因为土地政策的长期稳定与稳固发展以及国家实行的大举措,让农业从手工作业实现现代化的这一转变,国家给予的农业补贴惠及了每一个人。
“谷穗”是“村落”的“希望”之本,农人以“寂静”来回报丰收后的满足以及日益增长的惠民经济。心态坦然,没有后顾之忧,子子孙孙都可以安家乐业,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于乡村与城市。乡村生活成熟、稳定,子孙学有所用,需用的知识有地方解惑授业都“渐渐隐形于夜色”。夜晚是在外劳作的一家人团聚,子孙学习归来承欢膝下的享受,“村落的寂静”时刻。
第二节,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曾让很多孩子发愤图强,立志多学习,长大到城市里生活发展他们曾经设想摆脱和改变“祖辈们的气息”。
如今,国家的惠民举措让繁重的农耕变得简单、轻松,不再是一家人牵着牲口吆喝或者用人力运输丰收的粮食以及播种翻耕。但是,回想从前也不过是在“咫尺之外”,“祖辈们的气息”孕育了生养粮食的土地,他们的汗水与劳作使得现代化的生活更加厚重。虽然有时候想来感觉比较拙朴,但是,“带洞的草帽,藏青色汗臭上衣”都是值得后人了解和正确认知的一个过程。在简单、淳朴的生活中,抵御风吹日晒的就是一顶“带洞的草帽”,洗澡不便使得汗液与“上衣”裹在一起,“汗臭”换来的是丰收,是全家人的温饱,不能有一丁点儿嫌弃。祖辈们与贫瘠搏斗的精神犹如星星熠熠闪耀在后人的内心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累倒的日子裹满沧桑”正是如此的“沧桑”换来的巨变,不经得住“沧桑”哪来的安享喜悦呢!
第三节,祖孙繁衍生息,曾经的笨重劳作都是以往,正因为有了祖辈的“搏斗”与“躬耕”才来的平安喜乐,与土地共悲喜,骨灰葬于土地同时是土地对农民的供养。
第四节,延续祖辈的焚香烧纸,在“那些灰褐色的坟头上”常有邻居抑或亲朋好友,特别是子孙供奉的纸钱和瓜果李桃以及各种粮食做成的面食。“坟头”不是悲哀,不是伤情之处,它是祖辈长眠于地下的期冀与“一簇簇绿色的理想”。
诗评人简介:史立荣,笔名莹莹,常有作品发表于《稻香湖》《幸福》《东江文学》美国《侨报》等。生于山东,著有诗集《抚摸冬天》。诗观:事实灵魂坦荡丰厚的呈现,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备选《齐鲁文学》2021年【春之卷】第1期
图:网络
《齐鲁文学 · 中国诗歌2020年度精品选集》
2021《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
《齐鲁文学 · 中国诗歌2020年度精品选集》
欢迎您订阅
联系微信:wu318013
点击惊喜:
本期主持:刘军华,现任齐鲁福建文学社社长助理及诗评员。
本期审编:刘军华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