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终极使命

2020年是听到ESG评级最多的一年,ESG代表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由高盛于2006年最早提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责任投资,正成为资金对上市公司投资的重要判断标准。2018年,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该指数在A股选股时,更看重上市公司的ESG披露情况。面对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很多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CSR报告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并发布国际上更为通行的ESG报告,国内部分先行的咨询机构和媒体也在加大力度推广ESG相关业务,如信公咨询的ESG定制业务,《证券时报》组织的上市公司年度投关评选活动也把ESG作为评选权重之一,同花顺等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将ESG评级信息展示在上市公司基础信息页面。此外,围绕ESG的指数也被推出,2019年8月,新浪财经在我国首次推出ESG指数,后续围绕中证ESG指数,市场推出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CPI ESG)基金,中证兴业证券ESG盈利100指数基金、博时可持续发展100ETF(515090)基金等。

网络配图

2020年,分拆上市也成为市场热点,2019年12月证监会《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正式发布,“A拆A”在A股正式开启。当年12月19日,中国铁建即发布公告,拟分拆旗下铁建重工并在科创板上市,成为《试点规定》发布后的首例,此后的2020年A股已累计有6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拆分子公司在A股上市,更多的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交流平台和其他渠道表达有分拆子公司上市意愿(似乎有些不合规);2021年2月8日,A股首家分拆上市公司“生益电子”正式启动申购,“A拆A”上市公司距离登陆资本市场又迈进一步。分拆子公司上市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体内项目的员工激励和融资发展,通过上市母公司旗下资产的二次上市,实现优质资产单独的市场估值。

ESG、分拆上市的兴起,都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体现,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并非主动市值管理,A股市场发展到2021年,包括员工激励、现金分红、股份回购、大股东和董监高增持等确实越来越被上市公司作为提升公司经营、维护市值的常用措施,但市值管理作为系统性的管理行为,还不被市场认识和真正接受,主动为之少,正确实施少,观望、忽视,甚至不知道的占大多数,这是亟待被扭转的情况。

2020年10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对上市公司规范治理、做优做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等规定,正是从监管角度对上市公司提升价值,加强市值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就对A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A股上市公司市值画像

上面提到的ESG、分拆上市、股权激励,以及维护股价的回购和增持等,都是围绕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提升上市公司市值这个角度,而且科创板上市财务指标就包括市值指标选项。但目前有多少上市公司知道如何做市值管理,或能意识到市值管理的重要性,是要打个问号的。2020年A股市场走势出现较大分化,媒体称为结构性调整,走出了结构性牛市,去年底以来,多个交易日呈现指数走高,特别是沪深300、上证50等大盘权重股指数屡创新高,但4000多只个股中,3000多只下跌的情况,在这样的走势分化趋势下,机构抱团“白马”大市值公司股票的情况成为当前常态,甚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这将成为未来的价投方向。我无法判断这个结论是否准确(比如2月18日的A股行情),但抱团是常态,而且机构的投资选择也是因为上市公司本身业绩、发展前景具有抱团投资价值,不得不承认,在全面注册制实施和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未来A股市场,吸引投资人关注的上市公司最直观的就是市值的高低,然后会聚焦经营业绩表现和未来发展空间,而众多小市值公司如继续忽视市值管理,将会被市场边缘化,自媒体“水星旗舰FOF观察”撰文戏谑到:“200亿以下上市公司,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建议全部退市”,说法有些夸张,但似乎舆论也未反驳,毕竟崇尚投资市值高、业绩优的上市公司股票是大家认同的。为了解A股市场整体情况,也为初步验证当前舆论对于投资趋势的观点,我统计了牛年农历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1年2月10日A股上市公司(剔除当日停牌股)市值和之前一年交易情况,具体数据如下表:

来源:根据同花顺数据整理,建议横屏观看图表

注:年交易额统计区间为2020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0日。

根据上表统计数据,市值100亿元以上有1222家,100亿元以下有2956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71%,市值合计占比仅13%,年交易额合计占比21%,而其中5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110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50.5%,市值合计占比仅6%,年交易额合计占比仅11%;相对应,市值10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仅123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71%,市值占比53%,年交易额占比34%,其中10000亿元市值以上上市公司仅7(贵州茅台、工商银行、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五粮液、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市值占比13%,年交易额占比3.5%可以看到,二八法则已经在股市中体现,资金向头部集中非常明显。

特别要注意的是上表标红的“平均年交易额”一列,50亿元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过半,但个股年均交易额仅15亿元,粗按每年250个交易日计算,日均交易额仅600万元,令人咋舌,而市值50-100亿元间的也只有1400万元日均交易额。

再来看看另一个统计,基本上A股市值排名500位的上市公司吸引了58%的年交易资金,第500位的上市公司市值为286亿元。

来源:根据同花顺数据整理,建议横屏观看图表

再回到前面自媒体“水星旗舰FOF观察”提到的市值200亿元以下上市公司退市的说法,我看了下截至2021年2月10日,A股市场市值20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仅708家,市值合计70万亿元,占全部市值的78%,吸引市场年度交易资金19万亿元,占全部资金额的68%,确实可以说200亿元以下的退市是不影响大局的,但是要看到20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还是有增长潜力的,如大数据安全领域的新上市公司安恒信息市值190多亿元。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况,不知道低市值的上市公司们有何打算,其中很多还没发布过CSR报告,更不用说研究和应用ESG,至于市值管理则基本没深入考虑过,也许IPO时在财经公关中花了钱后对市值管理有所误解和忌惮,把市值管理和搞股价划等号,因为误解导致实践中存在实施障碍。当然,首先要尊敬和感谢上市公司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佩服企业掌舵人对企业经营的执著追求,但资本市场存在就是要发挥资本的作用,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环境,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应该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是维护企业和股东权益的终极使命。

二、市值管理的正确姿势

做市值管理不是说这是从今天开始从0到1马上启动,不是这样的,上市公司要先建立对市值管理的正确认识,然后形成市值管理的全框架思维体系,可以对后续市值管理的实际操作形成系统性的指导。

市值管理可以说是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从施光耀《市值管理论》关于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理论延伸开,上市公司市值是从内部经营、公司治理,到对外投资并购、产业布局,及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还受到公司对外信息传递、多维关系维护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所以,上市公司要明确,市值管理不是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资本运作等相互平行的管理工作,市值管理是统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总框架,再被问到上市公司董秘团队(即董秘、证代、董办)的工作核心是什么,完全可以说是市值管理,这是上市公司存在于资本市场的核心价值所在。

网络配图

下面简要梳理下市值管理几方面内容:

设定市值管理目标。市值管理主要为中长期的管理行为,短期股价维护一般基于股市异常波动等原因,通过回购、增持、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等方式增强市场信心和投资者持股稳定性,直接效果也较为短期,对于中长期管理行为则涵盖公司经营管理整体流程,是市值管理维度的企业管理。为此,需结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业绩目标等实际情况制定市值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时间和具体措施。

公司内部价值创造。围绕市值管理目标,公司从生产经营、产业布局、公司治理等方面持续创造价值,并通过融资并购、资产重组(分拆上市)等方式为产业布局提供资金和产业资源支持,以及通过持续实施各类员工激励提升团队创造力和积极性,为更好的增强公司价值提供人力支持。公司生产经营、规范治理和资本运作这里不多聊,在员工激励方面现在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已经被上市公司广泛接受和实施,但其实相对来说股权激励的效果有所减弱,等于说市场上可见的公司都在做员工激励,对于员工来说,绑定效果反而有点不足了,因为反正可以跳到其他公司,也都有激励的,所以可以看到近年来上市公司员工激励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比如海康威视的核心员工跟投计划自2015年推出后,在今年结出硕果,当年员工跟投的创新项目萤石拟分拆科创板上市,还有游戏行业莉莉丝公司(未上市)的《剑与远征》项目团队今年一次性瓜分1.9亿元分红,为该项目利润的全额分红,人均211万元,力度非常大,上市公司可以考虑借鉴。

公司外部因素影响。外部环境比较好理解,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周期和监管趋势的调整,这些影响相对长期,而市场及行业热点、公司突发重大事件则会对市值产生短期较大的上升或下行影响。通常上市公司无法左右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可以顺势调整,根据经济环境和政策监管要求调整公司经营和管理,从证券监管方面,根据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政策要求的大方向,未来的市场认可的也是符合这个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否则投资者存在投资风险。市场热点对市值有短时助力,但是否能借力持续提升,需要上市公司在市场短时高度关注公司的机会下充分传递公司信息,让市场集中接收公司长期投资价值信息,这才是热点的有效使用方式,而对于负面事件不要一味回避,要给市场展示积极处理应对的正面态度,这是对企业口碑和品牌的难得考验。

公司主动传递价值。这方面是除公司治理、资本运作等之外,董秘团队可以充分发挥能力的领域,也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包括核心的多层次信息传递,投资者、监管、媒体关系维护,开拓和推行CSR、ESG评级等。信息传递是核心,包括关系管理也是公司信息传递的过程,所以在信息传递前要统一内容,将公司投资价值信息通过多渠道进行前后一致的传递,对于时间节点的选择也要合乎时宜,在合规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市场传递,为投资者及时获取准确的公司信息提供便利。

上面说的这些是非常简单的概念,实操当中存在很多的细节和困难,比如各类关系的维护和开展不是有现成的等着上市公司去做,是需要持续长久的开发,要一点点的接触和沟通来建立,是非常细致和考验能力的工作,还有资本运作等,需要专业沉淀和市场理解,还要对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未来走向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形成和执行高质量的市值管理方案。下面再从上市公司及市场(投资者)两个维度简单理一下如何做市值管理。

1、从上市公司角度开展市值管理

从上市公司角度,要分清楚日常经常做的有哪些,比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还有关键时候要做的是哪些,如回购、增持、资本运作,舆情维护等,需要结合公司发展状况和市场现时环境来开展;更要清楚哪些举措可以掌控,如公司信息传递可以充分发挥,哪些不能左右,需要顺势而为,如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董秘团队来说,公司生产经营方面无法直接参与,工作重点就要根据团队分工,如证券事务岗负责信披和公司治理,投关岗负责关系管理,投资岗负责资本运作等,进行协作,团队应全面熟悉公司运营,理解市场环境,配合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市场低迷时及时提出回购和增持计划等提振方案,在围绕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布局时,能选择合适的资本工具,并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各方关系,打造公司资本市场品牌,为公司市值的长期增长打好基础。

2、从市场角度理解市值管理

从市场角度或者说投资者角度看,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市值才有成长的空间。市场关注的重点首先是风险因素,公司偿债能力、资产质量、流动资金水平,以及是否有诉讼、担保、股权质押、违法违规等风险事项;经营业绩增长有无延续性(关注PE、PB、ROE等指标),月度生产经营数据变化、国内外市场排名和产品竞争力变化,商业模式是否失效,产业多元化是否存在弊端,公司未来成长性如何等;还有如公司治理、规范经营、社会责任、员工激励等内容。此外,不同投资者还有一些独特的关注点,如国企改革、员工薪酬福利、股东人数和股权结构(是否有股份限售)、投资情况(包括理财)等。可以看到,从上市公司现在做的市值管理,更多的是公司产业方向、资本运作等大的角度,但投资者更会关注到风险事项和生产经营等细节信息和数据,这些是需要加强信息传递的方面,在市值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提高对公司治理和经营质量的提升,并及时与市场沟通。同时,要提高市值管理的针对性,特别是在公司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如上海机场在2020年疫情以来,免税店等非航业务受影响较大,业绩下滑,公司与客户签订免税商品补充协议,调整销售分成方式,股价连续大跌,但其实公司是针对疫情影响的及时调整,锁定了未来5年的保底收入,让利一部分营收以维护渠道优势。此时,上海机场及时向市场传递准确信息非常重要,加上券商相关研报和媒体分析报道,让市场理性认识业绩短期调整的影响程度,扭转股价持续下行趋势。

三、市值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综合性管理范畴,规范全面的政策法规不容易制定,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但正如施光耀所说“制度建设是市值管理之纲”,我个人觉得还是期待监管能推出官方的具体实施法规,避免上市公司自主实施过程中的盲目、片面、打擦边球行为,甚至以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股价之实的情况,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指方向、立规矩,为形成健康规范的市值管理资本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重心要更多的分给风险管理,市场和行业监管趋严,公司和市场负面事件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调整导致的业绩短期回落等,都会给公司市值带来反向作用,改变公司市值增长原本趋势,如能及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主动传递给市场,不但能稳定现有投资者,还能为潜在投资者创造绝佳的投资机会,有效扭转市值下行趋势,为未来公司市值的长期增长集聚更多市场资金。
最后,市值管理是一个平衡的管理艺术,上市公司不能让市值一会如脱缰的野马一路向上狂飙,一会又如失去动力的火箭做自由落体,因为市场需要的是长期向上的市值趋势,不是短期大起大落的投资风险。所以,充分关注和研究持续成长的高市值优秀上市公司的做法是必修功课,上市公司要理解资金抱团投资的背后目的,分清是短期避险还是长期价投,形成自身的价值管理模式,围绕推动公司发展和满足市场投资需求双重目标,不断累积口碑,形成品牌,才是实现公司价值和市值双双长期增长的可行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