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打破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这是一个传统主流媒体网友给我的题目,我发现其实有不少媒体朋友和传媒学子对个题目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决定来聊一下,希望能来个抛砖引玉。

首先,我先对这个题目琢磨了一番。“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往往叫做信息碎片化或碎片化传播,是指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被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这种短信息微内容由于易生产易传播易接受,由此泛滥成灾。
我认为碎片化不是一种传播方式,而是互联网的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一种传播特性,微微博到短视频,碎片化大行其道,有深度的长内容往往被淹没在碎片化传播的汪洋大海中。那么,有没有办法破解呢?我觉得办法还是有的,但要从根本性扭转在当下却不可能。因为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用户只满足知道“是什么”,而无暇顾及“为什么”和“怎么办”。
其实,碎片化不是绝对的,有些长内容也很受欢迎。InsDaily专注于为城市新中产、年轻态群体产出时尚乐活资讯,打造了多个时尚乐活领域的一线自媒体的一线自媒体矩阵。旗下拥有InsDaily、GirlDaily、不颓废青年、居里生活笔记等多个头部自媒体品牌。它的文章并不短,当然字数不是很多,图比较多,还是很受读者欢迎。如《中国最孤独的动物园,白发老兵苦守32年:我用一辈子,换你10块钱》《她终于退出娱乐圈,3亿人拍手叫好!》等都是10万+,有人喜欢看就不觉得长。
其实长短是相当而言的,一部电影片长一般一个半小时,电视剧每集是45分钟,情景剧每集20分钟。在互联网上都算长视频,于是短视频横空出世,抖音15秒的超短视频一时大火。短视频的浅阅读易生产娱乐化社交化使之风靡天下。然而,短视频微内容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内容的更高的要求,加上网民审美疲劳,于是短视频相继推出长的短视频,如今时长介于长视频与短视频之间的中视频开始兴起。
那么,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应对这种碎片化传播。我想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是取长补短,二是取短补长。先说取长补短,首先我们要分析碎片化传播的那些碎片,也就是微内容,其实这里面大量是属于UGC,即用户内容生产。海量的UGC生产出来的内容碎片,虽然粗制滥造居多,但其中也不乏创意和闪光点,而这些奇思妙想往往是传统媒体所缺少的,尤其在传达形式上,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二是取短被长,目前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头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也以碎片化占据舆论阵地,比如抖音号“四川观察”无论用户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不错。与此同时,微内容短视频可以为大内容长视频导流,再比如河南卫视的出圈,《唐宫夜宴》就是制作成几分钟的短视频全网分发,为其长视频造势导流。因此取短补长也可以理解先短后长,短是为了先声夺人。传统主流媒体决不能为短而短,为碎片而碎片。
综上所述,取长补短在于形式,取短补长在于内容。同时二者要结合才能打出破解碎片化传播的组合拳。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是有发展,在碎片化的同时聚合化也在悄然崛起,今日头条就是一个应用推荐算法的内容聚合平台。通过媒体融合和文化出圈实际上可以打造优质内容聚合平台,这也是互联网中高端用户的需求。例如传统主流媒体与B站合办的跨年晚会,目前只是项目以后也可以升级为频道或平台。
当下碎片化传播形态也有变化,一是由短变长,在视频领域中视频崛起;二是集碎成块,通过智能连接形成传播链;三是积微成著,通过数据挖掘、智能生成,把有价值的内容IP放大。智能化将是应对碎片化实现聚合化的最佳路径。在生产主体方面,PUGC和机器自动生成将成为内容生产的主力军。总之,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形态正在形成,碎片化传播的主宰格局将会被打破。

抽空看看下面的论文吧:

“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从浸入到侵入,从待命到疲倦:媒体从业者非工作时间社交媒体使用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身体作为移动媒介——跨境代购中的具身传播实践和身体问题

理念 融合 场景 算法——聚焦新媒体创新四个关键节点

“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帐及其再中介化

弹幕评论情感分析的交互设计及舆论引导

论交流模式的变迁

暑期的文旅世界

头条号东行漫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