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后 记)

望子成龙(后  记)
创作感言
 
作  者:吉 培 坤
图  片:选自网络
半个月前,老伴在网上看了一个演讲视频,没有题目,她看了很感动。推荐给我,我看了确实也很受触动。因为它触及了我国当前的两大热点问题,如何教育子女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该演讲的基调和结尾我并不认同。它的基调完全是在指责儿子,结尾太绝情,尽管演讲者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我想这样的结尾不太真实,最多只能说是极个别。后来,又看到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演讲,但内容都一样。所以,尽管我知道有许多朋友看到过这个演讲,但我还是想用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改写它。
我用了它的一些主要线索,但加了一个题目,给几个主要人物添加了姓名,同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场景,更多的细节,最后给了一个不同的结尾。于是就有了这部叫做“望子成龙”的15000字的七集连载中篇小说,每集最后都注明了是根据网络故事改写。
关于教育问题,我的观点是: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坚持品德教育和学业教育并重,而且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必须先成人,再成才,就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早就明确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目前学校教育的实际状况大家都很清楚,无需我来重复。而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师向家长汇报也是各门成绩多少分,在班上、年级里排多少名。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做人问题基本不考虑。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是硬道理,考上名高校是唯一目标。
从表面上来看,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一直开到大学,开的目的说的也很清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但实际上这门课上的效果很差很差,只是作为一门考试课程而已。背上几条,应付考试过关就行了。并不是真正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问题。
所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及长大以后,就出现了很严重的思想品德、性格、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就像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成龙的缺乏亲情,不懂得感恩,不关心别人等问题,以及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学生的脆弱、软弱、骄傲、自私、任性、妄为等品德性格缺陷,还有那些跳楼、杀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品德、人格、法律教育,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家长、老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工程。但是,我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孩子能否既成才又成人的第一责任人。这个责任是不容推卸的。所以,小说中成龙的问题首先要从他的父母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谴责成龙。
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的养老问题,这又是一个十分迫切、敏感、棘手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很大,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从不同的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有人拿美国来和中国相比,认为在美国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养老问题上,这两个国家不好相比。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养老制度、保险制度、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国人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观念来分析评判。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不注重亲情的,他们是以金钱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另外,它们的保险制度比较完善和规范。他们老了,可以不依赖子女,大部分由国家和政府包了。子女不用担心父母的养老问题,也不需要他们在身边照顾。最多过一段时间来看看就行。
而在中国,国家的养老制度和保险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随着这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在养老方面有了很大的投入和改进,但还很不完善,政府也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承担国民的养老问题。国家的养老机构严重短缺,所以,子女还是要承担父母养老的主要责任。另外,中国的传统观念也不可能消除。重亲情,重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然要继续发扬光大。所以,养儿防老,还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模式。
但是,四十年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又给中国当前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尖锐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困难。子女要工作,有的在外地,有的在海外,即使在本地,也不可能就在身边。一旦出了什么事,很可能就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虽然有些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结果我们无法预料,无法解决,也无法承担,但是,子女必须具备孝心、爱心、亲情,懂得关心父母,照顾父母,保护父母,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决不能借口工作忙,压力大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丢掉赡养父母的责任。
归根到底一句话,因为工作我们可以离开父母,但心里必须装着父母,一旦有重大需要,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毫不犹豫地来到父母身边,承担做儿女的责任。这就是我将网上的演讲改写成小说的根本目的,也是我的希望。
一些朋友看了我的小说的结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结尾有些仓促,前面对成龙的铺垫负面的较多,思想转弯缺少过程基础;有的认为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给读者心理上一些安慰。这些想法有一定道理。我也是把它作为我的一个良好的愿望吧!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毕竟还是有一种天然的割舍不断的血缘的情分的吧,把它描写得那样恩断义绝,大多数读者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留了一个似乎明确但又不太明确的结尾,供大家去想象。
谢谢这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惠读、点赞、点评和转发这篇小说。我相信,这里面大多是退休老人,也有认真工作的青年人。
附录一: 读者点评(仅选两篇具有一定独到见解的评论)
 
我想谈谈个人对“养儿防老”问题的另一种看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持养儿防老观念的人将会越来越少。随着信息流动的快速发展,如今“白眼狼”类型的子女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正在不断挑战人们对于养儿防老的旧的观念。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养儿防老本质上是一种骗局,育子成本正在不断上升,完全不足以回馈养老,并且难以确定的子女的态度,导致的养儿防老风险远远高于制度类的养老方式。而现代人对于个人意义追寻的价值观念,也决定了他们不会为他人而活。社会风气变了,养儿不能防老确实是一件很现实的问题。不过现在的人老了,除了儿女以外,还有其他的养老方式可以安心养老。养儿不防老,能防老的是这几样东西,每一样都让人无法反驳。
一、维持生计的钱
现在养儿不能防老,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孝子女更多,而是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条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以前的人结婚,和父母住在一起很正常。即便是不住在一起,因为离得近也方便互相照顾。但是,现在的人,为了让下一代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需要长时间地离家赚钱,或者带着孩子去大城市甚至出国发展。而大多数老人就不习惯远离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更不愿意随着孩子奔波。所以,一旦孩子长大成家,就注定会远离父母。为了晚年生活得到保障,维持生计的钱比孩子在身边更可靠。但像我们这类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暂时离家帮衬子女的老漂族也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养儿不防老,能防老的还是钱。
二、健康的身体
晚年生活幸福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健康。因为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即便是儿女在身边、有足够的钱,但是整天缠绵于病榻,任何人都无法感到幸福。健康的身体不仅能增加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健康还意味着长寿。所以,健康的身体才是晚年生活品质的关键。养儿防老,其实防的也是生病了身边没有人照顾。如果保持身体健康,就不用拖累孩子,也不用遭罪。所以最能防老的东西是健康,人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
三、乐观的心态
长寿的老人都有一颗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其实,老了以后自己过什么样生活的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儿女对自己的影响不大。老了以后能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远比围着子女团团转要幸福得多。很多百岁老人都出现在农村,自己种菜、劳作、生活,日子过得比很多有钱人都要充实幸福,连脸上的皱纹都透露着从容。带着乐观的心态开心的生活,这样养老才能长寿、才能健康。这也是其他人不能帮助自己的。养儿不一定能防老,但是自己生活的心态影响老了以后的生活质量倒是千真万确的。
——包丽丽(盐城师院外国语学院前院长,教授)
小说《望子成龙》已全部发完了。每集的数百个阅读量说明了现在的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它几乎涉及到每家每户。我以为教育的模式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各国也不尽相同。象成躬与范欣这家庭发生的事放在美国,恐怕处理的方式以及对处置方式的言论大概就不一样了。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既不能一统口径,也不能以偏概全。小说中,最后老人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只能是对孩子从小过于溺爱,过于宠爱,过于迁就而造成的,那只能是那个家庭在这方面的不成功。当然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是个案,今后还会出现或发生。应该说成躬和范欣的儿子成龙至少学习是用功的,事业也是较为成功的。比如说成龙在国外打拼,结婚生子,这些并没有给两位老人太大的麻烦,或增加两位老人太多的负担。后来只是因为要买房才请求资助。
仅仅因为工作的原因,地理的因素,加之其他原因而不能及时地照顾老人。很多老人有子女在海外的都能理解。东西方人理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制度不同,政见不同,因而对家庭,子女,社会,大至国家的认同就不一样。因而会造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方认为习以平常的事到另一国家或地方却认为不可思议。从多维的角度去理解和剖析,我认为成躬和范欣对子女的教育还是成功的。把儿子培养出国读研和工作,只不过是在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诸方面忽视了,或部份忽视了。所以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成员应该说是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成功的一面。因路途遥远和国情不同,或因工作而不能守在父母身边,能说他不孝吗?
这里顺带一个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国家会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养老服务。会有更多的慈善机构,志愿者投入这方面。养儿防老在当今仍属不可或缺,但一味地天真地认为养儿真能防老,则是不太现实或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邱丕民(盐城中学退休干部,串场晚晴群群员)

附录二:群友转发的另一篇相同主题的文章
 
一位独居老人的死后命运
独居老人早年是一名插队知青,其妻早几年先逝,子女旅居国外,老知青近日归天。死后,子女把他的住房网上遥控出售,其遗物任由买主自行处理。
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有老人遗留的许多东西,如: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等物品,本想让卖房人来收拾处置,卖房人却说你们都扔了吧!
遗留物都是老人一生的记载,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的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存的和新的一样,底片还在,照片都过了塑,保存的很好。
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老人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奋发、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打拼的忙碌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时代的追忆和怀念。
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
从这些东西里,大致勾勒出老人一生的轨迹:从小是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去打拼,在异地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一人孤独的度过了最后的六年。
身为一个买房者、局外人,翻看着这些遗物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一位逝去老人一生的美好记忆,子女却弃之为垃圾。
房屋的新主人只好把最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它的在群里送人了,把最后剩下的送到了废品收购站。
你的人生再精彩,人走了,子女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你所有的珍藏和挚爱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可怜你一生一世的酸甜苦辣都随风而去!
——转发者:陶玉琨(中学退休教师,串场晚晴群群员)

【作者简介】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盐城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盐城师专(后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养儿/女防老是唯一受自然遗传和人类法律双重保护的代际传承制度

    育邻梦 网友提问:养儿真的能防老吗?为什么子女越多,反而越不孝顺呢? 养儿防老好像在现代并不适用了,只有养老金才是硬道理.身边有很多老人含辛茹苦养育了很多子女,但是老了之后还是自己住在土房里,日常生活 ...

  • 养儿真的能防老吗?该醒醒了!

    如果你问身边的人为什么要生孩子?尤其是为什么非要生儿子? 相信大多数人会给出的答案是:"养儿防老啊." 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这辈子只要有儿子就能安安稳稳的老有所养, ...

  • 读书笔记:认识养老风险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最常见的死因是意外.疾病和年老.车祸溺水等意外是慨率事件.人一生有可能罹患重大疾病,也可能健康到老.但绝大部分人都一定会变老(没等到变老就死亡的毕竟是少数).年老退休是几乎每个 ...

  • 心理学:养儿真的能够防老吗?那是你没听过“久病床前无孝子”

    有一首歌里,有这样几句歌词: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问大家一个问题: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相信有人的回答是为了好玩,有人的回答是因为爱情, ...

  • 三个儿子的68岁老人:我不催媳妇生孩子,养儿不防老反而催老

    俗话说:"养儿防老".父母在老的时候,需要自己的儿女照顾.老一辈总是觉得生得越多老了就不愁吃穿,不愁没人照料. 68岁老人觉得过年就是最难过的时候,把孩子养大了,每年过年还是社会伺 ...

  • 后 记

    后  记 在这静夜里隐隐心疼. 我从未远离家乡,却觉得离家乡越来越远:不是我在前进,就是家乡在渐行渐远. 乡愁不仅是游子的,而是许多人的,起码是我的!不同的是,游子乡愁能诉,我不能.因为我不知道该要从 ...

  • 兰溪小邹鲁后 记

    兰溪小邹鲁后 记 承蒙兰溪市仁山文化研究会准备召开成立大会之际,3月20日上午,我们受邀来到金华北山鹿田书院,在此受到了鹿田书院丰仕尧院长和北山书院何宇仙院长的热情接待. 在鹿田书院,受邀的还有金华市 ...

  • 岳湘灵——铁兵童趣:系列小小说 后 记

    永远的铁道兵 铁兵童趣 --系列小小说 后 记 自古英雄出少年.半个多世纪前,铁道兵选招的这批年仅十五六岁的机要学兵,不敢妄称少年英雄,但他们从铁道兵的英姿雄风中吸收了英雄基因,却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 ...

  • 混沌外的乡愁后 记

    混沌外的乡愁后  记 诗是一面光荣的旗帜,写诗却是件危险的事.此话决非危言耸听.最好的诗或早已写就,或者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够诞生,仅此两条,就足以让所有有志为诗的人为之气短.另一方面,写诗需要真诚,正 ...

  • 《兰溪王氏文化》后 记

    后  记 在这静夜里隐隐心疼. 我从未远离家乡,却觉得离家乡越来越远:不是我在前进,就是家乡在渐行渐远. 乡愁不仅是游子的,而是许多人的,起码是我的!不同的是,游子乡愁能诉,我不能.因为我不知道该要从 ...

  • 黄明山格言集《草径思踪》•《后 记》

    编者语: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本平台分十二期将黄明山老师的格言集<草径思踪>推送完毕,每一期的内容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有不少朋友还将每期内容一字不漏的予以收藏.这充分说明了这些 ...

  • 【长篇自传连载】自叙人生路 | 后 记

    后 记 文/仇叶祥 光阴如箭,内退后一晃十几过去了,自己写的<自传>,经十多年的磨练,反反复复的修改,终于定稿了.想当初,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家闲聊无事,为打发日子,才萌发出写&l ...

  • 33.编 后 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清初以手抄本的形式面世之后,便不胫而走, 在文朋社友间竞相传阅,倍受举识,好评如云,甚至连在当时居文坛领袖地 位.具"台阁"之望的王士祯也亲自加以 ...

  • 书人书语:《扬帆运河》后 记(作者:陈景胜)

    去年5月初,新沂诗文学会孟献国老师打电话说,准备义务为我出书,让我把文章发在他的邮箱里,以便出书用.由于疫情的影响,以及家里有事,耽误了一段时间.5月下旬,孟献国老师再次打电话说,这几天他有时帆运河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