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启示:他告诉我们做一个成功的平凡人
序
中国古贤信奉三大经典:《易经》、《道德经》和《论语》。这三大巨著言简意赅、笔墨甚少,却是中国乃至东亚国家文化塑造和国民特性的重要思想指导。《易经》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化开天辟地之首创,乃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尽管是《道德经》和《论语》的主要思想都能追溯到《易经》的核心理论,他们最多是《易经》的两大分支流派。所以《道德经》和《论语》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各有分工、各尽其职:《论语》为大众所熟知,被指代为国民道德守则,长期被读书人供奉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内化追求,不过说得现实一点,也可以说被统治者用于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和文化工具,所以《论语》是讲给普罗大众听的;《道德经》是历代君主和贵族秘而不宣的思想准则和行为指导,说的是如何在内部集团利益冲突中明哲保身(此处的“明哲保身”不是贬义词,待后一一道来)、自强不息,所以《道德经》是讲给上层社会听的。古代帝王常说的“外儒内王”,说的就是,如果用于国民的统治,用儒家进行秩序系统的搭建和外化;如果用于君主和贵族的自我要求,用道家进行内部矛盾调化,实现核心圈层的稳定。
《道德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涵盖了中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经典,无论是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和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甚至颠覆性的作用。这么重要的哲学文本,现在知道为什么历届帝王都不愿意把《道德经》作为教学课本广泛学习了吧。
而今要说《道德经》,我们尽量避开宗教和玄学的角度(虽然我认同宗教和玄学的价值存在),把《道德经》仅仅作为一部哲学经典来研读,品读其中的思想内涵。
众所周知,《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原名李耳,字李聃。至于老子的身世,各有版本,在此不再追究,但有必要交代一下他的身份:东周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兼任柱下史。相当于后来的内阁大学士,是对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研究和决策的国家级研究员。所以,老子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程度高,身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在认字率不高的奴隶社会,不但博览群书,更是高阶学者;二是社会圈层高,格局和视野高瞻远瞩;三是有相当长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在入世为政方面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相传老子晚年,已经83岁,当时东周羸弱,王室内讧,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乱纷争。老子掐指一算(没错,古代历法是相当于算术那样计算出来的),东周命数已到,朝代更迭在即。遂骑一青牛,准备驾车西巡、云游四海。路至函谷关,关令尹喜闻讯而来,堂堂国家级大学士、大学者要出关,何等大事哉!遂主动问好,了解来意后,嗟叹不已。尹喜也算是通情达理,不设阻挠,并提出一个想法:希望老师出关前留下一点笔墨,作为天下人行事治国之纲要。老子沉默片刻,毕竟有意出世之志士,不留功、不留言、不留德,才是最大的智慧。本不想,但难却盛情。于是以自己的人身体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一字一字地刻在简牍上,耗时数月,先写上篇,再写下篇,洋洋洒洒,共五千言,取名《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了八十一章。于是西出函谷关,云游于天地之间。
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凸显。越来越多得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目前可查的关于《道德经》的外文翻译文本超过了1000种,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帮助翻译《道德经》,著有《中国贤人老子语录》。西方文化圈曾评出东方三大圣人,“道圣”老子、“德圣”孔子、“智圣”六祖慧能,以记念在世界思想发展史作出的贡献。在今天的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前的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就有以上三位圣人。
所以,作为一部经典:无论是修身治学、待人处事,还是置业经商、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黎民百姓,《道德经》里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智慧。那么作为芸芸众生、凡夫俗子,《道德经》可以给我们多大的启示呢?作者将会以普通人的视觉,对道德经进行全新的诠释。我们不要事业上取得多大的世俗的成功,而是回归生活的本质,做一个家庭和职业上面比较完圆满的、幸福的平凡人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