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递弱代偿进行证明?
本文主要讨论一个问题:对递弱代偿的逻辑证明。
先问一个问题,先生为什么写《物演通论》?
因为先生曾经遇到过哲学上的困惑。
先生这种困惑从他小时候就开始了,因为他父亲是马哲教师,他自然从小深受哲学熏陶,并由此产生了很多哲学上的困惑。
这些困惑直到他进入大学后,自己偶然间领悟了弱化原理,然后花了20年时间,才慢慢将这些困惑消解。
而先生写这本书,就是将这么多年来的感悟做系统的逻辑梳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自然是证明他提出的递弱代偿哲学原理。
因此本书的核心逻辑,必然是围绕如何对递弱代偿进行逻辑证明。
那么如何对一个原理进行证明?
先生在讲如何进行知识创新时,提到过一句:要在基本逻辑前提下做演绎性假设,叫猜想与建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演绎性假设就是假设演绎法。就是先提一个假设出来,然后对该假设进行演绎法证明。
因此这句话是说,先确定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在该前提下,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对该假设进行证明和建模。
那么具体到递弱代偿这个原理,是如何证明的?
其基本证明过程如下:
1,先确定一个基本逻辑,这个基本逻辑就是《物演通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即第2章提到的:一切存在都是相对存在。
2,从该逻辑起点进行推导,引出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存在趋弱的假设。
3,然后对该假设进行证明,这个证明过程分2步,第1步是做事实证明,第2步是做纯逻辑证明。
其中纯逻辑证明过程,就是使用演绎法进行证明的过程。
4,证明完后,就可以建模了,即构建出一个理想逻辑模型:递弱代偿原理。
卷一的核心章节,就是对该原理的证明和建模过程。
如果只是对递弱代偿进行证明,那么《物演通论》只需要按照上述过程,就能完成证明。
但因为这是写哲学书,写宇宙万物的演化逻辑,就难免要与历史上的哲学观发生碰撞,因此书中最好还能解释既往的哲学理论以及各种哲学遗留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编排本书内容比较好?
按照常规的思路,一般是这样一种模式:提出并论证某理论,对该理论的应用。
也就是说,可以先在书中开头提出并论证递弱代偿原理,然后后面用该原理来解释或回答存在,精神,社会等各种问题。
但先生并未用这种方式,而是把对该原理的论证过程放在对自然哲学的讨论中去,并且把对哲学遗留问题的讨论也包含在其中。
这种方式就使证明过程看起来像是用来解决自然哲学问题的一个过程,或者说,用这种方式来写书,能很好的将对存在的讨论与对原理的证明过程融合到一起。
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写书呢?
因为用上面我说的那种常规思路来写,内容的逻辑严密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先生证明该原理,自然也希望能用该原理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性的宇宙存在体系出来。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这样的宇宙存在系统,就必须从整个存在这个层面出发,按存在的发生发展顺序来依序构建。
按照这样一种构建过程,就可以很自然的实现存在演化到什么阶段需要什么理论时,就讨论该理论,即能很自然的将对递弱代偿的证明过程与对哲学遗留问题的讨论过程纳入构建过程,如此便能保证构建过程的逻辑连贯性和系统性。
哲思岛:一个只专注于王东岳哲学思想的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