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有艾.微课堂|荐书,及怎么阅读
文|安水如,图|网络,分享人|安水如
前面两天,分享人王超在“不如有艾”微信群分享了中医手法在操作过程中的力度把握,提到说,施展手法的时候,不同的人群,不同年龄的人,那力度,理应有所不同,一般是以对方承受力为标准,体弱者与小孩,那力度要稍微轻一些。手法的调理穴位(或部位)的精准度,与操作员的专注程度息息相关,此外,操作员的专注力与患者的调理时长,往往会是影响病患疗效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不论患者,还是调理师,在调理过程中,要注意排病反应的可能出现,而这,不仅手法调理中存在有,在艾灸调理与针灸调理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是有所出现。排病反应不是疾病调理的必然过程,有些病人在整个调理过程中都是不存在任何排病反应的。有的病人在调理过程中的排病反应却表现得很剧烈,很严重,让人难以忍受。有的病人则是在按摩拍打之后,以前的疾患,被显化了出来,并有所加剧(高血压患者经由调理以后可能会是血压突然飙高)。有的病人则是疾病现象得以大大减轻。
他还指出说,排病反应的程度大小,与病人的病患程度有些关系。除此之外,这还与操作员的调理力度大有关系,一般而言,手法轻柔一些,排病反应没有那么的剧烈;手法猛烈一些,排病反应则表现得如暴雨倾盆般猛烈。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按摩与推拿不那么容易有大小不一的排病反应,而拍打与艾灸的临床实践中却出现有大量的排病反应。当然,这也并非绝对性的说法。有些人就是做艾灸的温柔灸法,也会有很猛烈的排病反应,让人难以忍受。
而昨晚,因为他临时有事,没空儿,我这管理人员,就主动拿起了话筒,与大家分享了一些与“手法调理”无关的,但在我看来是实用的其他内容。围绕情绪管理,分享两本书籍,结合自己的十年的摸索经验,分享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小体会,强调“自我观察/观照/觉察/察觉/觉知”的重要性。最后,我提到了群里的一些其他事儿,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共同维护这样一个小小的微信群,利己益人。
|微课堂·大致内容|
第一部分,我就是分享这本书《自我观察:第四道入门手册》。分享理由是:“中医手法日常保健调理”第三课有提到说情绪管理对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没有具体到怎么去做。而《自我观察:第四道入门手册》这本书,恰好是提到了怎么做,就一个核心“客观如是地观察自己”。
观察,谁都会,但不是人人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不是谁都能够将那观察,给运用得好。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我们就在观察,但这观察,绝大多数都是观察自身以外的东西,没有经过专门系统地学习,绝大多数的我们,不大可能懂得去观察我们自己,从一思一想,到一言一行,及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亦或其他的更多。
情绪,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习惯,在佛学里则称为“习气”,而这基本都是长年累月模仿学习而来,不分好孬。倘若未经发现,那改变不大可能出现。所以说,在改变不良习气之前,我们需要先学观察,先观察到自己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自己的某一思想,某一举动是怎样影响自己的生活,左右自己的情绪,干扰自己的生活,而后,改变才能有所发生。是人都懂得趋利避害。不论什么方法,都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更好些,更自在些,更舒坦些。
比方说吧,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我们,基本都是处于这么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我们以前学了这样一种吼叫批判的方式,加之心性焦虑,有所着急,那面对自家孩子的时候,很小的一点问题,我们都往往会是第一时间就在吼叫、责备、谩骂。是时,我们要去发现,去看到自己有这方面的毛病,并清楚知道,自己这方面的毛病,对孩子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对亲子关系的和谐,产生怎样的影响。知道某一情绪习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事业等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自己想着去改变这样的一种状态,那改变才有可能出现。
当然,习惯的更改,不大可能会是一蹴而就。诸如“今晚我们在这听了分享,明天一早起来,微信群里的所有人都成了天使”这样的事,不那么的现实,也不大可能会是有所出现。就我而言,我是2008年接触张德芬的第一本书,迄今为止都十年的了,但说真的,我仍旧是不能够在每一次情绪到来的时候,都是处于先知先觉的状态,我一样会有情绪,但比十年前的自己,好了很多,至少,我不会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在那儿着急,也不大可能会是跟着生气,跟着恼人,就是有些不良情绪,那持续的时间,也短了很多。
休息一会,看看视频:中文绘本《饺子和汤圆》
小的时候,我们不懂事,有了不如意,遇见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就往往会是各种坏毛病,那都没事儿,父母家人也许会是宽待我们,但及至年长的了,这样的坏毛病,也跟着我们,往往会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事业等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这样的坏毛病,不仅仅是出言不逊、出手伤人、爱好争执,还往往会是思维观、世界观、认知观等方面的或极端、或局限、或偏执、或片面,乃至于心性方面的着急、焦虑、担忧、恐惧等大小不一的负面状态。
实际上,不论过去的自己,是怎样的一般模样,那都是过去的事儿,是过去的烙印与痕迹。与父母有些关系,但不是必然的绝对关系。而是我们在模仿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拣择父母及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再就是我们在模仿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将那些优良品质,给出色地学习过来。人的模仿与学习,往往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性。
倘若,过去的原生家庭,我们就是真的有了很糟糕的父母与环境,那也是我们的来时路。禅宗佛学亦说,“过去心不可得”。相反,我们应该是感恩上天、感激自己,不论过去怎样,可都还如此幸运地活着,既有机会、也有条件学习这方面的课程,改变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其他同龄人,却没有这般的机缘,这样的机会来去接触学习,并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不良情绪,加以改正,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成长。
在他们那个时代,不论是经济物资,还是社会氛围,亦或其他的方面,都不那么地有利于他们去研习这方面的课程学习,琢磨自己,提升自己。看待父母与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要竭尽所能地站在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立场,那个社会氛围去,而不是以我们自己的眼光,以我们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带着有色眼镜来去审判他们,并将大小不一的过错,都归咎于日渐年老的他们。实际上,将过错归咎于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多少实质性问题,那些负面的情绪,不良的习惯,仍旧像黑斑那样地,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影响我们的生活,干扰我们的人生。
而后,竭尽所能地去阅读,关于“情绪”、关于“生命”、关于“健康”等方面的书籍、资料,像小学生学写字那样地,好好揣摩,并加以实践。哪怕一开始很艰辛,颇吃力,但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寻常生活里头,不论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我们也要抽出一些的时间,给予自己,观察自己,并作出某种可能性的修改与完善。倘若,我们自己不甚满意目前的生存状态,真的想要改变目前的生命状态,并让自己的往后人生,过得好一些,活得好一点。
如同开创自己的事业,改变自己,哪怕只是改变一丁点,那也是痛彻心扉的,是吃力而艰辛的,是需要耗费很大心力的,是需要付出一定时长的,是需要长久忍耐,有所等待的,是需要你的十足耐心的,是需要勇气与胆识的。所以说,市场上的那些能够让你快速发生改变,上课后就能让你脱胎换骨的课程,我并不那么地鼓励、支持。这并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不那么的现实。我们的生命重建,不那么简单地,给了大把的钞票,回家之后就可以丑女变天使,并自由自在地高枕无忧的了。
第二部分,我分享了美国家庭教育咨询师的50年咨询手记《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作者罗娜·蕾纳,离过几次婚,有几个孩子,曾为护士,从事护理工作,而后才是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帮助很多的家庭,解忧排难。分享理由:此书虽为教育书籍,但涉及自我观察的实践,且是相当的具体,可操作性很强,可以是与前面那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学习。
其实,平日里头,我们怎么对待自家孩子,那也往往会是与家庭其他成员,乃至于其他的社交成员的相处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性,与相似之处。而这相似之处,不仅仅是言行举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观点、思维模式、思考方式等等,属于心智方面的部分。正因如此,我才特别推介这书,深觉,这样如此细腻的一本书籍,是很值得我们阅读学习、参考借鉴的。
但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并不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排斥,相反,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只不过说,对于多数人来说,古人的阅读是一大障碍,而我们在阅读理解上,就被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给挡住了,那必然地,要去从那些古文中吸收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优化生活,这就有点是吃力的了,弄不好,我们还会将中国的古书给扔一边去,视为垃圾,斥为无用。所以说,在阅读诸如《道德经》这样的古书之前,我们不妨先适当性地翻一翻,西方的一些书籍。
书籍的阅读,我并不那么喜欢固步自封,相反,我喜欢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去容纳更多的文化,接受更多文明的浸润与熏陶。在这其中,我们往往能够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心性品质,那便是,海纳百川般的包容与慈悲。就我而言,我也是书籍世界里头的“杂食动物”,从西方,到印度,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代,从寻常百姓的小情调,到大家闺秀的端庄秀雅。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文明,能留下来的古书,基本都是历经朝代的兴衰更迭,而不曾衰亡的好的作品。想来,我们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传承下来的经典古书,着实是太好的了,以至于今天的我们,思想境界很难能够与那些写作者们同频共振,心心相通。那必然地,也就很难能够真的读懂它们,参透它们,误解、错误解读都是经常会有的事儿。
第三部分,是其他方面的温馨提示。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不如有艾”微课堂分享的一些课程,比如王超的手法入门,及往后其他老师的一些在我看来是好的课程、不错的东西,老师很坦诚、很认真、很专注、很用心地分享了,我们在这认真听了,放下手机,去按部就班地认真实践了,也坚持的了,可还是没有起到相应的(或应有的)效果,那就与老师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倘若他们讲得不好,那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主动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老师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也许这些东西,真的不那么地适合你。
毕竟一个东西,一个理念,一个课程,不是完全地适合于天下的所有人,那Ok,把这给扔了、放下,转向别的课程学习,亦或说,先把这书籍、这方法,给暂时性地放一边,待上一段时间,亦或三五年之后,你再来接触这书籍,拿起这方法,也许就不一样的了。一本书籍不大可能一定就是当下起效果,有些书籍现在看不明,若干年后也许就懂得了。而一个方法不大可能会是对治全天下同龄人的同一疾患,并产生相应的疗效。(想一下体制里的课堂学习,也就懂得了。体制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上课,可孩子的成绩却往往会是有所不同,千差万别)
2、“不如有艾”微信群,我作为管理人员,设置了相对来说是比较严格的规定,这是竭尽所能地为大家营造一个相对友好的宁静氛围,以防成员之间,在这微信群对峙的了,争论的了,攻击的了,有了情绪。而后,放下手机,在日常生活里头,还大受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学到各种坏毛病,干扰自己的日常生活,影响彼此及家人的身心健康。说真的,这样的事儿,在这微信群里,我很不希望有所发生。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一起交流,一块讨论,对事不对人,而不是处于人身攻击、彼此攻诃之中,降低双方的生命水准与人生素养。
3、提到最近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学生联合其他成员上告导师,要求将学费给退回来。我们这微信群是免费群,并未收取任何的入群手续或听课费用,这的分享人也并没有以“导师”自称,至多,伙伴们尊称分享人为“老师”,我们说自己为“分享人”,以分享一些,我们实践过的、很不错的、在我们看来对大家许是有所帮助的东西。当然了,这同样一个东西,对我们自己很有用,对于群里其他人未必是真的有用,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实践”与“坚持”的问题,再就是与一个人的悟性,也有些关系。体制的学习与成绩的拔尖,是离不开认真上课,好好温习功课,有一定程度的领悟力,做题的时候也很好地懂得各种技巧等。
所以呢,在这“不如有艾”微信群里头的伙伴们,我很不希望有一天,你们中的谁,也因为听讲了,学习了,研究了,实践了,但没有产生自己所渴求的相应效果,就将责任归咎于我们,乃至于像其他人那样地,用一纸律师函,将我及其他的分享人,给告上了法庭,索要赔偿。相反,我很支持有问题、有困惑的时候,在这群里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依着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了,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疗法也一样),那一定是有哪些方面还没有做到位,亦或存在其他的某种障碍。找到那些障碍点,解决它,就可以的了。
4、其他星星点点的、较为零碎的一些东西,属于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心得体会,关于“自我观察”在日常生活的作用,与实践。而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不赘言的了,因为,以上两本书都有详细的案例,细腻的记录。当然了,书籍的阅读,对于从未接触这些东西的伙伴来说,多少都是有些难度的,因为里头既有概念,也有专业术语。真想改变自己,那就好好阅读,这耐下心来,认真研读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心性的磨砺与修习。
“不如有艾”的微课堂,每天半小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精彩。而这,我曾独立一文「不如有艾|微信群,邀约制」将微课堂的大致情况,都给呈现了出来,如有兴趣,不妨回翻阅读,亦或点击下方链接,而后,按程序操作,加入我们,一起学习,一块成长。祝福。https://mp.weixin.qq.com/s/ZfgTU4fpwXTz58NCGZPh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