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BM13型132毫米:萨沙的兵器图谱第224期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是不对外开放的宝库,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这个博物院的宣传资料说得很好:可以这么说,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我军所赢得的每一场战争,都与南京理工大学这座高等学府里开展的科研密切相关;也可以这么说,新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着南理工人的无穷智慧与辛劳汗水。

这次是请帅哥摄影师找到了全部照片,萨沙带大家看一看。

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BM13型132毫米:萨沙的兵器图谱第224期

今天主角是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苏军的一种压制性火炮。

它的历史很悠久,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多年就开始研发,最初是航空火箭弹。

后来,苏联专家逐步意识到陆军火箭炮的优势,研发了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压制性火炮,必须通过齐射进行火力覆盖。

因为精度不够,它不能以少量火箭弹来攻击某一个战术目标。

通常喀秋莎火箭炮都采用多辆齐射方式,短时间内发射大量BM13火箭弹,随后迅速转移阵地。

BM13火箭弹射程有9公里,不亚于各国野战75毫米火炮射程,所还是很实用的。

该火箭弹相当于105毫米炮弹,单车就有16发火箭弹,7到10秒钟就可以发射完毕。

如果采用多车齐射,短时间内就会有近百发火箭弹落在同一个区域,火力压制性是很恐怖的。

二战苏军制造了6800辆喀秋莎火箭炮,相当惊人。

志愿军装备了不少喀秋莎,不过是在第五次战役之后了。

资料中这么写: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迎来入朝首战。21师203团奉命反击攻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2个营,当晚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先后进入阵地后突然同时齐射。

瞬间,384枚火箭弹拖着长长的火舌,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给敌军的工事、武器和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损失,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炮兵21师209团的24门火箭炮也参加了大战。

实际上,火箭炮本身是很适合志愿军使用的。

美军掌握制空权,又有炮兵上的绝对优势。

我军常规火炮,难以持续进行炮击,必须不断转移阵地,导致火力覆盖性不够。

而火箭炮可以迅速发射,然后迅速转移阵地。

美军即便有着炮兵和空军优势,遇到火箭炮袭击也是完全吃瘪。

火箭炮只要使用得法,可以对美军造成很惨重的伤亡。

但喀秋莎火箭炮,却不太适合朝鲜战争,主要是美军掌握着制空权。

其他比较容易隐藏的火炮,喀秋莎火箭炮是一辆卡车,目标太大,难以逃过空中猎杀。

所以,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期间,一共只发射了1万发火箭弹,还不到美军24管火箭炮连一个月的发射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