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非:汪曾祺侧写

原载1988年5月4日《文艺报》

汪曾祺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赴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来回都取道香港,我有幸两次都会到他,在南国阳光充沛的秋初与岁末。尤其是后一次,还陪了他两三天,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汪老今年六十有七(1920年出生),外表看来比实际年龄小。虽然双鬓凝霜,但他那神采奕奕的眼睛和与眼睛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两道浓眉,时时显现出活力和睿智。正如诗人顾城所说:“北京作协开会,整个会场有一双眼睛最聪明,那就是汪曾祺。”据说这次赴美,颇有几位中外女士赞汪老眼睛很亮,这是后来汪老得意地悄悄告诉在香港的好朋友董秀玉。

汪老中等身材,背微微有点儿驼。皮肤是健康的褐色,连手指也是,使人感觉不像长期伏案灯下,倒反而像经常在户外活动似的。

他说有次和友人在北京一家小茶馆对饮,邻桌有一老者默默注视他,末了对旁人说:“别看此人相貌平平,笔下功夫可不同凡响。”汪老觉得奇怪,问何以得见?老头儿答曰:“单凭执盏的三根指头就可看出!”

接触之中,我觉得最有趣莫过于见到汪老“笑”;他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地”笑。那模样,直叫人想起京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当捉弄整治猪八戒得逞之后,闪在一边得意洋洋,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汪老如此陶醉的情景并非时时可见,只有在他谈到那些有趣非常或值得玩味的事才露出来。看到那种从心底由衷发出的笑,你也会被感染得快活起来。比如在返北京前夕,我陪他去银行兑换钱。他把口袋里的整叠美金掏出来,因为面值不等,有五元十元,也有一百二百,汪老数了几张便不耐烦了,他回头对我说:“我最不懂数这个,越数越糊涂。”我说帮他数,他说不必了,一把将钱递给银行职员。看银行职员一张张摊开来点,汪老笑了,那神情仿佛是将一件苦差事聪明地推搪了,于是喜上眉梢。

据说在爱荷华作家交流座谈会上,汪老觉得讲多了创作经验没啥意思,灵机一动,忽然取出他自己画的国画作品(带到美国送陈若曦的),那幅画很简单,只在角落里画一支梅花,题了款,其他皆空白,汪老讲演的题目便临时改成“中国画空白与小说的关系”。到会听众当然欢迎,因为这是个不容易听到的、很富中国美学意义的题目,翻译却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汪老提到此情形便觉得好笑,像小学生干了什么恶作剧的事一般。

我们的话题自然聊到沈从文,因为谁都知道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而且沈老一直也只承认汪曾祺是他的弟子。汪曾祺相当敬佩沈老,他说不仅沈从文本人,“师母和孩子们也都是情操、境界很高的人”。沈老将稿费捐给湘西,家里人人皆赞成。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汪曾祺修他的课,他笑说,沈老常把他的小说(当时汪曾祺念一年级),拿去教四年级学生的课。

我问汪老,沈从文后来不写小说了,是否会不甘心,汪老认为也未必,他说沈从文研究古代服饰,也是侧重文化艺术的角度,与小说创作实际上是很有共通之处。

讲到鲁迅,汪老说:“鲁迅是伟大的。”“在鲁迅之前,白话小说只是试验阶段,都未成熟,到了鲁迅,一个成果才出来。”

他认为鲁迅是痛苦的先驱者,而“沈从文不痛苦,却很寂寞”。

汪老对自己如何评价呢?他答曰:“是乐观的。”其实,我们从他的小说亦可领略得到。

有朋友说汪曾祺的小说是比较淡的,又有些朋友说汪老的小说很有味道,两种说法加在一起,便是“淡而有味”。他的作品,人物与作者往往有点距离,即作者不竭力渲染着色,只是用怡淡的白描,将人物勾勒、烘托出来,留下很多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和补充,因此很堪咀嚼和回味。

“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

“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人物。”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我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大真实。”“对我所未见到的、不了解的,不去以意为之作过多的补充。”

我想,汪老这种“淡而有味”的小说是很考功力的,倘若没有厚实的基础、深遂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写出来的,可能味如嚼蜡了。

《受戒》是汪曾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诗一样的小说里,我们见到这样一位农家少女:

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有一双美丽眼睛的姑娘,还有一双漂亮的脚丫子: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勤快、老实、憨气却又不失聪慧的刚出家的小和尚和漂亮、伶俐、活泼多情的农家姑娘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农村山明水秀的天地,人情乐天知命,风俗淳朴温厚,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

语言文字鲜活考究,富音乐美,读来可以琅琅上口如诗歌,却又毫不费力和刻意,信笔而至,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汪老说沈从文曾批评一位当代作家,说:“写景是不能用成语的。”

汪老说舒婷的散文也不错,比如她写夏夜,说“揉撷一路虫鸣”,某某则不,说:“虫叫被脚步声吓跑了。”

《受戒》篇末注明“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个“梦”,其实是汪老自己的初恋故事。

我们谈到一位颇有浪漫传说的女作家林徽因,汪老认为当年有不少作家文人倾慕她的气质才华,但是,他郑重地加了一句:“不至于‘乱’。”

很正色的一句话,可以感觉到汪老在这方面传统的观念,他自己亦承认受儒家影响较大。

说到张爱玲,汪老说:“国内长期不提是不对的,不过,海外也捧得太高了。”

我们谈冰心,汪老说冰心值得尊重:“现在国内,老中青、左中右的作家都尊敬她”,冰心散文,虽“小”,但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想起不久前,一位朋友告知我一件意味深长的事;假如有年轻人上门求题词,冰心经常不假思索,挥笔写下: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有人将沈从文、汪曾祺、钟阿城、贾平凹等名字串连起来,认为他们一脉相承,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小说极重要的一支。

汪老也提到阿城和贾平凹。他认为贾平凹写得多,高峰已见到,阿城则未,他曾为文评论阿城的“三王”,认为他有可能成为“大作家”。虽然很久没有新作,而且一直扬言要投笔从商,汪老相信阿城始终要回到小说创作的道路上来。

这次,他们有机会在美国重逢,阿城告诉汪老,在与人接洽生意时,常因不知觉地观察起对方而忘了谈判些什么。

谈到这些,汪老又笑了。他说阿城在美做独行侠,啃面包逛艺术馆、博物馆,并非一般的走马看花或如教科书上写的去“照本宣科”一番,而是很下功夫在学习,从独特的角度观赏。汪老十分欣赏这一点。

艺术是金字塔,涉猎愈多基座愈宽厚稳固,塔尖方能拔得高,他摇头说:“国内有些作家太缺乏和忽轻这方面的修养。”

临走的前一天早上,我们办完琐事,因为还有些时间,我建议汪老就近去看看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的“石鲁回顾展”。汪老很高兴,连声说好。

那天阳光明亮,我们步上大桥,整个维多利亚港宽阔的海面尽入眼帘,海水蓝湛湛,几条船,拖着晶亮跳跃的浪花在疾驰。

汪老望着海景,对我讲起在美时,曾见到梵高的原作。他说以前见的均是复制品,已深感其震撼力,这次看到原作,更是吃惊,因为“太棒”了。他用手指比画,形容梵高用的颜料有多厚,他说有一幅“自画像”,头发一根一根都是很厚的颜料,“简直像用毛笔画的,而不像是用油画刷子”。

在美国时,他也对一些黑人的雕塑、陶瓷感兴趣,他说那些佚名作品,造型、线条自然大方,浑然天成,很简单,却很有味道。

爱荷华大学的一位黑人教授,在听过汪曾祺的演讲后十分佩服,他专门邀请汪老到他家中深谈。他对汪老诉说美国黑人最困扰的问题—“无根”可寻。因为美国黑人最多只能查上三代,再往上便是奴隶,而奴隶是无族谱的。不错,黑人奴隶皆来自非洲,但究竟是非洲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则无法知晓。

“美国黑人没有祖国,甚至连非洲国家也不认同他们,因为他们是美国人。”汪老转述黑人教授的悲哀,说:“那是最深沉的悲哀。”我相信,因为汪老是扎根很深的中国作家,他比一般人更深爱着民族的传统、神髓和精华。

十一

有人说石鲁是中国的梵高。原因是两位画家甚有相似之处:一样狂热追求绘画艺术,穷毕生精力;一样是死后作品才愈受推崇、珍视;更悲惨的是两人都患精神分裂,都死于艺术创作的旺盛之年—不同的只是:梵高吞枪自杀,而石鲁死于癌症。

我们在三个大厅的每一幅作品前驻足良久。有些作品,汪老看得很仔细。有的画,画面寥寥几笔,非常潇洒,汪老说那得自“八大”。他指着其中一条幅,有菊有石,画面原来四平八稳,突然,在下方,冒出一株用三锋尖笔画的劲竹。汪老说这是神来之笔:“构思时绝对想不到的,而因为它,画面才活起来。”

几到汪老对着一幅小小的画会心微笑,我俯身一看,原来是石鲁晚年随心所欲之作,题款龙飞凤舞:“不知是荷花。”

汪老说自己作画,很少用颜料,只有淡墨和浓墨之分,“有一次需要点绿色,我便挤了点菠菜汁上去”。

十二

集小说家、画家、书法家、剧作家甚至美食家于一身—汪老能烧一手好菜,他在家管烧菜,“一脚踢”,太太要帮他买菜他都不肯,因为“那是构思的过程”。—我问哪样为主?汪老说当然是小说创作了,“那才真正显示我生命的价值。”他说画画、书法是玩儿的,而写剧本是“混饭吃”。汪老是北京京剧院的高级编剧,几次要求退休,剧院都不肯放,因为是“金招牌”。

汪曾祺早慧,二十岁便开始写小说,近半个世纪,居然总共只出了四五个集子,篇篇掷地有声,确是贵精不贵多的典型!

汪老说自己下笔很快,在昆明开会,同房的作家见他犀利“快笔”,大为惊讶。实际上他花很多时候打腹稿,“吃饭也想,炒菜也想,走路也想,就像十月怀胎,成熟了,才将腹中小说誊到稿纸上。因此,我们见到汪老的手稿,一手飘逸俊秀的行书,通篇稿子从头至尾几乎不动一字。

“开头和结尾都要先想好,小说想讲什么亦要想清楚。”

“年轻的时候,别人这样写,我偏不,我常要跟别人不同。”

汪老记性特别好,他说当年念大学,上课老懒得做笔记,要考试了,便等同学睡下后,将笔记借来翻翻。此次赴美,演讲或写文章,引用古典诗词、典故或古代小说,也都是信口而出。

那年写《沙家浜》剧本,有一次,学员将第二场三场的原稿弄丢了,急得要哭,汪老说不怕,“我可以从第一个字起,一字不漏地背到最后一个字”。

汪老平日花很多时间读书,问他都读些什么?汪老说:“读闲书。”古典的,外国的,什么都看。也不做笔记,只是偶尔在书眉或扉页上写几个字,那是提醒自己,彼时彼地读到此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1988年1月

(0)

相关推荐

  • 有感于余秀华文学馆

    听说已有了余秀华文学馆,余秀华曾说她的诗不需要官方认可,不知她是否拒绝余秀华文学馆,即使想拒绝,可能也无能为力,地方政府现在想把这位著名脑瘫诗人树立成一个文学品牌,她只能更任由人摆布了. 近年文学名人 ...

  • 山水中国(41)|广陵首邑洇水墨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春雨画长空,江南处处水灵灵的.重读被翻烂的<汪曾祺文集>,感叹先生文字的水墨韵味,意趣传染,茶香绵绵,雨敲竹林,声声入耳,神情亦悠悠然已. "如果 ...

  • 「反卷先锋」汪曾祺

    你要用生活,去治愈生活. 明天是汪曾祺的忌日. 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已经离开人间24年了. 此刻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他是否依然想念着昆明的米线.云南的菌子,以及高邮的鸭蛋? 说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里,他 ...

  • 优秀小说应建立自己的调性

    "小说的调性与作家对语词的选择.使用.配比,语句的长短节奏,作品的整体氛围相关.不同小说调性里,藏着作家对世界.情感及人世的不同理解."日前,文学评论家张莉做客河北文学馆" ...

  • 汪曾祺:淡到极致也是浓

    ' 今天的中国,清醒一点来说,和过去的传统中国,已截然不同.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在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之下成长,习惯了短平快的节奏.重口味的审美,失去了"慢"和"淡" ...

  • “有一支笔”真的能“怕什么”吗? | 杨早·早茶夜读

    文  |  杨早 文史学者 1946年,汪曾祺自云南昆明复员,回到1939年西向求学的出发点上海.在战后的大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只能寄居在好友朱德熙家中,"睡在朱家的过道里,整天粘在床上望 ...

  • 王朔、莫言、汪曾祺、迟子建…王安忆谈10位现当代作家,率性坦诚,相知相惜!

    本文摘自<谈话录>,作者是王安忆.张新颖.在这本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阿城.王 ...

  • 跟着汪曾祺学写作

    我不喜欢跟风,尤其在学习方面. 在现代的文学圈子里,迷恋汪曾祺先生的人几十上百万,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汪迷俱乐部",甚至还有人以研究汪曾祺过活. 我不知道国外文学圈是否有这个现象, ...

  • 刘心武:汪曾祺想写未写的小说

    汪老有写作冲动却并未成篇,使我少了一桩特殊的念想,更是时下汪粉的极大遗憾. 1983年在西安(左起:贾平凹.刘心武.林斤澜,右二汪曾祺) 上世纪八十代初我常和汪曾祺.林斤澜一起参加笔会.游览各处,记得 ...

  • 汪曾祺:写小说的人需这样训练自己的“语感”

    汇俊采之文 联天下书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 ...

  • 跟汪曾祺学写短篇小说:选材不追风潮,丑事往妙处写

    汪曾祺先生 很多初学写小说的朋友都在选材上犯愁.怕小说不精彩,担心情节不动人,顾虑没有刺中时代痛点,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最起码,怕编辑说"你写这样的小说,有啥意义?" 郝老师认为,硬 ...

  • 简洁是小说的美德,也是一项伟大战略:跟汪曾祺学写短篇小说4

    简洁从来就是一种修养,使用鹅毛笔的时候,作家们尤其如此 一.我们这个世界还需要小说吗? 我们的世界在变,变得面目全非.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及纳米技术.逼真成像技术.高倍像素传输技术,让人们把世 ...

  • 高邮沃土香,沪剧谱京腔一写在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百年诞辰日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扬州网讯(通讯员张宏祥记者丁鹤林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鲜有作家同时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而乡贤.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以他杰出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一座丰碑. 汪曾祺 ...

  • 为什么汪曾祺的小说写得那么优美?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的秘密!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入入胜.急于要告诉人一件什么 ...

  • 汪曾祺:“老戏有很多对唱,写得最好的是《武家坡》,连吵架骂街都能唱”

    (1)鸭的申诉(2)戏曲是什么--戏曲作家人才难得(3)中国戏曲唱和念的历史发展(4)散白和整白,引子·诗·对子·插科打诨--(5)唱念布局的规律(6)中国戏曲心理描写的特点和潜意识(7)以唱代说(8 ...

  • 汪曾祺、北岛、迟子建……10位作家笔下的父亲,写尽父爱如山!

    本周末是父亲节,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一点在感性的作家笔下表现的更加生动感人.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0位作家笔下的父亲,读懂那份深沉而巍峨的父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

  •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梁实秋和汪曾祺皆为尝尽百味人生的大作家,不仅道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写起美味珍馐,同样令人垂涎.他俩写过的食物不下百种,南北东西,硬菜点心,琳琅满目. 不过,当写到同一种美食,两位大师谁的笔力谁更胜一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