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01-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人多称他王阳明。

自唐朝以来,打破门户之见,兼学儒、佛、道三家而卓有成就者很多,但融众美于一炉、自成一家而为“教主”者不多,能将学问转化为能量、应用于实践而成就大事者少之又少,王阳明是其中难得的一位。

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史》赞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而清代学者则公认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02-

王阳明的主要政绩,在于他实践了儒家的“德治”的理念,让“礼教”渗透到民间,以淳化民心,美化风俗;王阳明的主要军功,一是平定了南赣为患数十年的“山贼”,二是剿灭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三是平息了两广及湖南少数民族的暴乱。

不过,推行治道,任何一个优秀官员都可能办到;临阵胜敌,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可能办到。王阳明对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当时,朱熹和二程“理学”已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垄断地位,明清都规定:科举考试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思想控制日趋严重,而王阳明的“心学”成为对抗“理学”、打破思想禁锢的一股最大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一度被定为“伪学”而禁声止流传,解禁后也一直受到理学挤压,但仍广为传播,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大清第一名臣曾国藩评曰:“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也评价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说:“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03-

王阳明推崇“简实”,他的“心学体系”并不复杂。

一,心即理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天地万物间,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秘力量,有人谓之“神”,有人谓之“道”,有人谓之“天理”,有人谓之“自然规律”。

愚者“拜神”,智者“求道”,学者研究“天理”,及至用科学手段探寻规律,那种神秘力量已经不再神秘。但规律隐含于万事万物中,探寻谈何容易!

王阳明走唯心主义路线,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规律只在你心,你心即是天理,无须外寻,只需内求。

在“心即理”之下,王阳明进而认为,“心外无物”。他曾以看花为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一说法似乎不能证明“心外无物”,按佛家的观点,心本空寂,“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看花则无,看花则有,恰好证明心外有物。

但是,正如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悟者的内心体验。“心即理”或“心外无物”,不是知识,难以理求,王阳明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那只能自己去悟。

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看见的世界,不是那个真实的世界,只是你心所能感受、理解的那部分世界;你看见的人,不是那个真实的人,只是你心所能感知、想象的那个不完全的人;你看见的事物,不是那个真实的事物,只是你能探寻、发现的那个残缺的事物。

真实的世界、世人、世事也许十分美好,但你心若失去了感知美好的那部分功能,你看见的就不是美好,一切都会被你的心染上颜色。常人以“眼见为实”,悟者曾经切身体验到,眼前的同一世界,在一刹那间,竟然显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天堂、地狱、仙境、凡间,判然有别,于是顿悟一切外物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顿悟“即心即佛”或“心即理”“心外无物”。

所以,千万不要从言论上理解悟者的话,他们告诉你的并不是某个道理,而是一种真实体验,一条通向觉悟的路径。你或者顺道前行,或者望而却步,都可算是明智选择。至于指点论述,说是论非,说好道歹,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圣人,都心如明镜,智慧通神,那个圣人就是你的“良知”。“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能”,你心里的良知不比孔子、老子、孟子、释迦牟尼少一点,也不比他们多一点。

不同的是,他们让自己的良知纤毫不染,而你的良知却被掩埋在贪、嗔、痴积聚的心尘中,偶尔才露峥嵘。佛家云: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区别只在于良知是否蒙尘。你若勤于修炼,拂扫心尘,保持一心清净,你就是圣人。

成为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你将慧眼大开,看世界是美好的,看世人是美好的,看世事是美好的。于是,你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烦恼、痛苦将远离你而去,事在逆境,心有菩提;身处陋室,如居天堂。

但是,按佛家的观点,求一己幸福,只是小乘道,普度众生,才是大乘道;按儒家的观点,“修己以安人”,才是无上正道;按道家的观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离了众人,无所谓圣人。

王阳明以“良知”接“天理”,继承的仍是孔、老、释氏的“大道”,提倡将“小我”的幸福融于“大我”的幸福中,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岂能不积极表达真诚的善良?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和行只是一件事,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求知,等于无行。

王阳明反对“悬空口耳讲说”,他甚至认为,“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一处不到一处迷。

学习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只能在实践中感悟。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逵,李鬼,拼一拼板斧,便知谁假;真假孙悟空,痛到切身处,便知谁真;真知和伪学,也要在实践中辨明真伪。

(0)

相关推荐

  • 【学点哲学】浅读《传习录》

    文/李  俊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当今社会,恐怕但凡是读过几年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很多著名的大人物,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甚至日本的东乡平 ...

  • 读心学,悟人生

    阳明心学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修养,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身处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界,研读和领悟阳明心学,无论对于人的个性修养,还是享受生活抑或成就事业, ...

  •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由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 ...

  • 王阳明: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是中国文化的儒家大师,可以称为全能思想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实际上起源于儒家孟子的思想 ...

  • 《知行合一王阳明》,阳明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解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带你了解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第一部分:王 ...

  • 王阳明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王 ...

  • 王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发布时间: 2021.06-0613:20 朱熹的思想对早年的王阳明影响十分巨大,朱学作为当时朝廷所推崇的官方学术,朱子学被提升到儒家正统的地位,自然王阳明早年接受教育只能是朱熹的理学套路. 后来阳明 ...

  • 美文|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克林谈二次元 2021-03-02 18:37 王阳明与"心学" 中国古代的思想历史,如果以儒学的传承作为一条基本线索,那么宋代理学的出现的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先秦以孔子.孟子 ...

  • 298 王阳明的学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漫画分享站 2021-02-21 09:16 东亚历史第298篇: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 朱熹学说成为主流以后,陆九渊一派的学说逐渐沉寂下来.明朝中叶,由于王守仁的出现,陆九渊一派的学说才再度复 ...

  •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与"心学" 中国古代的思想历史,如果以儒学的传承作为一条基本线索,那么宋代理学的出现的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 先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典范的儒家,是以自由思想家的身份来表达其 ...

  • “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外,被忽视的王阳明晚年思想

    万物一体思想在先秦其他的学派里也有,如名家的惠施也讲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不是从认识论上来讲的,也是联系到泛爱万物. 当然他的这个命题 ...

  • 易经智慧: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易经》坤卦

    原标题:王阳明的心学,并非原创,而是对<易经>.<德道经>的洗稿? 提到王阳明的心学,我们自然会想到"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看似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