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利用价值后,唐朝皇权代理人最终难逃悲剧命运
出使
之前说到,晚唐宰相张濬被大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灭门时,有两个儿子躲过一劫,一个是后来在前蜀为宰相的次子张格,一个是先前出使淮南的小儿子张播。
张播一名张休,之前因为父亲的缘故得以荫官为校书郎,官至右拾遗、左金吾大将军。后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劫持唐昭宗,朱全忠发兵自称来救驾。天复二年(902年),李茂贞就以昭宗名义下诏各地藩镇勤王讨伐朱全忠。其中派去出使扬州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江、淮宣谕使,就是张播。
张播此行的任务是手持御衣、御札,从巫峡前往淮南,拜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吴王,授权杨行密承制代行皇权;授杨行密部下猛将朱瑾为青州(今临淄)平卢节度使、朱延寿为蔡州(今驻马店)奉国军节度使;授名义上归顺杨行密的昇州(今南京)刺史冯弘铎武宁军节度使,加潭州(今长沙)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同平章事宰相头衔,希望这几位也起兵参与讨伐朱全忠。尤其有面子的是,唐昭宗还赐他国姓,改名李俨。
其实李俨是先皇唐僖宗的本名,但唐僖宗登基后已经改名李儇,所以李俨这个名字没有被禁用也说得通。
至于效果……
冯弘铎和马殷表示谢主隆恩,但是和大佬对撕什么的,真的没兴趣。而且冯弘铎的地盘很快就被杨行密的下属宣州(今宣城)宁国军节度使田頵兼并了。
杨行密倒是乐意亲自下场,但很快因为粮食不够,班师了。
虽然这事不了了之,但李俨就此留在了淮南。杨行密建立制敕院,每次对下属进行封拜,都跟李俨打招呼,在紫极宫的唐玄宗御像前展示制书(诏书),两次下拜,就算是征得了唐朝皇帝的默许,可以用唐朝皇帝名义下诏了。
当时唐朝已有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唐昭宗却又任朱瑾为平卢节度使,是因为王师范是朱全忠的小弟,这就给了唐昭宗否认他地位的理由。事实上,王师范上任本身也是违背唐昭宗意愿的,当时他还把唐昭宗任命的节度使崔安潜打了回去。
没想到一贯儒雅只求自保的王师范在得知昭宗诏书的内容后,竟然被唤起了身为大唐藩镇的使命感,起兵反抗大哥朱全忠。虽然最终失败,但也使得朱全忠分身乏术,于是在天复三年(903年)被朱全忠打败被迫交出唐昭宗的李茂贞得以苟延残喘。
朱全忠发现王师范起兵背后有张濬指使,就灭了张濬满门,这下李俨就更不敢回去了。
然而,扬州就是安全的吗?
工具
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
左牙指挥使张颢建议,既然李俨是唐朝的代表,不妨把都统印还给李俨,由李俨代行节度事。
李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怎么领导淮南军?张颢显然是想拿他当提线木偶。
因为骑军都尉李涛反对,张颢没有得逞。淮南将佐一起请求李俨以皇帝名义授杨行密长子杨渥为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
寄人篱下的李俨当然是顺水推舟。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杨渥对此不予承认,继续使用唐朝天祐年号。但是,由于张颢和右牙指挥使徐温夺权,杨渥已经形同傀儡。
天祐四年(908年),张颢和徐温杀死杨渥,立其胞弟杨隆演继任。这时候哪能少了唐朝的官方认证呢,不久,徐温杀了张颢,一家独大,就请李俨再代理一下皇权,授杨隆演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王。
唐朝已经不在了,皇帝也不在了,代理人却仍然在发挥余热。
杨隆演还派军将万全感去向同为反梁复唐盟友的李茂贞报丧。天祐七年(910年),万全感回来了,说李茂贞承制加杨隆演为兼中书令,嗣吴王。
李茂贞不仅曾经挟持皇帝,还曾经逼死宰相、火烧皇宫、强迫下嫁嫡公主。但唐昭宗已经无力制约他,不但只能不予追究,还赐他行墨敕的权力,所以李茂贞也可以代行皇权,可以给杨隆演加官进爵。
五代十国时期由杨行密奠基的淮南政权为什么叫吴国,不就是因为杨行密受封为吴王吗?如今李茂贞代唐朝封杨隆演为嗣吴王,杨隆演当然欣然接受,并大赦吴国。
可两年后,徐温却去找李俨,说:当初的任命不够正式,请您代表唐朝,再给我们老大封一次官吧?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前不久徐温刚以杨隆演的名义镇压了不服自己的老将宣歙观察使李遇。
宣歙观察使就是之前的宁国军节度使。原本如前所述,之前的宁国军节度使是田頵,但后来田頵和朱延寿等人起兵反对杨行密,被镇压了,于是宣歙观察使换成了王茂章,然而王茂章又被杨渥逼走了,这才轮到李遇。
徐温原本没有大功,却成了吴国的摄政,不止李遇不服,洪州镇南节度使刘威、歙州观察使陶雅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将也不服。但是李遇被镇压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刘威、陶雅等人害怕了,亲自回扬州觐见。
徐温恭恭敬敬地对待两位老前辈,还给他们加官进爵,告诉他们,逆我者亡,顺我者昌。就这样收拢了他们的人心。
所以那次去找李俨办事的,不是徐温一个人,而是徐温、刘威、陶雅率领的淮南上下将吏。
李俨还能怎么办呢,承制加杨隆演为太师、吴王,比当初李茂贞给的又高了一个档次,而且徐温也在淮南行军司马原职的基础上,又加了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
徐温做了节度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扬州出镇地方了,但这对傀儡杨隆演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权臣在地方遥控朝廷的先例已经屡见不鲜,徐温也把自己的亲大儿子徐知训留在扬州,代替自己摄政。
当初李俨的宣诏对象里,杨行密、朱延寿、冯弘铎都已经作古,马殷则是后梁所封的楚王不归吴国管,所以李俨能见到的只剩下了朱瑾。也许有这层关系的加成,李俨和朱瑾交好,反而没有资料显示他和那位在前蜀当了宰相的哥哥张格有什么往来。
也正是这样的关系,让李俨枉送了性命。
枉死
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因为朱瑾名义上的权位在自己之上,就新设立了一个藩镇,把朱瑾外放出去当节度使。朱瑾大怒,设计杀了徐知训,随即被徐温党羽逼死。
老徐家的头号接班人就这么死了,徐温悲愤交加,一定要杀光朱瑾的党羽为儿子报仇。
一追查朱瑾党羽,就追查到了李俨的头上。这时候,这位空架子唐朝代理人已成明日黄花,在海陵寓居,连钱都不够花了。
朱瑾党羽被清洗一遍,徐温觉得自己的地位更稳了。徐温选择在这时候捎带手消灭李俨,可能还有一层原因。
杨隆演加官进爵都是在唐朝的体系内,才需要李俨这个吉祥物显得名正言顺。可是,如果杨隆演需要摆脱君臣关系的羁绊自立为一国之君,李俨就没有这个做主的权限了。那时,杨隆演不再是唐朝的臣子,给下属加官进爵也就不再需要向李俨这位唐朝代表打招呼。
那么吴国还要养着李俨做什么用?
在乱世,无足轻重的下场有两种:
一种是,反正你已经没用了,我不妨饶你一命,显得我仁慈宽大。
而另一种是,既然你已经没用了,我就算杀了你,又有什么坏处呢?唐朝都没了,又有谁会来追究我的责任?
对徐温来说,李俨更值得后一种命运。虽然杀完他,国人会觉得他冤枉,但对我真的没什么实质性的损失。
第二年,他就劝说杨隆演称帝。杨隆演折中了一下,称吴国王,自建年号,但这也足够宣告弃用了唐朝年号的吴国已经不再是唐朝的藩臣了。
这样的场合,要是还有一位唐朝派驻的代表亲眼见证,得多尴尬?
实权在徐温之手,杨隆演就是升官到皇帝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权力?表面上这几次加官进爵的对象是他,可到底便宜了谁,又符合了谁的利益,不言而喻。
对这片土地来说,唐朝已经没有了,唐朝的代理人也已经死了,但是,连最大的赢家徐温自己都不知道,也想不到,另一个自称延续唐朝的政权,已经在他眼皮底下萌芽了……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