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决定全身健康(十):肉食性细菌与素食性细菌

□杨青平
  动物有肉食性与素食性之分,这可以类比细菌。但是又不能把肉食性细菌比作狮虎豹,只吃肉不吃素;也不能把素食性细菌比作牛羊鹿,只吃素不吃肉。准确的类比是这样的:肉食性细菌如狗熊,有肉不吃素,无肉也吃素;素食性细菌如熊猫,有素不吃肉,无素也吃肉。或者笼统地这样认识:肉食性细菌以吃肉为主,以吃素为辅;素食性细菌以吃素为主,以吃肉为辅。
  在肠道内,肉食性细菌基本上是坏菌,如大肠杆菌;素食性细菌基本上是好菌,如双歧杆菌。
  细菌是这样“吃”的: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大分子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糖等小分子,然后吸进它的细胞壁,从而完成吸收。水、矿物质、维生素的分子小,不必分解,可以直接被吸收。肉食性细菌与素食性细菌都是这样“吃”的。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肉食性细菌“吃”蛋白、脂肪的能力更强;素食性细菌则有能力“吃”嫩的纤维,就是膳食纤维,将其分解为糖加以吸收,而肉食性细菌却不能。
  细菌的生理活动并不局限于“吃”,它还分泌多种有机成分、无机成分,与环境中的其他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环境,反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难以一概而论,等到涉及具体化学反应再解释吧。
  肠道里的细菌以食糜和粪便为食。小肠里的,叫食糜,因为正在被消化吸收;大肠里的,就是粪便了,因为营养基本被吸收完了。小肠里细菌很少,对食糜的消化吸收作用很小;大肠里细菌很多,对粪便的消化吸收作用很大。
  大肠粪便的营养价值因人而异。有的人,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很好,利用率很高,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吸收利用;有的人则次之。总之,总要有残存营养进入大肠,供大肠里的好细菌、坏细菌分解吸收利用。小肠不能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则全部进入大肠,只有素食性的好细菌如双歧杆菌以此为食。素食性的好细菌,需要的蛋白、脂肪相对较少,需要的淀粉、膳食纤维相对较多,若大肠粪便的营养就是这种状况,那么素食性的好细菌如双歧杆菌就生长繁殖旺盛,而肉食性的坏细菌如大肠杆菌就只能饿肚子,生长繁殖减弱。这样的大肠就是健康态。反之,如果进入大肠的蛋白、脂肪很多,肉食性的坏细菌如大肠杆菌就会生长繁殖旺盛,那么素食性的好细菌如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必然被压制。这样的大肠就是亚健康态甚至是疾病态。
  看来,大肠是否健康,决定于大肠粪便 里的蛋白、脂肪是否太多。怎么才能不让蛋白、脂肪太多呢?只有从人的入口做起:吃的蛋白、脂肪在食物中所占比例不要太高;吃的蛋白、脂肪以及所有食物的量不要太大。
  如果大肠粪便里的蛋白、脂肪太多,肉食性的坏细菌如大肠杆菌不仅仅只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把蛋白分解为氨基酸、把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它还分泌多种有机成分、无机成分,与这些有机大分子、小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如下物质:
  吲哚。这是个英语音译名字,所以古怪。它的分子结构是一个六边形的环再挎一个五边形的环。这种环状结构的有机分子的种类,在自然界要远远多于我们在初中高中所熟悉的酸碱盐等无机分子的种类。有机分子的环状结构犹如万花筒,稍一变,就是另一种性状截然不同的物质。比如,吲哚的环带一个乙酸,就是植物生长激素;再一变,衍生为色氨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只有从动物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没有它,我们就不瞌睡,这不利于身体健康。言归正传:吲哚俗称粪臭素,粪便、屁因它而臭,吲哚越多越臭,越臭越有害;可是,高度稀释的吲哚却有芳香气味,一些香料竟然是吲哚制成的,真是不可思议。这正是:量变到质变,见怪不足怪。
  苯。六边环分子结构,芳香,有毒。
  酚。具有腐蚀性。
  胺。恶臭,有害物质。
  亚硝胺。臭名昭著的致癌物。
  硫化氢。鸡蛋发臭以后就产生这种气味,有神经毒性。
  氨。或为氨气,或为氨水,是植物的肥料,是肉体的腐蚀剂。
  甲烷。就是沼气,大肠是最好的沼气池。无害但也无益。
  氢气。类似于沼气,无害也无益。
  以上这些东西,最好随屁放出来,随屎屙出来,但是它们不可能全部排出来,总有留下的,或溶解于大肠内的水,或溶解于大肠内的有机液,这就难免被大肠壁上的毛细血管吸收,输送到肝脏、肾脏后大部分都被分解,此为解毒,可是如果肝肾解毒功能弱,这些东西就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癌症。
  以前,大家都知道:蛋白、脂肪吃得过多,就吸收过多,就营养过剩,就得富贵病;现在,大家又知道:小肠吸收后剩余的蛋白、脂肪过多,进入大肠后在肉食性的坏细菌如大肠杆菌的作用下,又生成许多有害物质毒害我们的身体。这才是最要紧的病从口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