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脾胃虚寒的太阴病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的病位在里,能量为阴,是病位在里的虚寒证。太阴病的症状是腹部胀满,伴有呕吐,吃不下东西,腹泻得厉害,时常腹痛。如果用下法造成腹泻,可能会胃脘部结硬,形成藏结。
太阴病的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
腹部胀满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差,感觉胃胀腹胀,而且脾胃虚弱不能受纳食物,也不能有效运化食物,所以会呕吐,吃不下东西。肠胃不但不能运化,而且不能收摄,就会腹泻,这是寒泻,感觉不到排便有力,屁也不多不臭(如果是热泻会屁多屁臭,大便有力)。而且会经常腹痛,这个是虚痛,喜按喜温,揉揉肚子、用热水袋会感觉比较舒服。阳明里实热的腹痛,一般不喜欢揉肚子,会腹痛拒按,这是实痛。如果用了攻下的错误治法,胸下就会结硬。大陷胸汤证是太阳病用了下法,造成水热结在心下,会按痛或者不按也痛。太阴病用了下法造成水结,一般没有热,不会痛。自利不渴,因为肠胃虚寒,不能收摄会腹泻,胃寒就不想喝水。
太阴病的诊断标准:1.腹胀腹痛,呕吐大便稀;2.舌胖大,舌苔白;3.饮食畏寒喜热,没有胃口,吃不下;4.下利,口不渴;5.脉沉弱。
舌胖大、舌苔白,是因为太阴病脾胃虚寒导致身体水湿重,舌头胖大,肠胃里面寒所以舌苔白厚腻。饮食方面不敢吃凉的,喜欢热水、热的食物。脉沉弱,脉沉病位在里,脉弱身体的津液虚少。阴病的病人身体津血都不充足,所以都需要补充能量,恢复肠胃的运化功能。
太阴病的主要代表方剂是四逆汤,干姜、生附子和炙甘草。干姜温里,守而不走。生附子性热,通全身的阳气,走而不守,给身体能量恢复身体各器官的机能。炙甘草建中补津液。干姜温里,生附子通阳,炙甘草建中补津液,合起来治疗太阴里寒。
太阴病的其他方剂还有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理中丸等。小建中汤是桂枝汤的芍药加倍再加上饴糖。芍药加倍增加敛津血的作用,止腹痛;饴糖是麦芽糖,性温,温补津血。再加上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脾胃,就可以快速补津血。
大建中汤包括蜀椒、干姜、人参和饴糖。大建中汤证是因虚致实,用花椒热性发散之力来发散去实,干姜温里去寒,人参饴糖补津液增加胃的能量。
理中丸里有干姜、白术、人参和炙甘草,干姜温里,白术气化中焦,人参炙甘草补津液。如果病人是阴证,可以加上附子,就是附子理中丸。
此外,太阴病的方剂还有包含干姜附子类的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包含甘草干姜类的甘草干姜汤、苓姜术甘汤、吴茱萸汤,附子汤类的附子汤、真武汤、附子粳米汤、赤丸、大乌头煎、大黄附子汤,以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和桃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