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朝首辅张璁(上)
正德十二年三月的北京街头,一个头发半白的举子,惴惴不安地来到都察院监察御史萧鸣凤的门前,鼓足勇气叩响了御史的大门。
萧鸣凤御史在京城以相面灵验闻名,这个举子虽然十分不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让一个算命的来决定,但是此刻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今年他已经四十三岁,经过七次的会试失败,他对于自己的科举之路几乎没有太多的信心了。
此次进京赶考之前他原本就犹豫不决,已经年过不惑的他在家乡开馆授徒,日子虽然清苦一些,但也还是能够维持的,现在再来京城跟一些年轻人拼搏,无论是身体或者心理上都有点吃不消了。只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实在不愿意带着一肚子学问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看到来人是一个破落的举子,萧御史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就这么简单的一个照面,萧御史立马改变了自己的眼神和态度,忙请这个举子在他面前坐下,并认真地察看这个举子的手相,看完之后,半天沉默不语。这个举子由于不知就里,面对御史大人也不敢出声。
“你回家再准备一次吧,三年后你必高中,再过三年,你必定能大富大贵。”萧御史的话让这个举子顿时坠入云里雾里,他心里想:“御史大人,忽悠人没有这样的,我都已经倒霉到无路可走了,干嘛还拿我穷开心呢?”,想归想,但是说是不能说的,就他现在这个条件,别说将来大富大贵了,能在五十岁之前考中进士,这已经是祖上积德的事了,考虑到相面的是个御史,这个举子只好再次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年后,这个举子依然出现在会试的考场,正德十五年,他果真通过会试取得了进士资格,正德十六年殿试获得三甲第78名。在明朝,每届录取进士大概100名左右,因为他是以三甲的成绩,再加上他四十七岁的年纪,他最终被分配到礼部当一面观政,相当于部委的一个办事员。这样的职级,别说在古代了,就是现代社会,一个四十七岁的处长几乎在部里也是一个准 备退居二线的人了。当年萧御史说他再过三年能大富大贵,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但是历史就是有这样的惊人奇迹。
这个举子名叫张璁,浙江温州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嘉靖四年升詹事兼翰林学士,嘉靖六年入内阁,嘉靖八年当上内阁首辅,位极人臣,当年萧鸣凤御史的预言全部应验。
根据温州地方志记载,张璁家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出生时因为难产,父母惊恐,差点将他遗弃,后来是在长嫂的哺育下成人,幼年家贫,聪颖特别喜欢读书,有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13岁能赋诗,即以卧龙自许,20岁考取秀才,24岁中举人。此后,他就开始流年不利,七次会考皆名落孙山。47岁中进士进礼部当了一名观政。这样的境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此生就此了了,但是历史给了张璁一个成就自己的天大机遇,当然这个机遇主要还是缘于张璁几十年来在礼学方面研究,瞬间得到了厚积薄发的结果,历史给了张璁一次机会,张璁牢牢地把握住了命运之门。
嘉靖初年,发生了“大仪礼事件”,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正德皇帝驾崩以后,由于没有子嗣,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策划下,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将朱见深的孙子、朱祐樘的兄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从湖北接到北京当皇帝,按道理来说,皇帝正常地实现了交接,应该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什么事一牵涉到皇帝,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按照主流的知识分子(杨廷和派)的观点,朱厚熜应该称朱祐樘为父亲,称朱祐杬为皇叔,要是现在人看来,这是一个特别“找抽”的决定,个性刚强的嘉靖皇帝也觉得这个决定特别的荒唐,难道当个皇帝,就不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亲?为此,他还曾经向杨廷和派发出威胁,要是不能认自己的父亲当父亲,他宁愿不当这个皇帝。明朝的大臣还真的很强悍,皇帝不当有人当,我杨廷和要是撂挑子了,国家还就真的玩不转了。嘉靖皇帝坚持了三次自己的爹应该是爹,但是被大臣们驳倒三次,你现在不能称呼你的亲爹为爹。郁闷的嘉靖皇帝愤怒几乎到了极点,但是面对这些饱学的臣子,嘉靖明明知道他们的理不多,但是又恨自己没有能力驳倒这些大臣。
争论到七月无果,张璁向皇帝递交了一份奏折《议大礼疏》,这篇奏折大概有1000多字,引经据典,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主要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是兴献王只有一个儿子,按照礼仪是不能将长子过继给别人的;二是不认父亲的人是不孝的,不孝的人是治理不了国家的;三是嘉靖继承的是朱家的帝业,他不是因为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