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三十六计(红楼梦中三十六计)
好像形成习惯了,这四大名著开篇都要写一段引子一样的东西,既然前面都写了,《红楼梦》的专题也别坏了规矩,也来上一段。其实这段没什么意思,还有点耽误事,不过倒是也应该解释一下《红楼梦》和三十六计之间的关系。
其实要说三十六计,应该和三国联系在一起才对,三国本身就是你一计,我一计,尔虞我诈。《红楼梦》跟三十六计联系起来,可能有点远。不过因为《红楼梦》,我倒是听了一个新词:宅斗。据说是由宫斗演化而来,有人说《红楼梦》就是跟《甄嬛传》那种宫斗模式类似的宅斗剧。我对这样的说法发表两个看法:
第一,太抬高《甄嬛传》所代表的所谓宫斗剧了,近乎无中生有地杜撰出一段所谓的宫斗大戏,就想跟《红楼梦》比了?!这倒也反映出当今人的一个心态,都觉得人算计别人,互相给对方插圈下套就是本事,每个人都憋着坑蒙拐骗,这个社会病得真是不轻。孔圣人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老祖宗留下的俗话虽然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也强调“害人之心不可有”啊。要是把中国历史就理解成你坑我,我害你的历史,中华文明真的延续不了五千年。
第二,把《红楼梦》看得太低了,一部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怎么就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它概括了。《红楼梦》里面的内容太多了,你就看见勾心斗角了?只能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您可能有些个不屑了:“净说人家了,你把《红楼梦》跟三十六计连在一起,不是也想着写那些尔虞我诈,你这是想迎合你刚才批评的那些心态了?这就属于哗众取宠吧。”
接下来我就要说我弄这个“红楼梦中三十六计”的想法了,虽然叫三十六计,但是我可不完全是写大观园里面如何明争暗斗,这里面当然是有这样的行为,主动给别人挖坑的,但是也有好多是为人处事的智慧,还有一些帮人救人的主意,比如平儿,她用的几次所谓的计谋都是为了维护别人,不让事情闹大。当然,您也可以说平儿的行为是无原则的,她没有立场,谁她都帮。但是,这种家庭生活当中,真有那么多是非敌我吗?哪件事情出来不弄得鸡飞狗跳,大家不得安生,最后弄得这个家不像个家的样子。平儿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息事宁人,让这个家保持一个和睦、和谐的样子,这样不好吗?我记得有一个网上的帖子评论平儿,说如果没有平儿,大观园里还不知道会凭添多少血泪。我觉得说得很到位,这个咱们到时候具体再说。
还有的真的是尽忠职守才用的所谓的计策,比如宝二爷身边的人。对这位宝二爷,各种评论都不吝赞美之词,其实您仔细看看书,想想这位少爷,不怎么务正业,一天到晚在女孩儿堆里打滚。这倒没什么,大家主儿的公子倒也不指着他顶门立户。但是有的做派也实在荒谬,比如吃人家嘴上的胭脂。作为身边的首席丫鬟,也不能叫丫鬟了,已经是通房了。袭人要是跟晴雯等人一样,由着他折腾,她这个位子也干不长了,而且那样对宝玉就真的好吗?现在宝玉谁都让三分,那是因为有老太太、太太惯着。将来老太太、太太有一天没有了,宝玉一点儿根基都没有,同辈的大伙倒是能够由着他玩,我说的是贾府不倒的情况下。即便如此,恐怕也就是个给点儿钱养着的角色,没人拿他当回事。袭人已经注定要和他一辈子了,她肯定想的长远,想得多。您注意,不是想得多就是心地不纯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心地太纯净了,早晚有倒霉的一天。作为书中人,袭人不知道今后的结局,她只能按常规推断自己的未来,为自己多想想,为宝玉多想想,这样不好吗?何况经常规劝宝玉的还不只是袭人宝钗,还有宝玉身边的小厮茗烟,这个到了那一段的时候再说。
而且他们用的这种计策,没有任何歪的邪的心思在里面,这个其实属于历朝历代都有的那种讽谏。想向君王提意见,你要扳脸直说,效果肯定不怎么样。你要是玩曲线救国,找个旁的办法,讲着故事,说着笑话就把意见提了,君王的接受度会高很多,这里面宝玉虽然没有君王之威,但是抵触情绪比君王要厉害得多,更得用各种手段,还不能是一种计,有好几种呢,后面会慢慢说。
即便是存心害人的,比如王熙凤使的一些个所谓的“毒计”,比如毒设相思局,再比如设计整治尤二姐。她也不是没来由的,跟某些港台剧和韩剧里面的反面角色(大陆这样的剧也有)似的就想害人,似乎他存在的目的就是害人,为害人而害人,这个不正常,不符合道理。王熙凤都是有她的心路历程,也是各种因素造就的,到时候也会说。
最后再说说这个三十六计,这个并不是有一套成型的兵书或者谋略教程,跟孙子兵法似的,一开始就有十三篇。它是二十四史当中的《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然后就有了这句“三十六计走为上”,其实三十六就是个虚数,代表计策多,然后说走是最好的。后来到了清朝,有人附会出这三十六条计谋,其实是东拉西扯,拿出各种成语典故凑出了三十六条计。最有意思的还是最后一计居然就是“走为上计”,纯粹就是现有的说法,后来编出来的。不过既然已经有了成套的说法,不妨借用一下,拿它说说红楼梦也未尝不可。
引子说完,下面开篇,咱们遵循红楼梦的开篇,从贾雨村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