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为年轻人请回师父的三大意义

湖南卫视为年轻人请回师父的三大意义

作者:周碧华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师父”(师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代一代的人从师父(师傅)那里学到本领,再传承下去。有了本领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师父”这个词意味着,给予自己本领的人,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值得爱戴。

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师父”(师傅)这个词已渐渐变得陌生,或者即使有这样的称呼,也大不如从前那样神圣,“师父”(师傅)正离我们远去。

3月30日,湖南卫视开播的纪实性文化节目《我们的师父》,节目由暖心大师兄于晓光、“鬼马精灵”大张伟、懵懂少年刘宇宁和可爱乖巧的董思成四人组成拜师团,四位徒弟带着各自的人生困惑通过寻访拜师行业精英、优秀人物,在与师父牛犇同吃同住三天两晚的过程中,感悟榜样精神,解惑人生难题,汲取前进力量。这档节目无疑给沉闷的娱乐界带来响箭般的启示,至少具有如下三大意义:

第一,娱乐节目找到了魂。

近二十年,国内娱乐频道为拼收视率,变着花样玩娱乐,但止于娱乐,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人因激烈竞争造成的心理压力,但无边界的娱乐渐渐遭到吐槽或唾弃。

近几年,电视综艺开始向“慢综艺”的方向发展,湖南卫视的电视综艺就在今年提出了“正向娱乐”的创作法则。所谓“正向娱乐”,就是具有正能量传播价值的娱乐作品,它既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又要有广泛的市场受众,很好地回应了践行了“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理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办娱乐节目亦如此,只有这样,娱乐节目才有魂,而不是一味地嘻嘻哈哈,有魂的娱乐节目才能植根于心。

第二,唤醒年轻一代对职业精神养成的敬畏之心。

年轻一代的优点是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破坏一切旧的事物,但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向往或期待一夜成名。

然而,中华文化的闪光之处就在于“匠心”,强调“非一日之功”、“慢工出细活”。

黄永玉先生曾云:“与大师同吃同住,不一定能学到技艺,但是在这种来往与感悟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去感受大师们的精神。”《我们的师父》首期节目中,著名演员、老艺术家牛犇,并没有在演技上给徒弟们指点,然而,在第一天的交流中,牛犇谈到了自己从不用助理,他说他那一代演员、明星没有光环、没有特权,与剧组的每一个工种、每一个人员并无二致。

但是,随着影视业精细化的发展进程,明星开始讲排场,互相攀比,牛犇或许更想指出助理现象背后的一些人心变化,他想告诉徒弟们的是锤炼演技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素养教育更加重要。

第三,娱乐节目也能用社会视角切入热点话题。

首期《我们的师父》关注的就是典型的社会养老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数的17.9%,可见养老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

节目中,牛犇虽然有住宅,但是他选择住在老年公寓这一举动,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这个老年公寓设施齐全,有餐厅、运动区、文化互动区,住家的条件也非常好,还提供暖气。牛犇在节目中这么理解养老问题:“生活愉快,不愁,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四位徒弟来说,《我们的师父》是他们成长的平台,但是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感悟榜样力量的同时也是给自己一次了解和思考养老问题的机会。据此,碧华先生推断,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策划已有具备新闻素养的人士参与,这是好事。

据悉,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师父》播出后在全国网、全国网城域上星综合组中位列同时段第一,年轻观众忠实度更高达46.9%,现象级的收视表现引发话题冲击波。持续引发观众热议,首播大获成功。而在上周六播出的第二期中,不仅双网第一,同时段收视率市场份额第一,而且主题曲《我们的师父》荣登Billboard China新歌榜。而在网络热度方面,播出当晚,#我们的师父#、#牛犇老师住的老年公寓#、#牛犇要送大张伟红裤衩#等话题先后登上微博热搜榜,#我们的师父#主话题登顶话题榜首位。在第二期中,主话题#我们的师父#阅读量超过6.6亿,讨论量409.4万,可见,善于创新的湖南卫视在探索娱乐节目正能量呈现方面,又拔得头筹。

刘宇宁、大张伟、于晓光、董思成(从右至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