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惯了”的女人很危险,越到中年越明显丨穷得有滋有味是啥体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穷惯了的中年女人有哪些消费行为和固化思维

如果你善于观察,很容易就会捕捉到这样的场景和人群:
  • 手里拿着超市五颜六色的打折券
  • 衣衫不整拎着菜篮子跟商贩讨价还价
  • 家里囤积了无数种打折纸巾、锅碗瓢盆、几年都用不完的洗漱用品如牙膏牙刷、香皂
  • 外出用餐永远只点有折扣的菜品,轻易不尝鲜
  • 夏天疯狂囤积冬天的衣物,秋冬季节又使劲买春夏用品
  • 家电不用坏绝对不会换,要换也是买打折商品
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辈,也可能是收入不高的城市普通人群。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节俭,物尽其用。这类群体中的女人还有一个共同特征:穷得有滋有味,而且自诩精打细算。
穷惯了的女人,有其固定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正如我们在上述六条现象中说到的一样,金钱来源上的贫穷,导致了她们物质上的不富裕状态。而这种物质上的稀缺,又捏合出了她们一套变异的行为和心理:一切以省为准。
怎样花钱才能省钱?这一问题导向影响并决定着她们的决策思维和方式。
比如,她会起个大早,去离家2公里远的超市买鸡蛋;只是因为那里的鸡蛋,比家门口超市卖的鸡蛋价格便宜1-2元钱(公交车单程1块8),而且一次买很多。
比如,家门口的超市大减价,什么夏季凉被、套枕、拖把、牙刷、跳绳、即将过期的大米、饮料……
通通比原价便宜一倍以上,她们就会眼睛发亮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抢购回家——花销是平时的几倍不止,而且买的东西是家里早就有的,后面几年都用不上的。
但是平日里省钱省惯了的她们,此刻却非常自豪地向家庭成员们宣称:我又给你们省了一大笔开销,而且东西还很实惠。但在旁观者看来,这些囤积,实在有些病态。
因为,以超出常规的花销,买一堆当下甚至很久都用不上的东西放着,不过是心理上占了个小便宜,实际上却是对原本就非常有限的资金,进行了效率极低的占用。这种占用,短期内根本带不回任何收益。
但是穷惯了的女人们,不管这个。在她们有限的现金流和思维里,少花钱买更多的物品就是胜利,就是自己会过日子。
日子倒的确是精打细算来着,可是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也因为她的胡乱购买,而永远维持在低水平、低品质感上。
  • 1. 只买便宜的,忽略质量
  • 2. 只买打折的,不管用不用得上
  • 3. 只花眼前的钱,不算长远的经济账
紧紧巴巴地过日子,是“穷惯了”的女人主导之下,一家人的生活主旋律。而且随着女人们越近中年,这种低品质消费观就越明显。
毕竟穷惯了了,穷了大半辈子,眼界、心志、技能全都被限制在了低段位,改变起来尤为困难,更何况还无力改变。

被稀缺吞噬的“穷惯了的女人们”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提醒人们:贫穷会导致“稀缺”,而“稀缺”感会俘获人的大脑。
就像饥饿的人,日思夜想的只会有食物一样,当人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自己不曾拥有的稀缺事物全神贯注。
这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状态、行为模式,会自动并且强有力地转向那些没有的东西;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他们满脑子都是食物。
对于忙碌而没有时间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以拯救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的私人空间。
对于大多数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更多,不仅包括房贷、车贷、子女的教育费用,还包括父母突然住院的医疗费、家人外出旅行的旅游费用;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他们会需要人们的陪伴。
无论你是拥有多种消费恶习的,穷惯了的女人;还是富有却缺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富人,只要人生有所欠缺,那么这种欠缺、稀缺就会在无形中塑造你的思维和行为。让你不知不觉中陷入它们的困扰之中。
只有改变这种方式,你才能重获自由。无论你是穷惯了的女人,还是富有的人,结论和效果,都是一样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ost H, Kolachana B, Hakimi S, Lemaitre H, Verchinski BA, Mattay VS, et al. A common allele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mpacts prosocial temperament and human hypothalamic-limbic struc- ture and 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31):13936–4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