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等三组文图(1978年)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中期)连载 75、76、77

75、八月

虽是不断地在谋划与实施着绘画创作,但日常的写生活动,也还照样在进行。这儿出示的这幅题作《八月》的油画,就是那1978年暑期的写生画稿。现在反观,当时自己的劲头的确也算是不小哇,或许,这也是从小,母亲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起潜在的作用吧。记得画这幅画的时候,本来一直并行的国画写生,都不便实行了,因为天气太大,宣纸纸性都有所改变,画来效果不好。而这油画色彩哩,毕竟在画面上即使被曝晒,也都要好些时间才会变干。当然话说回来,顶着烈日在野外空阔处象这样坐上几个小时,终是一件很具体的事儿。虽是戴着草帽,也喝着带的水,但那四周的热气,真的是逼得人口干舌燥,头脑晕眩,同时却又是大汗如雨。另外,那野滩上的蚊虫,也将人骚扰得厉害。在此情况下,这人便打起精神,依然是兴致勃勃的,全心全意地画呀画,直至画儿已如己愿为止。正如大家看到的,这画上骄阳似火,大地一片白炽。所处的江滩,有的地方只是沙石,有的却有着较厚的草甸。远处依稀可见县城之影。一只冒着浓烟的烟囱,好象倒也挺有时代性的。由草树丛生的矮坡上,弯斜地转过来一条路,那是来江边运沙石的牛车碾压成的。当时就正好有着一辆这牛车停在那儿,被我撷取入画中。架车人的脸隐在草帽的阴影内,而牛的模样甚至神情,虽然画得简略,却倒还比较清晰且是生动。其实,我也与那人、那牛一样,都是不能不在这烈日下苦干啊。不过,他和它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干,我却至少已是没有衣食之虞,就算是这星期天也不休息,要来自讨这苦吃,那总也都是心甘情愿为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想想也还是挺知足的。好,看着这幅旧日的习作,拉拉杂杂地说上了这么些,打住。

76、清江远逝

在这独自漫游写生的过程中,渐渐地也越来越感觉得身边这条蒲江的可爱。回想早年,就正是希望有这么条不大不小的河流,可供自己以之为题反复作画,而今不觉间,这一点居然便实现了。尤其时下这人在孤寂之中,的确一发感觉到自然慰藉之可贵;因此,也就象这样长与这蒲江为伴,在其间生活得更加愉悦且是忘我。前文曾经说过,这县城对岸江边,有一块生有稀疏麻柳的沙滩,最是当时自己的乐土。春夏秋冬,有多少次,自己都在这儿,寻踏着不同的点,以各种视角,向其四方八面,搜画着心爱的景物。这儿出示的这幅题作《清江远逝》的油画,即是眼光越过近前身处之岸滩,而朝江之下流眺望得来。如画中所示,这一段草甸与沙石滩较多,水流清浅而又湍急,白浪翻卷中,江水哗哗地朝着西南方向的下游流去。那儿的极远之处,可就是我的嘉陵江,我的山城重庆——我真正的故乡啊!埋头作画的时候,这心里默默地这样念叨着,或准确些说,是这样静静地感悟着。画面左侧高坎上那座孤零零的房屋,好象是当地一所村小。不过,大抵是因为自身日日亦处在那学校环境、没甚兴趣之故,也就从来都没去加以核实。画中远景,连绵山岭耸峙于熹微的彩云间,意象似乎令人觉着莫名的好奇与欣喜,由是心底暗暗地生发出一点儿想要去探索其究竟的愿望。右侧次远的江滩上,丛树背后,便是自己落脚谋生之所在。好吧,这样一幅平平常常的写生风景画,也没更多可说的了,打住。

77、蒲江夕照

蒲江在这幅画中的这一段,当时就特别让我觉着亲切有味。那是在江流出经县城后,继续向西,而在进入多少显得有些神秘莫测的峡谷之前的一截。这儿,据此次自己重返当地所看,即正是今日新“县中”之所在地,也是时下当地的整个重点开发区域。而当时这一带却颇为荒凉:在自己印象中,似乎仅只是县城远郊社队的人们来县城时,过路上下的地带而已。这附近水流较为湍急,且因尚未有更多的污染,水质倒也还不错。总而言之吧,整个还是一片充满边远情味的地方。回想那时,即使散步来到这一带,也都觉得心情十分爽朗,何况象这样专程来此写生,那感觉更是可想而知。记得画这幅画时,是一个晴朗天气向着阴霾天过渡的下午,但太阳则依旧非常绚烂。阳光斜洒在形态起伏有致的水岸上,无论是近处回折跌宕的坡坎,还是远处连绵奔趋的山岭,都罩上了一层浑厚而又浓郁的金辉,看上去是那般的令人心神摇曳进而陶醉。正式动笔,已是下午的后半时;而画将成之际,时间就快接近黄昏了。当我在已然具有整体气氛、只是还缺乏一点闪跳亮色的画面上,最后挑起一点明快的金黄色,把它有节制地挥布上画面的时候,这画儿的效果,当即便使我眼睛一亮,心境亦在胸膛内得以舒张开来。哦,当时,这心头,也曾感到十分的欣慰甚至是自豪。不是么,打从十三岁那年遭遇“文革”停课开始全力以赴地学画起,到这时已是整整十二年过去了,而自己的画艺,经过了这“一纪之年”的摔打,终于也由当初的只知临摹别人,达到了现今不管是写生或者是创作构图,尽皆基本可算是挥洒自如的境界。这种创造性活动带来的快感,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体会过;反正,当时的自己,已是明确无误地体会到了,并因此而感到了心境的异常明澈与自足。咳,逝去的青春岁月,曾经的激越情怀!此时此刻,今儿个,坐在电脑屏幕前,看着这距今又已是“一纪”之前,自己用扫描仪处理成的旧日画作图片资料,感念之余,随兴敲出这点文字,一并呈示于读者。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

(0)

相关推荐

  • 来三江进行一场旅行狂欢吧!

    春天有什么想做的事 [来三江进行一场旅行狂欢吧!]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个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好地方,县城依山傍水,县城的鼓楼与月也侗寨的"侗乡鸟巢"隔着公路遥遥相望,加上县城的三江风雨 ...

  • 一幅油画可以有几个焦点?

    百画苑油画院2021-02-28 10:00:00 什么是画面的焦点? 画面的焦点:是画者想让观众最先注意画面的点. 许多初学者看到一个场景,就试图把它全部画出来,让画面没有任何焦点. 在绘画中焦点是 ...

  • 清初四僧 | 江韬高清书画作品欣赏

    清晨 Richard Clayderman - 理察钢琴王子3 打开音乐 体验不一样的观赏感受! ... 弘仁,俗姓江名韬 生于1610年,卒于1664 弘仁<墨梅图>轴 弘仁<墨梅 ...

  • 《城外金秋》等三组文图(1978年)

    78.城外金秋 一天,沿着平时常走的那条路,提着画箱儿朝城西方向行走,眼前忽然一亮.原来正值深秋季节,路旁几株不大不小的银杏树,满树的叶子,都黄透了.老实说,那时可不象现今的重庆,放眼全是这树,却还真 ...

  • 《宁静江原》等三组文图(1978年)

    64.宁静江原 这人生无力自我控制的东西,但随它去吧!明达的心灵,的确只应该把握住自己尚可把握的方面,好好走自己脚下的路.想来,即使时至今日,不管生活中有多少不尽如意.甚或简直就是相当尴尬的时候,我也 ...

  • 《村道》等三组文图(1978年)

    67.村道 这县中背后是道高坡,当时尚且僻静,正可算是如今所谓的"城乡结合部"吧.自己偶尔也在那坡路上走走.印象最深的,路旁房舍,除民居外,多是一些砖瓦窑或别的小建材场地甚的.与巴 ...

  • 《清明蜀山》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一 此<清明蜀山>一画,若今日题之,当为"清明渝山"矣.幸而"巴渝"与"川蜀"两地,虽以人间行政区划观之已同泾渭,而以自 ...

  • 有关当时油画风景写生的三组文图(1976)

    22.溪路 当地的特征之一,是但凡道路,不管大路小路或新修的公路,都多沿溪行.平常日子,这路上鲜有人走,而一到赶场那天(三五天或者一周一场不等,视一时政策所定),则不说是熙熙攘攘,至少也是三二成串的人 ...

  • 《山寺秋暝》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四 一日于夕暝间见山林寺院浴于残阳余辉,当时感之于心,随即抛之脑后.孰料许久之后,面对素纸,这印象却杳杳地泛上心来,于是唬唬一阵地皴擦点染,移时间乃有此<山寺秋暝>一画.画已不拘任 ...

  • 《陈哥儿》等三组文图(1976)

    23.陈哥儿 这儿所说的"陈哥儿",追溯起来,就应该是<无聊>一画中的那位主人家了.当然,毕竟不能将其姓名原封不动地示之于世,所以这里就干脆来它个"存姓隐名& ...

  • 《灶台》等三组文图(1976)

    28.灶台 这区乡学校,毕竟始终都与乡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当时每学期都有一次为期在十天半月左右的农忙假,一到这时候,全校师生除少部分去本校农场外,其余都将分散到附近的各社队去参加支农劳动.我第一次参 ...

  • 《羡他僧家常得闲》等三组文图(1996)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选载第130.131.132.篇 一百三十 一日悠转于涂山寺后侧,偶见石坎路间,有农夫挑水上坡,将灌园,其举头遥望悠恬禅院,似有叹焉.见此心中顿感其内蕴,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