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23476人
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完善相关措施,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易致贫人口不入贫。
建立了社会力量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社会力量的统筹引导,强化帮扶合力。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防止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稳定。上半年全市各级驻村工作队,走访慰问脱贫户35270余户次、发放慰问物资折价1490余万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472件,协调就业岗位2665个,投入帮扶资金2176万元,兴办实事1923件,开展“五送”活动4453场次;第一书记带头组织讲党课1950余场次;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814场次。
二是持续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发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开展2021年“春风行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及时推送用工、招聘会就业信息,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引导利用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合理设置公益岗位,吸纳742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开发综合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356名脱贫劳动力就业。
进一步完善与上海市劳务协作长效机制,深化劳务协作,促进落实就业帮扶,引导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共计23476人,已达到去年底外出务工人数的100.21%。
全市建成消费扶贫专馆42家、专区146个、专柜5036台。其中,7家专馆、87个专区、1500台专柜已实现与省级、国家平台销售数据直连直报。1-5月,利用元旦春节“两节”、“五一”等契机,发挥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等平台作用,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利用消费扶贫832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加大帮扶产品助销力度,已助销农产品1.2亿元。
三是发挥防贫保险作用。督促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区持续开展“防贫保”。截至2021年5月31日,4个区防贫保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129.64万元,累计赔付3525.83万元,累计赔付3964人次,赔付率100%。会同市妇联为符合条件的脱贫群众购买安康保险,进一步简化理赔程序,畅通理赔通道,及时为参保贫困妇女提供优质高效的理赔服务,1-5月共赔付85人次,理赔总金额66.85万元。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提升造血功能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不少于35%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安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形成了蔡甸的虾稻综合种养、有机蔬菜,江夏的生态农产品种养殖、名贵花卉苗木栽培,黄陂的茶叶、油茶、水果、生态休闲游,新洲的精品苗木、特色白茶等区域特色产业。
二是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优先培育贫困村“六有”合作社和贫困村“六有”家庭农场,用于扶持贫困村合作社的资金不低于市级扶持资金的20%。对扶贫龙头企业或直接带动贫困户25户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比例由30%提高到50%。推行“公司(合作社)+项目(产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基地+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三是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建成涉农电商平台55个。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各建成1个区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1个区级仓储物流中心。271个贫困村都设立了电商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搭建农村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对接“供销e家”、淘宝、京东、卖货郎等全国知名网络交易平台,畅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大力推动脱贫村债务化解。组织对全市271个脱贫村村级债务情况进行清查摸底,锁定截止2020年底脱贫村债务共计7013.02万元,其中有债务的村217个、无债务村54个。截至目前,各区通过剥离经营性债务、核销、对冲、豁免等方式,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口帮扶单位支持以及街道筹措资金等手段,171个脱贫村完成化债,化解债务5459.5万元,化债率达77.85%。其中,94个10万元以下债务脱贫村全部化解完成。
五是开展小额信贷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发挥农行、邮储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的帮扶作用,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发展产业提供支持,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供引擎。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86户,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5849.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