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坑中陶马的制作工艺
【秦俑百问微讲堂】陶马的制作工艺陕西学习平台2021-02-09订阅
陶马的制作场景(模拟图)。
陶马的制作场景(模拟图)。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陶马,有战车用的车马和骑兵用的鞍马两种,考古工作者从残片上存留的制造工艺痕迹观察,这些马的制作方法是,将整件陶马分解为马头、马颈、躯干、四肢及尾、耳等多个部分和部件,分别制作好,而后再拼装粘合成为粗胎,接着在粗胎上二次覆泥,并做仔细的修饰、雕刻,才最终完成马的塑造。待阴干后入窑焙烧,最后彩绘。陶马出土时,大多数马头已从拼接合缝处破裂,合缝面上残存有贴泥黏合的痕迹,证明马头是用模具制成并组合的。马头有宽、窄两种,两种做法不同。窄狭型的马头,合缝线位于马头的正中,左右两片大小相同。每片的内侧都有按压、锤打的凹窝,说明它们是用模具制作的,然后将两片黏合在一起制成马头。所有的马都作张口嘶鸣状,马口的下颌[hé]不易与面颊一模拓出,故而采用单独捏塑,在捏塑时先塑造出马舌和牙齿,然后再黏接在马头的下部。宽博型的马头,是由五块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即左、右两侧的面颊是借助模具做出大型,马头的正面和下面以及下颌共三片均是手塑。将上述五片拼合黏接成一体后,还在其内壁的接缝处用贴泥弥合的方式进行加固。马头上的附件,如马耳和飞鬃,其大小、薄厚都不一样,上面还有用刀削刮、刻划的痕迹,说明这些附件都是手工捏制并经过雕刻处理做成的。马头的相应部位有孔,单做的马耳和飞鬃以榫[sǔn]头插接的方式安插在适当的部位。陶马的躯干为空腔造型,它是在没有内模支撑的情况下,用多块泥片组合拼接成型。清理陶片时发现,多数陶马破裂的裂口均与制作时的拼接缝吻合,从中观察出整个体腔大约分为臀部、腹部和肩胸部三段,每段都是由若干块泥片拼合黏接而成的,它们所用的泥片数量不尽相同。在用泥片拼装黏合马的体腔时,其内壁的合缝处都要覆上一层粗泥,并经过捶击使接茬牢固。陶马的四肢为实心结构,其粗胎采用长条形硬泥片反复搓叠成型,之后再通过切割、刮削等手法塑造出劲腱有力的腿型;马尾采用捏塑的方式做出粗胎,并用熟练的刀法雕刻出纤细的尾毛。马尾的上端做成圆形或者长方形的榫斗,烧制好后再插入马臀后面的孔内。待马的各个部件拼装组合成型后,再对马体的外表做进一步修饰和细部的雕刻。马躯干的外部普遍涂一层0.3—0.5厘米厚的细泥,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以显示马肌肉的丰满和光泽。在马的胸部堆贴泥块,雕出隆突的胸肌。马的双肩部位覆泥较厚,通过刮削塑型,突显出马肩胛的高和宽。马臀部的汗沟经过削刮,让观者感觉深邃而鲜活,并让马的臀部显得圆润丰硕。这些出现在陶马身上的细部刻画,既写实,又具有精美的艺术效果。整个陶马制成后,再入窑火烧。为了能使形体高大、各部位厚薄不等的陶马达到整体烧结的效果,制作时除了尽量减少泥胎的厚度外,还刻意在陶马适当的部位留有通火、透气的圆孔。各位在参观秦兵马俑时,如果留意一下陶马腹部两侧或马背正中部位,通常能够看到一个到两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孔。通过这些圆孔,可以使窑内的火焰均匀地进入马的体腔内,同时也能导出陶马体腔内的受热膨胀气体,保障陶马不致炸裂。由于采取了这些通火、透气的措施,才使得制作的陶马基本上都能被完整烧结。秦俑坑中陶马四肢修长、体型巨大,形象逼真、健硕有力,雕塑艺术高超,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难度极大。而三座俑坑中居然埋藏有如此完美的陶马600多匹,它们个个形象完美,无扭曲变形,且陶质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这充分反映出秦代工匠制陶技术和焙烧技艺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