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本培训走向校本学习
徐巧英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校本培训”的转型研究
20世纪末期,在我国全面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中,“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了关注的热点之一。走进新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以及教师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引领新一轮教师在职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言,新世纪的“校本培训”模式将真正成为“以教师发展为本”和“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师在职学习的最具效益和活力的培训模式。为此,笔者认为,新世纪“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应该统整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下进行,用“校本学习”取代“校本培训”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转型的背景依据
20世纪末期,相对于培训院校“集中脱产培训”形式而言的“校本培训”形式在我国教师在职教育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优势得到了突显:一是使得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规模、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得到了迅速推进;二是这种模式相对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传统培训形式,它能够缓解目前培训资源不足、培训经费缺乏和受训者”工学矛盾”严重的现状;三是“校本培训”立足于教师任职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逐步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然而,由于“校本培训”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者的出发点,在前一阶段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1)更多的是满足了培训的功利性需求,即满足当前大多数教师把接受培训当作晋级的阶梯,满足了培训组织者为了应对教师参加培训的现实困难;(2)缺乏先进而丰富的培训理念支撑,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授受关系;(3)受训教师仍处于被动受训的地位,缺乏学习理念、学习动力、学习长远目标的有力支持。
走进新世纪,人类开始步入了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型社会。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教师的职业功能实现全面的转换,即“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成为学习者、研究者。那么,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必然要实现新的转型。
同时,当前我国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革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此而言,教师首先要有新的“学习”理论,并且要学会学习。
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出“校本培训”走向“校本学习”的真正含义不是否定原来的培训形式,也不是单纯的术语变化,而是为了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促进教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品质,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使“校本学习”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阶段。
二、转型的行动策略
要实现“校本培训”向“校本学习”的转型,学校及教师个人务必从教师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校本学习”的意义,推进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校本学习”的基本理念
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来审视当今的“校本培训”模式,发现其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本”,但更多的是从培训者施教的角度来看,而忽视了对学习主体----教师的真正尊重,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提倡“校本学习”则是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自发的学习与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因此,“校本学习”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其基本理念有三点:
理念一,教师是学习者,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教化式、集会式、报告式的培训形式,就是在校本培训中,学校组织者也常常依赖于外聘专家学者,开展的是输入性培训。因此,教师作为受训者已经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导致教师们或多或少地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导致教师培训的被动、盲目、低效。为此,要实现“校本培训”向“校本学习”的转向,首先要认识到教师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校本学习”就是要以促进教师树立“学者未必成良师,良师必为学者”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美国教师教育的新概念)。以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当成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本取向。因此,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学习”应该体现愉快、互动及和谐的特色,倡导教师要学会“享受学习”,因为,“教师对学习本身的感染力,能够把学习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情传递给他人”。
理念二,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
当今的“校本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技术训练模式”,这导致了学校及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事实上,教师参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有用,也决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它还可以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进修是教师获得与教育有关的技巧、态度、信念、价值、理念、知识构思和行为习性的连续过程。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入门之后,其专业知识与技能会相对稳定在一定的层面上,此后,教师所要追求的就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教育生命的发展与延伸。无疑,立足于终生学习理念的“校本学习”形式则能满足现代教师的这一需求,也可以预见让教师通过长期的连续的立足于以校为本的学习,会“内化”作为专业的教师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价值、态度等多元素构成的专业素质,也会同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师文化。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师文化其特征是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成员在相互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和别人的思想交换,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分享,将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积极参与、全情参与、主动参与和协调、高效、均衡发展的动态生成的学习文化场。因此,也可以说,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同时也成为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校本学习”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理念三,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
教师专业化运动使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校本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进学校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生成性的“教师发展学校”。
基于上述理念,“校本学习”模式的建设应该朝着“学习化”、“民主化”、“信息化”、“文化化”的目标发展。
(二)“校本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
鉴于“校本学习”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下开展的,其主要形式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学习方式应该体现“开放、合作、自主、探究”的特征。在此,介绍几种方式供参考。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者都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特别是教师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其职业特点使之具有因经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个性的经验、思想及感悟,这些是教师合作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与合作,尤其对于投身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品质。因此“校本学习”中,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建构教师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学校中构建起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意义正如彼得.圣吉所描述得那样:“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组建方式可以是教师自愿组合,也可以由学校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如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新手的结合,或根据共同研究的课题来组合等。学习型组织中开展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规范的,也可以是“沙龙式”的。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就是学习组成员就某一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头脑风暴”是一个开放的分散的过程。分享式讨论。学习组成员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或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提出来交换与共享,以此促进信息的流动和成功经验的推广。批判式对话。学习组成员可以就理论学习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站在反思的角度展开辩论或提出质疑,通过相互碰撞、充分摩擦,以达到高一层次的共识。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可以促进每位学习者都养成积极合作的态度、彼此信任的诚意和开放的学习心态,从而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成长。
2.基于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能够自主学习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自主的学习,教师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有:(1)问题解决式学习。在现在的环境中,即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存在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2)建立学习文件夹。每位教师可以用任何合适和可以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作累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己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3)批判性阅读。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们逐步增强了学习教育理论的意识,大家认识到阅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让我们感到不解的一些现象,让我们能不断积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但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的教育文献都适用于自己或能够完全照搬,因此,必须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4)自我调节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来自几位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倡导用于学生的一种自律性的学习方法,它由4个环节构成:首先判断自己的原来的学习情况;然后确定学习内容、目标、策略,作好规划;接着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与同伴交流实行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策略的调整;最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作出总的评价,向学校提交报告,并作出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以此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3.基于网络的学习
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向我们走来。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特别是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校本学习的能成功实施的必备条件。
学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首先要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1)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2)网络是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3)网络是学习的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4)网络是学习的环境,即能适应并会享受网络这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课堂;(5)网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不仅要使用网络而且要建设网络。
学会利用网络学习,着力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即对所要利用的信息资料会识别其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二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学习,即利用已发布的网站中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或进行提问质疑,开展互动式学习;三是学会利用网络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学习,即充分利用网上的图象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生学习的课程学习中,让网络及网络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4.基于研究的学习
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为此,“校本学习”应组织教师参加系统规范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探究的各种角度和方法来学习基本的科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从教师角度而言,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含研究指导能力)、个性风格和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行成良性循环。
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研究、课堂观察、叙事研究、反思实践、行动研究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形式,边研究边学习理论、实践理论,从中获得特定情境下的教育经验,重建知识体系,拓宽学术视野,提升整体素质。
(三)“校本学习”的基本评价方式
“校本学习”所实施的评价方式要突破单一的结果性的评价、简单的技能层面的评价,而形成多元的、全人的、发展性的评价,这才有利于促进教师将学习需求从外控转变为自主、从生计需求提升为发展需求。
“校本学习”评价应该建立起以激励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学习评价系统,具体而言:
1.评价的目标指向:倡导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校本学习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倡导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建构;倡导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引导学习者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倡导情境驱动的评价,促进学习者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将学习与教学研究进行整合;倡导基于进步程度的评价,激励学习者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学习。
2.评价的内容包含: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的态度、情感以及主动程度;学习者的迁移应用能力;学习者的自我监控水平和能力;学习者的反思实践能力、学习者的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研究的能力);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3.评价的方法可以是学习档案评估、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论文评比、课例研讨、教学技能比武、成长故事演讲、科研报告答辩等多种方法并举。
总之,“校本学习”的评价旨在推进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学习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发展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要率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校本学习”取代“校本培训”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教师在职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