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 ‖马尔克斯的“爱情”影像
大地菲芳文学微刊
总532期
2021年 07月 19日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文学界可称得上是圣殿级的大师,他的作品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从而使新时期中国文学在表现形式上、个性风格上、内涵挖掘上,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直接导致“寻根文学”的发展。
在中国电影界,马尔克斯的影响也不小,1990年,女导演李少红尝试着将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改编成电影,并且将之本土化,片名为《血色清晨》,这部影片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坛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一桩事先张扬和凶杀案”牵扯出的包办婚姻、重男轻女、道德尊卑等人性议题,将中国封建愚昧思想呈现出来的冷酷基调,展现的深刻入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杂而不乱,让观者从多重角度了解事件的发生状态,客观表达电影讯息,理性之余又见感性。
和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者说是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追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案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凶杀确认无疑,凶手确认无疑。于是,调查的重点便转移为对犯罪动机的确认。而动机同样昭然若揭:雪耻复仇。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奸情”。而在对这一悬疑的调查中,创作者成功地组织起一个多义而丰满的现实乡村生活画卷,一幅远非明媚动人的现实主义景观。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这正是一场极为成功而深刻的调查。它所揭示出的当然并非是隐秘的“奸情”,而是明光悲剧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
当时我看完电影后,就感到一种压抑,影片所展现的一个个人的证词与其说是一种无耻的伪证,不如说是一类偏见的共识,一次关于愚昧的曝光,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呈现,这种潜意识不知摧残了多少人美好的爱情。这也是小说原著想要表现的主题。
马尔克斯小说改编得原汁原味的,要数摄于2007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读小说时有些地方有些云里雾里的,但通过电影就让我理清了脉络,因此该小说和电影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参照,这在小说改编作品中倒是不多的。
影片由迈克·内威尔执导,影片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哥伦比亚小镇喀他基纳,一个男人对骡商的女儿一见钟情,但在她父亲的阻扰下未在一起,他借助一个个的女人来麻醉自己。五十多年后,他依旧不舍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故事。因此“爱情”是影片所在表现的唯一的精髓,因此影片的中心一直围绕着菲尔伦提诺·阿瑞扎和弗敏娜·达拉的一分一合,重点在于关于爱情中永恒与道德边界的探讨,可以说在剧情上非常忠实于原著,当然这也导致一些人的不满,觉得电影没有把小说中天马行空般的风格表现出来,但是我觉得电影不同于文字,它毕竟需要用情节来描写人物的,虽然有图解文字之嫌,但这正好为阅读小说提供注解。应该说影片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有些怪诞,有些难以理解。但我们不能否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以爱的形态出现的方式。他只属于在爱情中迷失方向的斑鸠,因为沙漠的残酷可以让心灵干涸。电影中的一句话,让人回味:“请把爱情想成一种优美的状态,它并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万事万物,有始有终,自生自灭。”守候了一生的爱情,终于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出了一个小小的花蕾。也许正是因为求之而不得才能将这份爱守候得如此长久。
2011年,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苦妓回忆录》拍成了电影,影片故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讲述了一个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个14岁的处女圆房,以示自己雄风犹存。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用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子看着身边少女的青春胴体,不仅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而且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
此作不仅是对爱情的礼赞,亦可被视作献给生命的颂歌。它是加尔克斯晚年的封笔之作,据说是从川端康成名作《睡美人》处得到的灵感。
该作描写老人渴望仪式般的90岁生日、发现爱上黛儿加迪娜时的痛苦、失去黛儿加迪娜时得落寂、幻想与黛儿加迪娜一起生活时的欢愉发及发现自己可以新生时的兴奋与喜悦都入目三分、惟妙惟肖,波澜不惊中令人感同身受。老人不是妓女,却为何命名为《苦妓回忆录》,原来马尔克斯遇到过一位叫卡茜尔达·阿尔门塔的老妇人,曾经是一位妓女,他与老人再次相遇已是垂垂老矣,老妇人说回忆自己年轻时千百个上过她床的男人,若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她都将感激不尽,连命都可以不要,即便那个男人是最差的一个。直到她遇到了如今愿意娶她的这个男人,她才得到真正的爱情与幸福,因为她知道他只属于她一个人。老人年轻时虽放荡不羁,但一如老妇人般没有获得真爱,性只不过是不能够得到爱的一种安慰罢了,他和千千万万的卡茜尔达·阿尔门塔一样,都是苦妓。无疑《苦妓回忆录》不仅是对爱情的礼赞,亦可被视作献给生命的颂歌。
从《霍乱时期的爱情》到《苦妓回忆录》,马尔克斯对“爱的纯粹”要求是在升级的,体现在现实的附加又被削减了,前者至少存在真实互动,仅仅证明爱情和青春无关,和时间无关,而后者的交流靠单方面的倾诉和幻想完成,似乎在说爱情和相处无关,甚至已经和对象无关——爱仅仅是对的时刻突然从心里迸发出来的东西,从此席卷整个人的天地。
唐亮 苏州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苏州市小荷作文教育培训中心。著有随笔集《六月九重天》(两集),发表于各报刊散文、影评、书评类文章,上千篇,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
3、2019年的阅读
6、小说 ‖ 老屋
9、小说 ‖ 老了
10、随笔精品‖ 高邮之情
11、跟着电影去旅游
12、小说 ‖ 梦想
13、心灵中的黄土高原
15、小说 ‖ 无声叹息
23、山河走笔 ‖ 文学甪直
24、新体验 ‖ 另一个世界
27、美文 ‖ 心中的珍珠
28、情调苏州
29、北京名人故居之行
30、感怀海盐
31、古镇的滋味
32、风月 ‖ 不仅留在光影中
33、随感录 ‖ 过客
34、随笔 ‖ 看 雨
35、冬季到台北来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