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批评,暖心的讽刺(解读) ——王祖清小小说《新农村来了检查团》读后
新农村来了检查团(原作)
□ 王祖清
明天,新农村检查团要来黄泥岗走走,看看,实地感知一下这个偏僻小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和成果。
头天晚上,村长主持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接待事宜。散会后,留下张三李四和王麻子。
张三,鸡养的多。李四,鸭鹅成群。王麻子,家有恶狗。村长叮嘱三位:“明天,领导来检查,你们的鸡鸭,还有狗,统统关起来。千万不能让鸡粪鸭粪污染了干净的水泥路,从而影响了黄泥岗的村容村貌。更不能让恶狗可怕的狂吠来破坏检查团领导的情绪。至于领导要问鸡鸭狗哪里去了,你们最好不要老实巴交地说实话。你们现在是新农村里的新农民,说话要有新农民的灵气和幽默,要有创意和诗意。你们要通过机智的语言来反映新农民的风貌和时尚。”
第二天,新农村检查团准时光临黄泥岗。检查完毕,在“共进午餐”前的间隙,领导们和部分村民代表在农家院里开了个小小的座谈会。一位领导疑惑地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该是新农村的一道别致的风景。可是,走遍黄泥岗,冷冷清清的,怎的不见鸡鸭,不闻狗吠?”
张三举手回答:报告领导,我家的鸡鸭不愿意离开宽敞明亮又干净的鸡舍,因为鸡舍里有丰富的文娱活动。我把录音机和VCD都搬进了鸡舍,有的鸡喜欢听李玲玉的甜歌,有的鸡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还有两只鸡喜欢下围棋,他们把大米当白子,黑豆当黑子……
李四发言:我的鸭子,正在虾子塘里练习花样游泳,还有两只鹅,在毛竹林里练嗓子,准备参加一个什么“超级鹅声”的海选……
轮到王麻子了。他耷拉着头,害羞的像个姑娘。磨蹭了好一会儿,掏出一张纸。据他的“黄脸婆”透露,王麻子的发言稿还是特意请他的一个大学生侄儿撰写的呢。哇,肯定出“口”不凡,不信请听——“我家的年轻的母狗,恶是恶了点,但长的好漂亮!母狗喜欢上网聊天,七聊八聊的,他爱上了外地的一条野公狗。今天一大早,这条狗就上了火车,去寻找他的白马狗子了。”
所有的领导都懵了。木然,鄂然,啼笑皆非。莫名的激动,致使一位患有心脏病的领导失手打破了一个茶杯。
茶杯的破裂声,又惊了最最胆小的王麻子。胆小的王麻子误以为领导听他说的假话气愤不过,一怒之下就摔了茶杯。于是,可怜的王麻子像做了亏心事一样,惶惶然站起来,急切切忙更正,到底说出了实话——
“我家的狗,村委会出钱买了。打,是张三打的。狗皮,是李四剥的。现在,我家的狗,可怜的狗,正,正炖在村东阿青嫂土菜馆的锅子里。呜,我可怜的狗……”(刊发在2009年《微型小说选刊》第10期)
(作者自我管见:本小说用极其幽默的手法讽刺了“惯性的、程式化的、不接地气的基层工作法)
微笑的批评,暖心的讽刺(解读)
——王祖清小小说《新农村来了检查团》读后
高世荣
写文学作品难,写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更难,写“刀尖上舔血”的讽刺与批评的文学作品难乎其难。王祖清小小说《新农村来了检查团》,便似这般“刀尖上舔血”的难乎其难的文学作品。
现在的人,大都出生在新社会,泡在甜水里长大,干一点工作,喜欢沾沾自喜,出一点力,自我感觉良好,即便所做事情有所失误,也是一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神气,得好言则受用,闻过则气愤。可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学作品拒绝平庸,小说更是追求“生活不幸文学幸”,在文主的“伤口上抹盐”的效果,借以获得警醒、警惕、警戒的作用。
可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看到批评的小说,个别读者会自觉地“对号入座”,忿忿不平,禁锢文字。搞得“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作者像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文学出现这种情况,既是作者的悲哀,毫无疑问,也是文学的悲哀。
然而,有没有破解“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两难命题办法呢?有的。王祖清小小说《新农村来了检查团》,就是这样一篇以“微笑的批评,暖心的讽刺”手法,让文主得到批评不觉难堪,受到讽刺不会“跳高”的暖心作品。
《新农村来了检查团》叙说了这样一件事儿:当年,乡村搞新农村建设,领导要求“村庄净化”。“洁净”是美好乡村的题中之义。而农村中,放养鸡鸭狗,也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特色。鸡飞狗突,鸭戏鹅欢,粪便满地,给村庄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乡村美化整洁。这是事实。恰在这时,黄泥岗村要来上级检查团进行新农村年建设成果的突击检查。怎么办?根据工作经验,上级检查,都是“雨过地皮湿”。检查一过,“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对此,村长的应对办法就是让村民家家把散养的鸡鸭狗等活物,实行“强制管制”——鸡入圈,鸭下塘,狗被宰杀……结果,村庄是安静了,但“鸡犬相闻”的农村特有气氛也随之荡然无存。小说到了这里,戛然而止。
小说对上级热衷于程式化检查、村长“杀鸡取卵”似的做法,进行了调侃似的讽刺。
本来,乡村实行以“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绿化、场地净化”为内容的“四化”建设,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情。这又是一场对传统习惯进行整顿的深刻革命。这不是靠发文件、开会议、频繁检查,一蹴而就的。同时,基层干部被逼上梁山,采取“因噎废食,竭泽而渔”的做法,终究会破坏乡村特有的“鸡犬相闻”的另一种传统美貌。
小说没有回避这一工作矛盾,也不是“板着面孔”叙说这一矛盾。而是让“鸡听歌看小品下棋”、“鸭进行花样游泳”“鹅练嗓子”、“狗相亲”这些极具幽默调侃的行为,叙说家畜的无奈和抗议。这种对上级程式化的批评是微笑似的,对基层刻板的工作方式的讽刺是暖心似的。批评者和风细雨,幽默风趣,被批评者心服口服,乐于反思。真是笔力骞举而又亦庄亦谐,令人目不暇接,哑然失笑,而又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