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赚钱,但企业的目的不能是为了赚钱!从滴滴的困局说起
事实证明,没有了滴滴,人们的出行也没有多大问题。可见没有什么企业是“大而不能倒”的,这个世界离开了谁都一样。
尽管滴滴是出行领域的老大,但你信不信,只要滴滴短时间内走不出困局,那几个同行就能瓜分掉它的市场份额。
因为滴滴给用户的印象已经变差了,事实上,不仅仅是乘客,就是司机对滴滴也有很多的怨言。
现在看来,对滴滴心怀不满的群体,还有一些,比如它背后的投资人。
毕竟,滴滴前后融了大概有1000多亿的资金吧(如投资人所说,这都赶上一场战争的消耗了),它背后的投资人阵容非常豪华。我们说过,资本是逐利的,既然助推你取得了行业领先,那你就要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出行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柳青表示,滴滴公司在一个很有纵深、很立体的行业,有很长的产业链。
简单来说,就是滴滴有很多赚钱的地方,乘客、司机、支付、保险、金融、数据……
对了,柳青还曾表示对大数据的应用是滴滴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给滴滴很长的时间,也许它能实现盈利。但现实往往都是“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一方面滴滴也面临投资方的压力。
资本是没有耐心的,这么多投资者,恐怕没有几个会愿意陪着滴滴长跑。
企业以盈利为追求,企业是功利性的商业集团,赚钱是商人的本分。不过,企业要赚钱,但企业的目的不能是为了赚钱。
其实,道理不是不懂,滴滴把话说得很漂亮,比如它强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让出行更美好”的企业使命是滴滴出行在社会责任上对社会庄重的承诺!
滴滴的愿景是,“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滴滴的价值观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滴滴存在的理由、持续创新,不进则退……”
但对比滴滴这些年发生的问题,引发的质疑和愤怒,再看滴滴上面的这些话,真的让人觉得很假,很讽刺。
程维很能打,柳青很强,一个冲锋陷阵,一个提供弹药,两者搭配,势如破竹。可谓是有钱就能横扫天下。
可是,如果有钱就能当老大,那商业成功是不是太简单了一些?要是真如此,那滴滴在社区团购市场也能“烧”出一个老大来。
彼得·德鲁克有两个观点,我认为是切中了滴滴的弊端。
第一,“道德原则是组织的宗旨,又是管理之权威性的根基。这样的道德原则只有一条,即发挥人的专长,促进生产富有成效。”
德鲁克指出,企业如果以逐利为发心和动机,那这个企业就是不符合社会福祉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所以,“赚取利润是企业最大的道德”这种观念和说法是错误的。德鲁克说,“管理者需要把自己的权威根植于道德精神中;同时,这样的道德精神足以体现该组织的目标与特性。”这才符合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命、愿景等精神文明的真义。
第二,企业必须要有管理。
“不知道如何管理,是创业公司失败的最大原因”。事实上,企业是一个组织功能体,它需要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作用。
没有管理能力就没有组织能力和竞争力,任正非就说过,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企业的发展不能依赖老板的威望、个人英雄主义。
“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的时候。”程维和柳青主导了滴滴过去的狂飙猛进,而在新的阶段,两人恐怕无法复制过去的成功。
其实,所有的困局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因上找到答案。
在顺风车连续出现问题的时候,滴滴应该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在公开信里,程维和柳青提到了“敬畏之心、初心、价值观”,但从后续来看,滴滴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刻。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好的企业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此,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都说滴滴是一家巨头企业,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滴滴离真正的巨头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