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雨水,御春寒,补脾胃,祛湿邪,这样养生最适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辛丑年正月十五
2021年2月18日18:43:49,雨水
二十四节气之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
第一候:獭祭鱼。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第二侯:候雁北。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第三侯:草木萌动。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
雨水,意为天气回暖,雪渐少,雨渐多。春雨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枯木逢春,种子发芽。春雨至,万物生。大地回暖,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
节气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1、雨水节气防倒春寒
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节气。
预防“倒春寒”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上薄下厚”,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腹泻。
2、雨水节气补水防春火
雨水后天气转暖,风多物燥,早晚较冷,人体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保健专家提醒,此时节可多喝水、多吃些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春火伤身”。
3、雨水节气调理脾胃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的水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的肝气也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浮动,人体常有中焦空虚的感觉,小儿则多表现为体虚易感。因此,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注意养阳气和养脾胃。
4、省酸增甘以养脾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伤害。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用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栗子等。同时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5、多食粥以养脾胃
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6、雨水节气健脾祛湿
此节气容易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除了要进行艾灸祛除体内湿气,最简单的方法便是食疗,比如食芡实莲子薏仁汤。
7、雨水节气勤加锻炼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
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腠理开泄,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由于器官负荷增加,身体人会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就是所谓的“春困”,这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客观反应。此季节更应坚持顺应天时,通过锻炼使人体阳气得以生发。
8、雨水节气谨防流感
初春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气温会忽高忽低,易导致感冒,防流感要做好这6件事:快添衣,勤洗手,护口鼻,勤漱口,多泡脚、佩戴防流感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