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
俞敏洪
朋友阿君,特别喜欢买书,喜欢读书。他们家里几乎所有的地方,客厅、卧室、仓房都摆满了书。
阿君不追剧,不打游戏,每天下班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书。
可是让朋友们奇怪的是,阿君书读的比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都多,但是他的生活,说实话,似乎并没有因为读书多而太大改变。他还是像刚毕业一样,做着一家网络公司的小主管,手下带着两三个人的团队,不咸不淡,差不多有三四年了,不见加薪,也不见升职。
不仅朋友们奇怪,阿君自己也想不通,自己读书,几乎比身边任何一个人都多,都认真,可是这些书籍,在他身上,似乎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阿君的经历,不是个例。
因为这几年,所谓的“知识焦虑”、“内卷”,搞得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努力工作,就要被时代淘汰了似的。所以大把的人买很多书,很多课程,想要改变现状,不想自己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潮流中落后。
但实际上,那些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程的人中,只有少部分因为读书,因为学习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比如这几年被知识付费,被自媒体发展大潮改变命运的那些人。
但实际上,除了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即使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程,人生还是没有多少改变。这也使得很多人不太相信学习的力量,觉得学那些东西没啥用,都是鸡汤。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前一阵罗翔老师上《我的青铜时代》时,说自己成长中最纠结和最痛苦的,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
以前看书,重点常常在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上。
最近一年忽然意识到,比起你读了多少书,把多少好的理念或方法在生活中践行,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上给我印象深刻是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老师的例子。
樊登老师早年大学毕业,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央视做了一名主持人。
央视主持人,这个在大众眼中非常光鲜亮丽的身份,并没有让他得到更多安全感,原因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央视,刚开始就是个小透明。工作虽然稳定,但是当时的收入,想要在北京那样的城市买房、安家,也是压力山大。
最重要的是,樊登老师有很强的的危机意识,他觉得当时的自己,在职场上没多大竞争力,可替代性很强,这让他分外焦虑。
于是找不到出路的时候,他拿起几千年前的《论语》想要从中找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本没抱多大希望的他,无意中却被《论语》中一句话给点醒:不患无位,患无以立。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要怕没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担心自己没有可以立得住的东西。
换句话说,想要在这个上很好地立足,不要去焦虑外界的因素,而要从自己下手,只要自己的能力够了,就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
看到这里,樊登豁然开朗,从此以后不再焦虑,而是一头扎进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里,不但提高自己的眼界、见识和知识储备。
渐渐地,几年下来,他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豁然开朗,并且有了自己的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也切切实实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他不但运用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帮助更多人改变了人生。
从管理学书上学来的知识,不但帮他解决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也帮助许多在管理上遇到问题的企业老板,解决了问题;从育儿书上学来的知识,不但让他知道怎样才能培好自己的孩子,也通过分享,帮到了更多的新手爸妈。
而要说到真正改变樊登命运的,就是孔子那句话——不患无位,患无以立,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樊登的观念,进而改变了他的行为,最终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很感慨,《论语》中的一句话,拿出去践行,就能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这么大的作用,难怪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呢,真正的好书,只要吃透其中的哪怕一句话,并把它拿到生活中去实践,就能切切实实改变人生,甚至改变世界。
如何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记得以前网络上有同学问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如何才能把书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俞敏洪回答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读“有用的书,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读无用的书,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眼界”。
对于那些有用的书,俞敏洪又说:“凡是有用的书,你只读一遍是不管用的,因为读一遍只能留下一个很淡的印象。”
“要想把书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或自己行为和思想的一部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要反复地去运用读到的知识或方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俞敏洪举了个例子。
比如你已经读到了某本管理学的书,书中提到公司战略的制定部署有四点,那么你就必须在工作的时候按照这四点去反复地训练,实践,最后才能将它变成你自己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又或者你学到了一个英语单词,如果不去用的话,那你就没有真正掌握它,只有在以后的生活情境中反复使用它,才能使它慢慢变成你自己语言习惯、变成你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书本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最好办法是使用它
这两年,网络上有一个问题很热门: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我觉得俞敏洪这段话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学过的知识再多,听过的道理再多,如果没有去运用,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那就知识还是知识,你还是你,油水分离。
我身边就有一位女士,她读书有个特点,就是每次从书上读到什么好的理论,她就会把它在工作中去实践。
实践完了以后,再复盘,自己总结这个理论好的方面在哪里,不好的方面在哪里,还能怎么优化。
所以她虽然才毕业几年,但是在职场上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六年左右的时间就开了自己的公司,年收入百万。
关于践行,我们前面的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很多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陶行知的“行知”二字,等等。
其中陶行知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最为浅显易懂,他说: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
的确,我们不能通过读理论书籍就学会游泳,学会经商,学会谈恋爱。
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实践中去操作、去执行。
就像巴菲特那句话说的:“你真能向一条鱼解释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吗?对鱼来说,陆地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
什么时候我们对行动的热爱远大于我们对各种理论,各种知识的热情,或我们离真正的智慧,可能会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