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厕20分钟超时自动开门

有个我一直认为是最现代化的城市,最近出了个小新闻:它专门打造的一条绿道的几座公厕,应用了十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行人如厕时要扫微信二维码付费两元,每次限时20公钟,如果超时还“赖”着不出来,厕所门就会自动打开。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觉得它太像恶搞。如果是在电视娱乐节目《是真的吗》上,我会毫不犹豫地判定它是假的。后来看了有关部门的回应,才知道还真有这么回事。
我原本不打算拿这来说事。一来我不常去那个城市,就算去,也未必会到那个绿道;二来我微信用得还算娴熟。但想到有人不用微信,或者虽然用微信却不会用它支付,他们该怎么上厕所呢?有道是“狗急跳墙,人急发狂”,想象人有三急时的那种画面感,实在不忍卒睹:行将“屎滚尿流”之际,却望厕所之门不能入,真的应了那句话:活人给尿憋死。
以前的“国家旅游局”有规定,旅游景区景点公厕不能收费。这样的规定让人情不自禁为之鼓掌。我觉得当时的国家旅游局见微知著,站位比较高。毕竟上个厕所还要㗭㗭嗦嗦摸半天钱包——那时候还没有微信付费,有时因为没带零钱而被难倒,对于旅游的观感来说,真的不是太好。
如果说得更深刻一些,这种公厕免费的规定符合不断增加群众幸福感的要求。在大力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公共事业建设的背景下,在公共场所拉个屎、屙泡尿还要收费,让人感觉太过违和。要知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往往是从公共服务覆盖的细微之处得来的。
那些超时开门的公厕都很漂亮。这么漂亮的厕所,却配套这样荒唐的管理手段,实在让人无语。我甚至想起经典著作中提到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发明的防止工人偷懒的手表,人走它走,人一停它就停。但那毕竟是应用在工厂的生产线上,那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地方。相反,公厕跟公交、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样,它的出发点是便民,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不敢想象,难道会有人会把厕所当成庖厨之肆,觉得津津有味而赖着不出来吗?设身处地,就算像我这样喜欢想入非非的人,也不会选择在那里“展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法国好像也有这样的规定。我没有去过法国,只是看到过国外的一个短视频:有人在街头乘如厕者不备,突然打开公厕门。但那只是网络的恶搞节目。退一步说,就算法国这样做,难道就对么?
互联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社会管理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手段。但技术如果变成了“技术主义”就不好了,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变成奴役人、为难人和折腾人。像公厕蹲坑超时自动开门的技术,说它反人类可能有些过份,但说它反人性一点也不冤枉。
若干年前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有人写文章说“中国你走慢一些,等等你的人民”。我不是太喜欢这样的煽情。偌大的国家,不少方面还很落后,能走快一些无疑是好事。但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比如上厕所微信付费这种事,应该考虑更周全一些。如果说九零、零零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还有不少人则是互联网的“难民”,跟不上互联网应用的步伐。
公共服务具有普惠性质,它要实现的是社会公平。无论是理论还是理念上,要把惠及所有人作为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教育上倡导“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在扶贫上提出“不让一个贫困村掉队”,等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应有弱者意识,不能遗忘“少数人”,不能光顾着推广,一骑飞奔,衔枚疾进,让那些应该得到帮助的人感到自己被忽略和抛弃。
这件事发生在人们心目中最现代化的城市,引起特别的反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们对它比对别的城市更为苛刻,做对的事觉得理所当然,稍为行差踏错,就会倍受责难。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现代化的理解上仍存在着偏差。

不妨长按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