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路913弄四明邨
延安中路913弄四明邨位于延安中路南侧,陕西南路和富民路之间。 四明村由凯泰建筑事务所黄元吉设计,1928--1932年分三批建造,由三个宁波人合资建造,初名成和村,从北到南,造到巨鹿路于1932年竣工。后来卖给四明银行,为四明银行的高级职员居住。砖木结构,部分砖混结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简化的石库门和较高的院墙,山墙有西式装饰。原有的1至8号两幢楼在1998年建造延安中路高架时被拆除。
地址 里弄 式样 建造年份 结构 房屋 面积延安中路913弄 四明邨石库门里弄 1928年 混合二.三层118幢 29150平方米
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四明邨总体构成以行列式布局为主,有单开间住宅联成一排,也有以4户双开间的住户联成一排,双开间每户平均面积约为270平方米。建筑为三层和前二后三层的砖木结构.混合结构,双破屋顶住宅。各住户纵向轴线上还是由天井---厅堂---后天井,附房的空间序列构成,但由于设置了车库.卫生间等房间,平面构成比一般后期石库门住宅的双开间住宅复杂,并且由于主房和附房采用了不同的层高,形成了前二后三的错落层结构。
(以4户双开间的住户联成一排)主房部分由客堂和南侧呈八角形向外凸出的厢房组成,附房部分有车库.厨房.箱子间.楼梯间.后天井及厕所等房间,厨房没有服务用出入口。这个里弄将车库作为住宅构成的一部分,与其他北侧的辅助性空间设在一起。二层南侧为前楼和厢房,厢房设八角形阳台,北侧亭子间层高比主房低,入口设在楼梯休息平台处,做成三层,并在三层上面设置晒台。
外观为红色清水砖墙的外立面处理。一层厢房的朝南窗凸窗,凸窗的上方为二层厢房的朝南小阳台,栏杆为混凝土制成。面向天井的客堂与厢房的开口部为木制落地长窗,尽可能地将柱间空间用足,以确保室内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
这个里弄在沿袭了传统住宅的空间构成同时,外观上采用红色清水砖墙及西洋建筑的装饰手法,给人以西洋建筑的感觉,同时又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的空间秩序感。外墙沿一层与二层之间用红砖做了凹凸状的装饰腰线。在山墙顶部设置了英国古典圣十字架形砖雕装饰,屋顶为双坡顶。
门窗等开口部四周的西式边框用水泥作仿石处理,外墙底部的仿石墙角线也做得较为厚重感,大门为传统里弄住宅的石库门。
大门为传统里弄住宅的石库门。
单开间住宅联成一排
双开间的石库门也比单开间的漂亮。
前厢房有外凸二层阳台。
右边是建筑南部的山墙,左边是建筑北部的附房(亭子间)。中间为后天井。
北立面
四明邨的文化名人墙曾在四明邨居住过的文化名人至少有十四位,计有清代翰林高振霄(當時上海四翰林之一)、國學大師章太炎、詩人徐志摩、作家周建人、畫家吳待秋、來楚生、陸小曼、書法篆刻家王福庵、朱積臣,電影演員胡蝶、嚴俊、现代教育家范丹鸣、書畫家吳青霞和書法篆刻家高式熊,印度詩人泰戈爾因徐志摩之邀來華講學在此小住。
总弄中间设一道过街楼。
图中看出单开间和双开间的分布。
四明邨巨鹿路南门-----------------------------------艺术家的聚集地四明邨923号曾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住所。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初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是一幢3层洋房,后才迁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陆小曼租了一幢,每月租金银洋100块左右。楼下当中为客堂间,陈设简单,只作穿堂。边厢房为小曼父亲卧室。二楼亭子间是陆老太太房间。徐志摩和陆小曼住二楼厢房前间。后小间作小曼吸烟室。二楼客堂间作会客室,亦备烟榻,供客人使用。中间一张八仙桌是晚餐桌,小曼从不用午餐。她是白天黑夜颠倒的人。主人卧室整天垂着深红色厚重窗帘。三楼是志摩书斋,铺有厚厚的地毯,还有漂亮的椅垫。窗外那棵法国梧桐,把书斋映得一片碧绿。墙壁上钉着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标本,还挂着一幅俞珊的《沙洛美》剧照。1929年3月29日,泰戈尔再次来上海,徐志摩事先已收到信,得知泰翁将要到他家来作客,徐志摩和陆小曼都非常高兴的,尤其是陆小曼,因泰翁支持她的婚姻自主。夫妇俩把三楼一间相当精致的亭子间腾出,按照泰翁的生活习惯进行了布置,在房间内铺上厚厚的地毯,欢迎泰戈尔。但泰戈尔却看中了有着特大写字桌、堆满各种书籍、杂志的房间:“我看这间房饶有东方风味,古色古香,就让我睡这里吧。”1931年10月底,陆小曼一连十几封电报,急催正在北京忙于工作的徐志摩立即南返。徐回到上海后,力劝陆小曼戒掉鸦片烟,陆此时已是非鸦片不能度日了,再加一些琐事,二人顿生龃龉,诗人终于拂袖而去。次晨赴南京,晚9时半访杨杏佛不遇,写留条时,留下了诗人在世的最后几笔。因北京还有重要学术报告,徐志摩匆忙搭机北飞,为省钱,搭乘的是中航平京线的济南号邮机,悲剧发生。当时的《新闻报》报道:“该机于上午十时十分飞抵徐州,十时二十分继续北行,是时天气甚佳。想不到该机飞抵济南五十里党家村附近,忽遇漫天大雾,进退俱属不能,致触山顶倾覆,机身着火,机油四溢,遂熊熊,不能遏止。飞机师王贯一、梁壁堂及乘客徐志摩遂同时遇难。死者三人皆三十六,亦奇事也。”而出事的前一天,徐志摩遇前夫人张幼仪,出于关心,张劝他不要搭这班邮机,她感到太不安全,谁料一语成谶,亦奇事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年仅36岁的诗人竟不永寿,悄悄地走了。陆小曼在四明村的家里睹物伤情:“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1965年5月,她在临终之际一再表示,愿立一碑于徐志摩墓侧。此情绵绵至死不绝。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人在四明村各自写就《爱眉小札》、《媚轩琐记》和《小曼日记》,以志其爱情经历和感悟,二人的爱情故事亦为世人所感动。四明村除徐、陆二人外,还有许多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居住过。抗日战争时期,鲁迅三弟周建人住四明村38号。1941年12月15日,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女士被日本宪兵抓捕。鲁迅之子周海婴由三妈(周建人妻子王蕴如)接入四明村。周建人当时仅租住38号三楼,连带一间亭子间。亭子间住周建人的3个女儿,周海婴与叔叔婶婶住三楼,海婴睡靠西墙一个单人床。房间中央是吃饭的八仙桌,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在这桌上做作业。屋北是双人床,四周有支架,挂上布幔帐。房间外面左手角落是简易的卫生间,有浴缸,但不常用。由于水压低三楼经常没有水,因此凡是白天用水、拖地板,都得从一楼拎上来。四明村楼梯较陡,海婴婶婶提着沉重的水桶,每天要上下几十次,很是辛苦。周建人家曾有个佣工阿三,由于经济拮据转到房东家干去了。房东姓金,是海婴婶婶绍兴老家的远亲,做茶叶生意的。1948年春,许广平带着周海婴与周建人全家第一次回乡,便住在这位房东的家里。许广平写过《第一次到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记叙此事。当时周海婴还在读五年级,因幼年哮喘和伤寒症耽误了升级。住周建人家,便就近转入周建人两女儿就读的光夏小学。为周海婴安全考虑,周建人为周海婴重新起名叫周渊。其实周建人也用假名,叫“周松涛”,并刻了图章,用在家长联络本上。周渊这个名字周海婴一直用了8年,直到全国解放,才恢复鲁迅为他取的名字海婴。周海婴的到来,使周建人家并不宽裕的生活愈加艰难。每顿饭要填饱6个人肚子,其中4个还是9~16岁正在发育的少年,个个肚子都像无底洞。为此周建人夫妇真是煞费苦心。主食是配给粮、杂合面,每月不足充饥,一般老百姓都靠买黑市大米过日子。弄堂里常有身上穿着臃肿棉衣的小贩出没,棉衣的夹层里就藏着粮食。待讲妥价钱,悄悄进厨房脱下衣服倒出粮食。这些米贩都是偷过封锁线过来的,随时都有被日军枪杀的危险,他们是在刀刃上讨生活的。买黑市米要比市价贵很多倍,但是又不得不买,实在是吃不饱肚子。周海婴说当时日常有咸菜泡饭吃已属美味佳肴了。绍兴人本来勤俭,一般不起油锅,大锅里放个竹蒸架,小菜都是这样隔水蒸熟,然后面上浇几滴麻油,取点“香头”。周建人夫人在四明村制作的绍兴霉豆在那艰难的条件下给周海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把豆子蒸熟,晾在竹扁上任其霉变,三五天后豆子上出现一层白乎乎的绒毛,待绒毛稍落,豆身湿润润的,便入甏,再放入生姜末、花椒,还有等量的白豆腐干小粒,最后冲入晾冷的淡盐水,盖严密封。不几日便可食用。吃的时候,浇上麻油,最好是小磨的,其香扑鼻。这种霉豆,四明村的周家基本每餐必备。我的更多文章:延安中路877弄及875号模范村
(2014-08-01 15:08:45)延安中路850—876号市房公寓
(2014-07-31 15:55:13)延安中路830号谢宅
(2014-07-29 16:04:41)延安中路816号原严同春住宅
(2014-07-29 15:55:49)延安中路740弄康乐邨
(2014-07-28 15:54:12)延安中路720弄7号章士钊旧居
(2014-07-27 16:48:17)延安中路632弄光明邨百花巷
(2014-07-26 17:08:11)延安中路549号上海杂技团及熙园旧址
(2014-07-25 15:35:10)延安中路545弄明德里
(2014-07-24 15: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