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
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梁惠王变了脸色说:“我不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爱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痛苦过后再回想当时的痛苦,痛苦又怎么样呢?)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其……欤?(兼表反问)
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先生在民间,真切的知道以前扬州的史可法大人是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千里马呢?)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②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
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②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
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 (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②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如果能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夺得晋鄙的军权)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九、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②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否则,使这五个人保全其头颈而老死于家中,那么虽然能活满其自然的寿数,但人们都能够役使他们,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感呢?)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
7、既……且……:(可译为“又……又……”。)
① 既替余以蕙纕兮,且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③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多么相似啊)
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①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
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①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②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④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
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②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
③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
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②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
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①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蒲松龄(不一会儿,看见数十所宫殿,绿瓦上高翘的屋檐,好象要腾飞起来的样子,才醒悟出这是山中蜃景。)
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①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宁愿你比我先死。')
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
①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
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
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没有机会见面,心里不胜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语)
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
③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①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大风停下来后,天又一片清朗,原先的一切没有了,只剩下孤危的城楼一座,直插云霄。)
2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靠它来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6.以故:(可译为“所以。”)
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②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刺秦王》(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卒惊惶失措,不知怎样来杀荆轲,仅仅用空手同荆轲对打。)
27.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①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
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28.以是:(可译为“因此。”)
①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所以说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而徐国被消灭了,子贡富有口才和智谋而鲁国还是丢掉了大片土地。由此看来,推行仁义之道、运用口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办法。)
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①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②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③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国土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④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
⑤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逍遥游》(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30.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②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颛
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
31.以至于:(可译为“一直到;结果。”)
①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32.因而:(可译为“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①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黛玉进贾府》
② 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3.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
① 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对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③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34.……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
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
3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践灭吴(越国的地盘,南面到了句无,北面到了御儿,东面到了鄞,西面到了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
②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③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0)

相关推荐

  • 【文言积累】不可不懂的文言固定句式

    高考中我们容易遇到的一个难点是固定句式,在理解和翻译中都极为重要,所以整理这一部分内容帮助同学们,需要大家认真掌握. [一][表示疑问之文言固定句式]          [1] [奈何][翻译为:  ...

  • 学霸笔记|备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课本例句翻译2

    十.[焉] (一)代词 1.代词,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等待那些考察民风的人知道得到它.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8)

    与 (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 ...

  •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汇编

    固定句式通常比较繁杂零乱,不易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过,它们的构成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或关联使用,因而,从用法和作用分析入手,大致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来. 表示某种语气的 ...

  • 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阅读: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 考试中常见的固定结构(专八、专四)

    考试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用在作文里其实也很好的! *标蓝的是常考的 душа 类 по душе кому 合..心意 на душе 心情上 от души 衷心地 в душе 心里,暗自 вло ...

  •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值得收藏!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 ...

  • 【考点】考试中常见的固定搭配(适合专四专八)

    暗中观察 Допустим, чтобы.....准许做什么.... Допустим, что.... 假如.... Каков...таков... 有什么...就有... Ничего не о ...

  •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 ...

  •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建议收藏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 ...

  •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 ...

  •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 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