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治学、立志、养身的道理均在其中
古代的家训,大都十分精炼而且富有智慧,因为是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看的,所以这些家训,大都凝聚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经验、处事心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即便是现在读来,也一点都不“落时”。
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家训之一,当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这篇《诫子书》了。诸葛亮在我国,一直被誉为是“智慧的化身”,从这篇家训来看,诸葛亮的智慧和思想当真令人佩服。
这篇短小且智慧的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因为诸葛亮因为常年在朝中主持政事,几乎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自己的家庭方面,自然顾及的少些。诸葛亮不能亲自教育儿子了,所以便留下了这封家书来勉励儿子的治学、养性、修身等各个方面。
从这封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作为父亲的另一面,他实在是一位才识渊博、品德杰出的慈父。通过智慧且简练的文字,将普天下父亲对儿子的热切期盼都凝结在了其中,即便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也依然是修身、立志、治学的绝好参考。
文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简译:
有修养的君子,会以内心的安宁来修身养性,会以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所以,贪图功名利禄就无法明确志向,内心不能平静便无法取得长远的目标。学习,就是要静心专一,才干,才能在专心的学习中不断增长。因此,不专心的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要知道,放纵欲望、消极怠慢就无法励精图治,冒险急躁、狭隘草率就无法修身养性。年华飞逝,岁月蹉跎,最终会年老枯败,不被世界所重用,到那时候,只能困守在自己破落的草庐里,哀怨这个世界,后悔年轻时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可到那时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徒增笑耳。
这篇短小精炼的《诫子书》,主旨是劝勉儿子修身立学,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展开,同时将失败的教训归结为一个“躁”字,确实很有见地。
淡泊、宁静,这是诸葛亮提倡的治学、立身的法门,另一反面,诸葛亮也提出了淫慢、险躁的危害,这确实很有道理。要知道,如果不能静下心来,那么学习任何东西,都难免流于表面,不能深入的学习,只是表面的用功和努力而已。而浮躁,一直是我们最难免除的一种心态,当看到别人的学习、工作都比自己强很多的时候,你是不是心里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不是便不能好好总结自己的问题,从而找到差距了呢?静,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八十六字,但是却传达出了十分精炼和有效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有过之而不及。平易近人的语言、充满智慧的阐述、淡雅清新的文字,都是这篇小文的独特之处。
难怪南怀瑾先生对它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南怀瑾先生一代大师,比起我的啰里啰嗦,自然言简意赅多了,由此足见,这篇小文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