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止癌痢
反复腹泻5个月
诊断现场
患者陈某,男,79岁,2018年4月22日初诊,因反复腹泻5月,再发伴发热4天初诊。
患者于5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10次,呈糊状便或水样便,时夹黏液,伴腹痛、肠鸣,里急后重,无肉眼血便,当时未予重视。3月前因肢体麻木于某三甲西医院住院治疗,在院查癌胚抗原定量5.85ng/mL,粪便潜血阳性,查下腹部CT考虑直肠癌,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检查,予对症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但反复发作。4天前因天气变化,患者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9.2℃,于急诊就诊,查C-反应蛋白测定19.9mg/L;粪便常规:性状黏液便,黏液+++,红细胞少许,白细胞+++/HP;予退热、补液对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精神改善。2018年4月21日查肿瘤标志物五项:癌胚抗原19.38 ng/mL。粪便潜血阳性。近5个月来,患者体重减轻2kg。
刻下:精神疲倦,无发热寒战,口干不欲饮,昨日解少量大便7次,呈白色果冻样黏液便,量少,里急后重,便后下腹挛急、胀痛,无汗出,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尿急尿痛,无恶心呕吐,纳眠差,小便黄。面色少华,皮肤干燥。舌质淡暗,舌苔薄黄,根腻,脉滑数。
查体:体温37.0℃。心肺未及明显异常。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7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史: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6年,有多次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未遗留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呛咳等后遗症,生活可自理。
问
患者肠癌合并下利,且年高体弱,该如何辨治?
李赛美教授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该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呈白色果冻样黏液便,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病属“痢疾”范畴。患者大便带白色果冻样黏液,年老体弱,并有肠癌,其本属虚,但患者有发热,且便后下腹挛急、胀痛明显,舌苔薄黄而根部腻,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里急后重,又湿热伤及气分,劫津耗阴,故神疲、面色少华,皮肤干燥,舌质淡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患者现以下利为主症,虽年老本虚,气阴已伤,但湿热之邪未去,不宜收涩补益太早,应先去其标,清热利湿为法,予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治疗下利病在阳明,肠中有湿热者,兼表证的也可使用,但属于表里俱热、以里证为主。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患者虽利下白色果冻样黏液便,看似寒湿之表现,但患者发热、腹痛明显、舌苔黄腻,实为热利,故以白头翁汤去其肠腑之热,燥其脾胃之湿。处方如下:
葛根45g,黄柏10g,茯苓20g,白头翁30g,大枣10g,西洋参10g,黄连片10g,秦皮15g,炙甘草6g,白芍10g,干石斛15g,炒白扁豆20g,玉竹15g,黄芩片10g,白术10g。
患者服5剂后,精神转佳,仍解少量白色黏液便,次数减为2~3次/日,里急后重感减轻,便后下腹挛急、胀痛缓解,纳眠明显改善。
(
问
该患者痢下白冻,为何从“湿热”论治?
李赛美教授
问
该患者是以热利为主,方中的加减用药思路如何?
李赛美教授
患者虽是以热利为目前主要症结,但又考虑到患者年老本虚,脾阳不足,气阴耗损,不耐苦寒,故加入白术、茯苓健脾以固后天之本;患者下痢病程较长,气阴已耗伤,故加入石斛、西洋参、玉竹养气阴,并加入少许白芍敛阴柔肝,芍药、甘草相合理血和营,缓急止痛;诸药相合,外疏内清,表里同解,标本同治,使表解里和,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则热利可愈。
问
肿瘤患者病情凶险,后期调治应注意什么?
李赛美教授
肿瘤者,即中医学之“癥瘕积聚”,其病机均为气血阴阳之所结,且为有形之结,阳虚则寒凝,“阳化气,阴成形”,一处阳气不到,则浊阴留滞,且病久正气虚损,故肿瘤患者以顾护阳气为先。无论是气、血、阴或阳结,肿瘤之形成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肿瘤形成病程较长,但进展可以很快,肿瘤之增长有如女子之怀胎,以气血阴阳为食,日久气血阴阳耗伤,一旦阳气、阴液衰竭,胃气竭绝,则病势凶险。故肿瘤患者之后期调治关键在于: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这也是《伤寒论》贯穿始终的治疗理念。古人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有经验提出,病势急者宜速祛,病程久者宜缓消,肿瘤乃久积而成,宜渐缓消之,还是提倡“人瘤共存”理念,并尊仲景八法,为肿瘤找自然去路。以六经辨治肿瘤及其并发症,病在三阳者,宜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病在三阴者,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三阳病务祛邪:太阳以汗解为主,阳明以清下、吐越为主,少阳以和解为主,清法则贯穿始终;三阴病务固本:太阴以温脾为主,少阴以补阳为主,补阴为辅,厥阴则寒温并举,消补兼施。我认为现代肿瘤治疗要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西医治疗肿瘤的手段比如手术、放疗、化疗等,都是偏于攻病祛邪的手段,力量已经很强,所以中医的优势在于扶正固本,因此我在临床上治疗肿瘤疾病更注重于扶正。
责 编 | 戴毅达 隋画橙
撰 文 | 陈瑞斌
审 核 | 李赛美
(医案出处《李赛美六经辨证医案(师承带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