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九秀士——周江边李氏
一门九秀士
*
周江边李氏
作者:李汝启
1
【 一 门 九 秀 士 】
在赤山桥週江边的(李)起湘公祠有一副这样的对联:
【一门九秀士,兄弟父子叔侄共登科,贵显耀当时,儿领兼圻孙翰苑;三代尽通才,儒林循吏名臣均列传,荣封崇极品,诗歌清庙礼明堂。】
每有人从这里过都会说,好大的口气!说起一门九秀士,还有一故事:
大清同治某年四月二十四日,早早地周江边起湘公祠前的荷花池边李氏族长老人家正在数荷塘莲花,一边数一边摇头道:“不可能,不可能!”并且反复地说了几遍。这时在,一顶蓝呢小轿刚下从他身边经过,就立即停了下来,轿内走出一外地口音的客官。这位客官一是被这里的如画美景吸引,你看一江弯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茅檐草舍,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真不亚桃花仙源。四月二十四日,刚好是荷花生日,这一池碧叶点缀含苞正放的莲花,煞是好看,特别有一种很少见的粉莲,更是可爱。
“老人家,什么事不可能?”
族长一听外地口音的客官发问,打量了一下这位气宇不凡的外地人,很诚恳地说:“客官有所不知,据我的经验,每逢大考,我祠前这口池中便会开出这种特殊粉色的莲花,你看就是那一种!”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指给外地口音的客官看。“据我历年的经验,每开一支这种颜色的莲花,我族中便能中一位学子,今年怪了,开了九支,我应考的才九位!不可能全中吧?所以我说不可能!”
外地客点点头说:“也许可能吧!不一定的!”各位,这位外地口音的客官,却正是省学政派下来的乡试主考。这位主考思忖道,岂有此理,我偏不信。
乡试结果一揭榜,果然周江边李氏学子全中,一时传为奇谈。原来,乡试结局,省学政派人来取录取名单及试卷复试,却不料主考重病卧床,口不能开,只用手指指帐顶。差役把帐顶试卷取了交来人。省学政一看,果然萍乡录取的个个文章诗赋拔萃,不可多得的人才,主考也因此受到表扬。其实,主考是不想让周江边李氏学子取中,把他们九个的试卷全部抽掉,让上面取卷的来,一个也取不到,岂料,人意不如天意。
这个故事经不得推敲,不过这故事我这里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作不得真。不过一门九秀士是真的,只不过不是一科取中,如后来的护理两江总督李有棻、史学泰斗李有棠,还有李有鋆、李有椝、李有榘、李有桇、李有荣、李有桢、李有模等等。
2
【 拔 贡 拔 上 天 】
说过了一门九秀士,再说说拔贡拔上天。拔贡拔上天是说头品顶戴护理两江总督赠太子少保李有棻。
李有棻(1842——1907),字芗垣,观化乡清江里一图一甲周江边(今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同治十二年癸酉科(1873)拔贡,由知府官至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布政使、护理巡抚,特授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江西铁路大臣,头品顶戴赠太子少保等职。30余年的官宦生涯,历京、湘、鄂、粤、陕、宁、赣诸地,各处任上,尽忠职守,同人称他“品端望重,处事精详”,“湛深经术,富有才略。以清廉勤慎居官,以精明干练处事”。1907年身为江西铁路大臣。亲赴九江工地督工,却不幸在鄱阳湖遇难。朝廷谕旨称他“由中书外擢监司,护江督护陕抚,宦绩所至,克著循事”,“督办江西铁路事宜,自任事以来,措置裕如,乃躬赴工次,遽遭沉默,电闻之余,悼惜曷已。前已有旨,著照一品大员殁于王事例,从优议恤。今特加恩,著追赠太子少保衔”。 在陕西时,创办了《秦中书局汇报》,着眼于启发民智。在江宁时,创办了“三江(后改两江)师范学堂”(既后来的南京大学)。有《卧云草堂文存》、《养闲轩诗钞》、《桑麻水利族学》等。
李有棻的出身只是一个普通的拔贡生,连进士都不是,在封建时代,是很看重出身的,如果你不是两榜进士,别人会暗地里嘲笑你。几任民国大总统就有几个是前清翰林出身。所以李有棻做到护理两江总督,在那个论资排辈的时代,就是个异数,所以流传着——拔贡拔上天的传说。
这里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拔贡,明清科举制,是沿明制分三级:
一曰童试,文童三年二考,武童三年一考。由知县主持,考试内容首场为四书五经为内容的诗赋制艺。然后还有二场三场五场,内容大同小异。依次淘汰,能考完五场为完场。一般取一百名,是为童生,俗称秀才或茂才。由知县设宴招待。并呈报知府,知府再进行更严格的考试。童生本意是童子,但历代都有老童生,甚到有八十的童生。县学考试合格的叫县学生,府学考试合格的叫府学生。由各在选取到国子监(大学)学习的叫贡生,意即将优秀人才贡献给皇帝。分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等五贡。一般府学袁州四县(萍乡、宜春、分宜、万载)共取20名。其中萍乡竟有名额9名,远远高於其他县。另,县省学政下到各府县再考,必须经过学政考试过合格的才有资格进入乡试(省试)。
二曰乡试,即省试,三年一比,遇国家大庆如皇帝登基等可以别外覃恩,叫恩科。由皇帝钦点各省正副主考官二名叫大主考,各省学政等十六员叫房师协助考试。考试三场,以八股文、八股诗(五言八韵)、策问为考试内容。江西正搒104,副榜18名。乡试一名曰解元,前五名曰经魁。获选者曰举人。另,京官三品,外官二品子弟(官二代)应试者叫官生,二十人取一名。年满八十贡生钦赐举人一体会试。
三曰会试,乡试之次年,亦有正恩科之别。礼部试毕,第一名曰会元,前五曰会魁。各省名额不一,江西例为二十取一。曰礼部进士。进士参加殿试,一甲三名,曰状元榜眼探花。萍乡一甲唯刘凤诰与文廷式外祖外甥与焉。二甲一名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再试以成绩或翰林、或知县或教职。
李有棻由一个拔贡生,连正举都不是,更不要说两榜进士了,在清朝这样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做到护理两江总督,怪不得说拔贡拔上天了。
其实李有棻的成绩是干出来的,每走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如武昌知府时,李有棻在府署前置一木柜,鼓励士民投书其中,揭发奸宄,议论政事,自己及时斟酌施行。他还命其属下不要骚扰百姓,下乡抽查保甲,随官所至一马前告示:“抽查保甲,慎选贤员。不食民饭,不费民钱。左右随从,严束无权。轻骑驰往,悬示马前。清操自励,谕尔乡贤。他在武昌府八年,官民呼之为“李青天”。更了不起的是他的预见性,他在任高廉钦兵备道任时就上奏朝廷,建议经营当时的西安城为大清国的陪都,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西安《登大慈恩寺塔》诗是写道:
……潼关立马看王气,汉家城阙犹崔嵬。东瀛一岛何足畏?蛟鼍跋浪矜蛇虺。……迄今盛隆仍可继,陪都若建规模该。……他日营陕成都会,龙楼凤阙周灵台。五洲象胥争来贡,甲兵洗尽无尘埃。
后来德宗(光绪)和西太后西狩(西逃)时就是一路朝西安奔去的。
另外,据说李有棻的地位上升与李鸿章有关。李中堂母大夫人去世,各地官员都有挽联,李有棻挽道:
世局会艰难,克为国家产将相材,把乾坤整顿,气运挽回,莫不颂一时贤母;
箕畴徽福命,乃以巾帼著闺阃范,竟哀动九重,讣闻四海,也算得千古奇人。
各位,你看,这副挽联直逢中堂大人的痒处:“克为国家产将相材,把乾坤整顿,气运挽回”“竟哀动九重,讣闻四海”,把李中堂的地位,把李母的哀荣都写到极处。怪不得中堂大人动心。据说李中堂匆匆地把所有的对联看过一遍以后,站在这副挽联久久不肯离去,后来问李有棻来了没有?于是开始了两人的惺惺相惜。
这里还讲一则小故事,据李苏菲先生《文物小记》:曾听乡前辈讲,李芗垣先生于光绪壬寅任江宁布政使时,有湖南游士某求见。李出对云:
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游江南,还是第一,还是第二?
湖南游士脱口对云: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寒士本儒人,亦可在后,亦可在前。
先生大赏其敏捷,设宴于签押房中,赏叹不置。临行,赠白金十两。其后每于接见后进时,辄称述此事,并伸拇指,频呼惟楚有才不止云。
这个故事曾被附会孙中山见张之洞,非是,张时为湖广总督,何以出江南使人对?而李有棻适为江宁布政使,后为护理两江总督。
其兄李有棠的贡献也大,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观化乡清江里周江边(今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同治三年辛酉(1864)科第一名优贡,次年朝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国子监学政。光绪十六年(1890)官峡江训导兼理教谕,光绪十九年(1893)辞官侍亲。有《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为史部中不朽巨著,光绪间三次刻印,后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多次重印。《历代帝王正闰总纂》二十卷及《怡轩杂著》均佚。
3
【碧雲虚韵胜红楼——周江边女子诗】
才名自诩愧风流,咀嚼英华始明眸。遥想拈题分韵处,碧云虚韵胜红楼。
溯源云水入苍茫,休论他乡与故乡。到底钟灵毓秀地,周江一脉尚流香。
析罢残篇夜正阑,宝山不让手空还。百年立尽程门雪,一瓣心香奠易安。
燕山铁马木兰诗,人杰鬼雄漱玉词。唤起鉴湖同一唱,文章秋水愧须眉。
——这是本人题《李氏闺媛诗钞》后的四首小诗,意思是周江边李氏不但一门秀士,连女眷也多能文,并且都锦心绣口,甚至其诗要胜过《红楼梦》中大观园。
中国古代女子能诗,最早可溯到《诗经》,据考,其中《载驰》一篇就是卫戴公之妹许穆夫人所作。江西女诗人,据魏向炎先生所考,最早的是唐代江西波阳县籍户部侍郎吉中孚之妻,有《拜新月》等篇。而萍乡女子能诗,可考者唯光绪间周江边李氏一门数才女,及光绪间萍乡黄德基妻张惠宜。
而对闺阁中创作诗词活动的描写,最生动的当推《红楼梦》了。而萍乡李氏闺媛诗的创作,与红楼梦中描述的家族很相像,也是世族,一门中一两个女子会吟咏的很多,但像一门中,这么多的才女就显得有些异数,光从诗中有的来看,就有俞境秋、四姐、七妹、八妹、十妹,还有几个女儿,长女李襄蘅存诗中有唱和的就有:沅芷、罗夫人、碧源、张静仪等,其中几个同胞姐妹也都能诗,竟比红楼梦中贾府还热闹。曹家是江宁织造,李氏曾护理两江总督,且与当时的世家多为姻亲,如修水陈氏等,出现的时间也相延续,作者也多为年青的闺阁中人,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俞镜秋有《倚香阁诗集》。其诗选入《闺秀诗话》、《闺秀诗话丛刊》及当代魏向炎先生《豫章才女诗词评注》。
李纕蘅(1880——1914),又作李湘蘅,名恒,李有棻与俞镜秋长女,适广西灌阳唐侍郎子唐庚(字温斋,光绪庚子科举人)。李有鋆作《炜彤新咏》传《李湘蘅》曰:花烛之夕,闹新庐者知新娘善抚琴,百端嬲之,湘蘅为鼓《关睢》一曲,众皆欢笑而散。母俞镜秋生湘蘅姊妹三,次沅芷、季慧仙,躬授书传,皆能诗,湘蘅尤风光旖旎,香口如生。闺阁中唱和,积稿盈筐。随翁卸学差至沪,汽船被焚,拾其灰烬百馀首,与母氏《倚香阁诗》合梓名《烬馀吟草》。其婿以为浮生若梦,易名《梦馀》。
李观(?——?),字沅芷。李有棻与俞镜秋二女,适醴陵潘晋,晋为高等文官,山东利津县知事。沅芷能文善诗,工刺绣。1948年《醴陵县志~艺文志》载:“《漱芳轩计词合钞》,潘李观撰。观字沅芷,萍乡李有棻女。父兄姊妹咸以文学负盛名。观擅近体,尤工倚声。适醴陵潘晋,晋字翊庭,官南京、山东多年。观随居任所,所作多为人传诵,其子摭拾遗稿梓行于世。”
李慧仙(1887——1907),名萃,李有棻与俞镜秋三女,适萍乡朱桐荫(培鋆)。李有鋆《炜彤新咏》传《李慧仙》云:“性聪慧,能诗,有《养云楼诗稿》待梓,因所适非偶,郁不得志。侍父芗垣方伯驻江办路政,随往九江勘工,夜杭彭蠡湖遇险殉焉。仅存轶诗十章……按作者多愁哀伤极矣!然颇怨而不怒。”有《养云楼轶诗》。后人将俞夫人与三位女儿的诗集,合编为《萍乡李氏闺媛诗钞》,曾多次刻印,最后一次就是去年由李世韬先生主编出版。
(原载“上栗之窗”,稍有勘误。)
编辑:字晟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和你一起,记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