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朱桥镇有个“镡家”村,第一个字是姓氏,怎么读? 2024-06-06 23:55:47 自莱州市区出发,沿着206国道向北行驶四十多里路,在经过朱桥镇的辖区时,在道路的西侧,很容易看到一块写着“镡家”字样的村名石碑。 如果不是石碑上有拼音标注(罗马字母)的话,相信不少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第一个字“镡”如何读。在字典当中,镡有多种读法,此处的发音是“chan”,表示的是姓氏。根据石碑背后的村志记载,明洪武二年,镡姓人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东南有一大黑冢,故取村名为黑冢镡家。后来简称为镡家。在历史上,随着其他姓氏的迁入,镡家村的姓氏已经多样化,不过镡姓仍是大姓之一(村里有镡、王、宋三大姓),听当地人介绍,规模约在百户左右。 (莱州镡家村的老槐树)镡这个字本身就比较生僻,作为姓氏更是难得一见。在胶东半岛的范围内,有成规模镡姓人聚居的村庄,笔者暂时只见到这一个。而莱州其他地方虽然也可以偶见镡姓人,但据说都或远或近,与这个镡家村有渊源。四川移民说,在莱州市流传甚广。镡姓人到底是否从四川迁来?具体从四川何地迁来?这些暂时都没有看到详细的考证。不过,从古代姓氏文献的记载来看,镡姓从总体渊源上确与蜀地有某种密切联系。比如《通志》中说道:“镡氏,音寻,又音滛。汉有廷尉镡政,后汉有镡显,蜀志又有太常镡丞,望出广汉。今蜀中有此姓,乃呼为蟾,蜀音之讹也。” 按照《通志》的说法,镡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本不是“chan”。因为蜀地多镡姓,当地方言读音将“镡”读作“chan”,所以这个读音才流传开来。《通志》编撰于南宋时期,距离明初移民的时间并不算太远(中间虽经蒙元战火,但大多数姓氏应该会延续下来)。一方面,镡姓是一个渊源相对单一的小规模姓氏;另一方面,明代之前四川镡姓的确比较多。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推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佐证莱州明初四川移民说呢?暂时不敢下结论,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镡姓人从外地迁到莱州(掖县)之后,在后来的闯关东大潮中,又析出了在关外的分支。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黑龙江省海伦市由一支镡姓人,相传就是在清代中后期从莱州镡家村渡海北迁,辗转来到了海伦定居。镡姓在莱州虽然也算不上大姓,但在老县志当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节妇、高校生等篇章当中,皆可见镡姓人。如民国时期的镡鹏志,字心田,为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毕业生。 赞 (0) 相关推荐 稀有姓氏—鐔(镡)氏村落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鐔家村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大琅琊村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镡河乡老庄村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镡河乡石榴村镡二社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镡河乡石榴坝村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镡河乡阎家山村 ... 稀有姓氏-兀氏村落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兀家洼村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洩湖镇兀家岩村 莱州村名史话 先有村还是先有庙 先有村还是先有庙,这是探讨莱州市自然村历史的一个有趣的话题.莱州(原掖县)建制较早,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寒浞封子浇在这里建立过国(在今过西村东),是胶东半岛最 ... 百家姓-陈 陈姓是华人.韩国人.越南人中相当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0位.其为华人主要姓氏,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都是第一大姓:但在中国大陆是属第五大姓,其中在海南.广东.福建.浙江 ... 稀有姓氏-蓟氏村落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街道五一村蓟家村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康乡杜家村 全国仅有5000人的姓氏“啜”,自称明朝朱姓后人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 ... 莱州最高峰的东边,小沽河源头的附近,有个美丽的陶家村 自然风光,无外乎山.水两字.能得其一,即可称美景:若两者兼得,则更为胜境.而本文要介绍的胶东村庄,就是一个既倚大山.又临名川的风光优美之地,它的名字叫做陶家村,位于烟台莱州市郭家店镇辖区内. 郭家店, ... 参观胶东地区一座“宿氏祠堂”,在平度市的宿家村 在胶东地区,宿姓多见于原莱州府辖内,如掖县.平度.高密等地.登州府辖内宿姓较少.笔者老家原属登州府,因此在上大学之前,身边鲜见宿姓人.直到工作之后,才逐渐对宿姓有所接触.前两年曾路过一次烟台莱州市平里 ... 勤劳致富的周家村 勤劳致富的周家村 东营区周家村,不仅有着光荣的历史,自古至今还是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庄. 解放前,由于村里人勤.地肥.水土好,富裕人家就比较多,并多系开明人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多都积极为国家捐钱 ... 韩家村的故事 点个赞 再走吧 历史记忆 li shi ji yi 韩家村的故事 衡水市桃城区 魏国峰 在美丽的衡水湖畔,有个名叫后韩家庄的小村子,那是我家世代居住的地方. 解放前,我家是佃户,靠租种大财主 ... 【藏在渭南的这个民俗小镇,比袁家村好十倍... [藏在渭南的这个民俗小镇,比袁家村好十倍,可惜知道的人太少]距离西安大概1小时车程,在渭南境内有个"桃花源民俗文化园",要不是朋友推荐,我根本发现不了这个好地方.除了山水景色有桃花 ... 陕西袁家村游记 陕西袁家村游记 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 项目类型:美丽乡村 田园综合体 乡村振兴 项目位置: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 项目特色:主题农场集聚区模式让昔日的贫困村变为今日的美丽乡村 一.项目背景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的东北部,距 ... 乡村振兴典范,看袁家村创造的那些“全国第一” 袁家村是个奇迹.袁家村是中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典范,值得每一个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去研究学习.作为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乡村振兴模式和其创造的商业传奇,可以载入中国乡村振兴史册. 1 袁家村由"空 ... 汝城土桥镇||黄家村 文|何优秀 图|黄细建 黄家村位于汝城以北八公里的土桥镇,与天柱山风景秀美的汝城二中毗邻.从标有黄家村三个大字的路口进入,左边是次第成林的枫树林.春夏,树木翠绿挺立:秋冬,红枫随风飞舞,像一个盛装 ...
自莱州市区出发,沿着206国道向北行驶四十多里路,在经过朱桥镇的辖区时,在道路的西侧,很容易看到一块写着“镡家”字样的村名石碑。 如果不是石碑上有拼音标注(罗马字母)的话,相信不少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第一个字“镡”如何读。在字典当中,镡有多种读法,此处的发音是“chan”,表示的是姓氏。根据石碑背后的村志记载,明洪武二年,镡姓人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东南有一大黑冢,故取村名为黑冢镡家。后来简称为镡家。在历史上,随着其他姓氏的迁入,镡家村的姓氏已经多样化,不过镡姓仍是大姓之一(村里有镡、王、宋三大姓),听当地人介绍,规模约在百户左右。 (莱州镡家村的老槐树)镡这个字本身就比较生僻,作为姓氏更是难得一见。在胶东半岛的范围内,有成规模镡姓人聚居的村庄,笔者暂时只见到这一个。而莱州其他地方虽然也可以偶见镡姓人,但据说都或远或近,与这个镡家村有渊源。四川移民说,在莱州市流传甚广。镡姓人到底是否从四川迁来?具体从四川何地迁来?这些暂时都没有看到详细的考证。不过,从古代姓氏文献的记载来看,镡姓从总体渊源上确与蜀地有某种密切联系。比如《通志》中说道:“镡氏,音寻,又音滛。汉有廷尉镡政,后汉有镡显,蜀志又有太常镡丞,望出广汉。今蜀中有此姓,乃呼为蟾,蜀音之讹也。” 按照《通志》的说法,镡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本不是“chan”。因为蜀地多镡姓,当地方言读音将“镡”读作“chan”,所以这个读音才流传开来。《通志》编撰于南宋时期,距离明初移民的时间并不算太远(中间虽经蒙元战火,但大多数姓氏应该会延续下来)。一方面,镡姓是一个渊源相对单一的小规模姓氏;另一方面,明代之前四川镡姓的确比较多。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推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佐证莱州明初四川移民说呢?暂时不敢下结论,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镡姓人从外地迁到莱州(掖县)之后,在后来的闯关东大潮中,又析出了在关外的分支。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黑龙江省海伦市由一支镡姓人,相传就是在清代中后期从莱州镡家村渡海北迁,辗转来到了海伦定居。镡姓在莱州虽然也算不上大姓,但在老县志当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节妇、高校生等篇章当中,皆可见镡姓人。如民国时期的镡鹏志,字心田,为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毕业生。
自莱州市区出发,沿着206国道向北行驶四十多里路,在经过朱桥镇的辖区时,在道路的西侧,很容易看到一块写着“镡家”字样的村名石碑。 如果不是石碑上有拼音标注(罗马字母)的话,相信不少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第一个字“镡”如何读。在字典当中,镡有多种读法,此处的发音是“chan”,表示的是姓氏。根据石碑背后的村志记载,明洪武二年,镡姓人由四川迁此立村,村东南有一大黑冢,故取村名为黑冢镡家。后来简称为镡家。在历史上,随着其他姓氏的迁入,镡家村的姓氏已经多样化,不过镡姓仍是大姓之一(村里有镡、王、宋三大姓),听当地人介绍,规模约在百户左右。 (莱州镡家村的老槐树)镡这个字本身就比较生僻,作为姓氏更是难得一见。在胶东半岛的范围内,有成规模镡姓人聚居的村庄,笔者暂时只见到这一个。而莱州其他地方虽然也可以偶见镡姓人,但据说都或远或近,与这个镡家村有渊源。四川移民说,在莱州市流传甚广。镡姓人到底是否从四川迁来?具体从四川何地迁来?这些暂时都没有看到详细的考证。不过,从古代姓氏文献的记载来看,镡姓从总体渊源上确与蜀地有某种密切联系。比如《通志》中说道:“镡氏,音寻,又音滛。汉有廷尉镡政,后汉有镡显,蜀志又有太常镡丞,望出广汉。今蜀中有此姓,乃呼为蟾,蜀音之讹也。” 按照《通志》的说法,镡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本不是“chan”。因为蜀地多镡姓,当地方言读音将“镡”读作“chan”,所以这个读音才流传开来。《通志》编撰于南宋时期,距离明初移民的时间并不算太远(中间虽经蒙元战火,但大多数姓氏应该会延续下来)。一方面,镡姓是一个渊源相对单一的小规模姓氏;另一方面,明代之前四川镡姓的确比较多。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推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佐证莱州明初四川移民说呢?暂时不敢下结论,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镡姓人从外地迁到莱州(掖县)之后,在后来的闯关东大潮中,又析出了在关外的分支。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黑龙江省海伦市由一支镡姓人,相传就是在清代中后期从莱州镡家村渡海北迁,辗转来到了海伦定居。镡姓在莱州虽然也算不上大姓,但在老县志当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节妇、高校生等篇章当中,皆可见镡姓人。如民国时期的镡鹏志,字心田,为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