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文化】大暑丨炎蒸如许,更惜光阴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一个因“炎热”而被记录的部族:寿麻。据说这里的天气非常炎热,普通人根本无法生存。在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立于太阳下看不到影子,大声高呼也没有回响......仿佛一切都在炎热中被蒸发了。

入伏到大暑,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7月22日,今日大暑。

三伏之间,中伏最热,大暑恰在中伏之中。伴随着初伏的结束,7月21日(昨日)正式进入中伏。在古代,“伏日”是与“腊日”遥相呼应的重要祭祀节日。据《史记》记载,至晚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伏日祭祀;至于祭祀的对象,正是《礼记》所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即太阳神炎帝,火神祝融。对上古百姓而言,炎帝是慈悲大爱的存在:不仅普照大地,还教化百姓种植五谷。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处在“中伏”前后的大暑,是一年中作物生长最快、也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节。抢种抢收与抗旱排涝,都是重中之重。灿烂阳光是喜温喜光照作物充分生长的必要条件,但长时间干旱无雨又会阻遏作物的生长。对农人而言,“过”与“不及”,都不如刚刚好。
大暑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萤火虫在枯草上卵化而出,闷热的天气让土壤更加潮湿,电闪雷鸣也随时可见。极端天气必然是极不舒服的体验,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如此,“三大火炉”正在此处:南京,武汉,重庆;最高温度可达到40度以上,且持续3-14天。如火的骄阳,潮湿无风的空气,带给人如“寿麻国”一般的体验。
盛夏养生,平心静气。
大暑养生的关键,《遵生八笺》中说的明明白白:“宜节约饮食,远声色。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
虽是盛夏,但寒冷食物最不相宜;此时人体腹中积蓄阴气,最怕腹泻伤元气。当然,最重要的养生之道,是节制饮食,远离声色犬马。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也并非全无根基。
大暑时节,井卦时空。
井卦象征着水井,是古代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源源不绝的水井代表着福气,浑浊或枯竭则被视为不吉。为此,对公共设施的维护,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团结教化乡邻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我们对“公共基础设施”体会更深:抗疫期间,若不是祖国不计成本保护民众,我们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后防疫时代,一针针免费疫苗,更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