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的读书笔记,写完就从来没有再看过?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团队招募(2021-2022年度)

翻译心灵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员招募中(2021版)

职场心理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我相信,能打开这篇文章看的人,大概都是标题中所述的情况。其实,我之前也和大家一样。

深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我,还是习惯做一点读书笔记的,没有做,总觉得一本书没有好好看过,另外也想着读书笔记能够为我的学习、写作、工作发挥一些作用。

但是,这些年来,本子换了好几本(有些是找不到了,所以另外新开),但是,每一次写完,也就丢在那里了,说是笔记,其实到底记录了什么内容,我自己过了几天也就忘记了。久而久之,我甚至也开始怀疑其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照道理,我比那些不做笔记的人,算是更加认真、更加刻苦,可是,这么做会不会就是一个无用功?

也不仅仅是读书笔记,听课也是如此。我也做了很多听课笔记,字迹工整,书写详尽,但是说实话,这些听课笔记也不知道塞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写完的那一天,好像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因此,对读书笔记、听课笔记的重要意义,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是有疑惑的。我很清楚地知道,是需要有笔记的,但是我也很困惑,到底这些笔记该怎么用,或者怎么提高会打开他们重复利用的动力?

直到今年年中,我读到了这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需不需要记笔记的问题,而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记笔记的方法完全错了

为此,我专门写一篇短文,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从此书中获得的新知和感悟。

01
卢曼其人

这里要先说一个人物。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某个行政办公室有一个工作人员,他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一名酿酒师的儿子,名叫尼克拉斯·卢曼。他上过法学院,但因为不喜欢与客户打交道的工作,所以选择做了一名公务员。但是由于行政工作也需要大量社交活动,他觉得自己也不太合适,所以每天完成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就赶忙回家,开始阅读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社会学。

卢曼一开始也和很多人一样记笔记,比如说在书的边角做评论,或者弄一本本子,做主题书籍笔记。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没有任何意义——看来这个困惑,很多人都有。但是,他没有止步于困惑,或者就此停止做笔记。而是改变自己记笔记的方式。

这就是我们待会要说的卢曼笔记法,这里先按下不表,我先说说,这名公务员通过改造自己的笔记法后,都实现了什么。

在他独创的笔记法的帮助下,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这期间,他还上了社会学的课程。1968年,他被选为德国伊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担任终身教职。

在30年间,他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的文章,涉及社会学、法律、哲学等多学科,并且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上述领域的经典之作。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学者主要是让助手做主要工作或者雇佣一个团队来写文章,他们的“多产”并不稀奇,但是卢曼不是这样的,他很少接受别人的帮助。

最后一个为他工作的助手表示,他能给他的帮助就是在手稿中发现错别字

而真正能给他帮助的是管家。这位管家负责平时帮他和孩子们做饭。因为卢曼的妻子早逝,卢曼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所以管家帮助他完成了很多家庭事务,让他能安心写作。

当然,这些肯定不是让他能够作出如此多学术创举的原因。

为此,德国另一个社会学家对他的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结论,他庞大的产出主要是因为他特殊的工作方法。

而且,卢曼并没有有意隐藏这一点,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提到他的笔记法。

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卢曼完成这些作品,按他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付出特别多的心血,由此可见,这也是笔记法的独到之处。

02
卢曼笔记法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说到这里,你肯定很好奇了,这个卢曼到底发明了什么笔记法,以至于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卢曼笔记法,主要用到一个工具,即卡片盒,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五步

1. 新增:在卡片上写下阅读笔记或者对文本脉络的想法。如何来做好这些记录,待会我还好再介绍。

2. 编码:每一张笔记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号码。

3. 卡片盒:把卡片放入卡片盒,按号码排列,一伸手就可拿到。

4. 连结:为卡片增加双向连结,让卡片成为灵感产生器。

5. 系统:每天新增十张卡片即可,循序渐进地架构知识系统。

具体介绍如下:

1. 新增

卢曼采用的纸张并非是一般的卡片,而是较薄的纸张,因为若卡片太厚,占的体积太大,就无法放在可触及之处。

写在卡片上的不只是一些值得引用的文句,或者需要誊写的段落。更重要的是,在他在阅读上下文中,产生了什么想法

2. 编码

在新增卡片后,他开始找以前的卡片,把具有相似性的内容放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编码。编码越简单越好,方便自己记忆和排列即可。

3. 卡片盒

卡片盒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次序排列,也没有由浅入深的阶层,是全部叠放在一起的。

4. 连结

每一张卡片,可以向前、向后依照数字,或则点击一些卡片上的引用卡片编号,跳跃到下一张卡片,这就是双向连结,有点像现在的超链接。

5. 系统

卢曼的学术生涯,每天大概新增十张卡片,并建立许多的双向连接,来维持卡片盒系统的运作。

这就是最简单版本卢曼卡片笔记法的介绍。

03
卢曼笔记法的几点启示

很多人说,卢曼是学者,需要写大量文章,所以用这一套办法可能管用,但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有机会去做这么专业的学问,学习这个笔记法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点狭隘。

实际上,卢曼笔记法更重要的是他体现的思维,而这种思维,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无论你是从事专业工作还是行政工作,亦或者你甚至都不上班,但是依然有提升自己生活效率、人生意义的考虑,那都是值得参考的,为此我提几点我的看法:

1、卢曼笔记法重新思考了人类知识的来源

我们记笔记,说到底是在记录别人的思想,希望能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派上用场。但是,之前的记法收效甚微,更多是在帮助我们加强记忆——听过一遍,不如写下来,加深记忆,也就仅次而已。

然而,卢曼笔记法打破了这种模式,是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思考人类的知识,他把笔记分为三类:

1)闪念笔记。

这是记录你脑海中的每一个想法,不必考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

2)文献笔记。

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认为在自己的思考或者写作中会使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其含义,而不是原文照抄

3)永久笔记。

这个时候不是为了搜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脑海中或卡片盒中的内容矛盾或者一致、印证、补充?能否产生新的想法?

这时候,可以把这个念头记录下去。

由此可见,这其实是以思考为导向的笔记,重点是思考,而且是通过大量的笔记进行“串联”,让想法变成“活物”,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很多“创见”。

2、真正意义上重视日常积累

卢曼笔记法认为,没有人能够从0开始写作,那种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意义并不大,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在努力调取自己之前的记忆而已,但是调取记忆的品质往往并不高。

卢曼每天记10条笔记,量其实不高,但是质却很高,每一条与其他的条目又进行了有效的“串联”,更是增强其知识的关联度。

说到底,这其实是“有备而来”,即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在研究的领域为主要范畴,有针对性地平时就在收集方方面面的资料,可能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任务”,但是思考和资料已经准备起来了,自然等到需要的时候,不至于重起炉灶,或者仅凭过去的记忆来搞定。

这确实是很“笨鸟先飞”,但是也是真正扎扎实实的做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完成日常积累,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说“内卷”,这才是真正终极意义的内卷吧!

3、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未完成”情结

为何这些笔记没有用上,会让这么多人感到不舒服?

卢曼笔记法其实也给出了答案。

这里要讲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叫:蔡格尼克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

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我们很多人之前做笔记,无非是把笔记当做一个外部硬盘,好像放在这个硬盘里就完事了,就好像甲组,已经完成了题目一样,这就导致这些笔记最终躺在硬盘里。

然而,卢曼笔记法让这些笔记始终处在“未完成”状态,因为它们一直是一个庞大知识体系的一分子,是会随时进行串联的,因此也会被记录人牢牢地记住。

当然,知易行难。我看完后觉得最难的地方其实是执行。有很多人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考虑如何做笔记,怎么把笔记写的很“完美”,却不敢落笔写下第一条笔记,这才是最大的阻碍。

其实卢曼笔记法要求的不是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有这样的思想,无论是什么样的纸片,还是电脑记录,其实都可以,关键是做起来,每天记录10张,否则再好的方法,恐怕都不能真正帮助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