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和父母亲近、说心里话?”李玫瑾:都是有原因的

堂哥有两个女儿,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自己和妻子都在外面工作,所以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带。

尽管这样,两个女儿对父母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每逢寒暑假,都一定要和父母待在一起。

但是爸爸脾气一向不好,缺乏耐心,对于孩子的爱,通常都是不耐烦的回应。

特别是女儿想要和他亲近、粘他的时候,他跟女儿总是不欢而散。

可即便如此,女儿依旧爱爸爸,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粘着爸爸,讨爸爸开心。可俗话说:再热情的心,也架不住别人的冷漠。

毕竟再深的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正向反馈,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安全依赖就会下降,距离自然也就慢慢疏远。

1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和你不亲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帖:“孩子与父母不亲,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答主@穆晨王用户的回答,客观却现实地分析了孩子为什么和父母不亲的现状和心声。

她的一个朋友,第一次来找她时就跟她说:我和父母不亲,我觉得他们只是给我饭吃的人。

她的朋友从初中开始就没对父母说心里话,所有的各种决定都是自己做,但这也培养了她独立的性格。

她问朋友:什么时候开始和父母不亲的?

朋友说:在3岁准备上幼儿园时,妈妈从衣柜拿出衣服让她说是什么颜色,答错就是一耳光。

其实,孩子是天生的情商高手,能清晰地感知到你的开心和不开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怎么去亲近别人。

但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大人不亲近了呢?

或许只有当孩子的每一次亲近,换来的是更多伤害的时。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不亲呢?

是因为被攻击和被伤害的次数多,孩子记住了,才会明白这个人是真的会伤害我。

孩子天生爱父母,就算面临伤害,都会义无反顾地去爱父母和自己身边的人,只是当伤害变成一种他面临的常态,才不愿意亲近,坦露自己。

2

父母的偏爱和冷漠,加速了彼此的分离

孩子不愿和父母亲近的因素有很多,但偏爱和冷漠最为致命。

《知否》中的盛明兰,从小不受父亲疼爱,只能在盛老太太的庇护下长大。

父亲子女众多,可偏宠林噙霜的子女,几个女儿当中,最宠的也是盛墨兰。

明兰在小的时候,还渴望着父亲的爱护和照顾,但时间久了,也渐渐不再渴望,因为每一次的期待,换来的都是更多的冷落。

久而久之,她也不再盼望父亲对她的爱护,跟在祖母身边谨言慎行,学管家理事,分辨是非,性子也克制内敛。

父亲太久没有给到明兰关注,以致于后来父亲屡屡惊诧于明兰的杀伐果断和有勇有谋。

后来在他谈到明兰的改变时,明兰没有否认和解释,只是淡淡道:“父亲,我从来没有因为你的薄待而怨恨,也从来没有因为你的冷漠而生疏,我觉得女儿做到这个份上,你也该满意了。”

明兰的这几句话,戳中了父亲的心窝子,令他感到悔恨愧疚,想要亲近挽回时,才发现女儿已经走远。

这一幕令人泪目,却更让人警醒:别等孩子变成一个“陌生人”,才想要靠近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才想到要给孩子一些关爱和公平。

因为亲情也有“保质期”,一旦过了那个关键的时间段,就很难再弥补。

别让你的偏爱和冷漠,断了彼此之间的亲情联结,让原本最亲的两个人变成陌生人。

3

父母如何做,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孩子不愿和父母亲近,是父母与孩子间巨大的情感挑战,特别是“从小和父母聚少离多的孩子”。

但彼此之间的亲密感也不能强求,需要父母做好准备,才能赢回孩子的信任和亲近。

1.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尽量不要缺席

0-6岁,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彼此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一个关键时期,父母在这个时期,尽量不要把孩子“丢弃”。

许多父母总以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为由,将孩子安置在老家,给长辈照看。

但孩子不怕物质条件差,更不怕吃苦,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没有什么比父母在身边更令人感到幸福和安心。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尽量别缺席,一旦缺席了,想要重新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

2.真诚接纳孩子,多向孩子表达爱

接纳孩子,多向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感到自己值得被爱。

家庭教育专家沈玉英曾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天空,是大地,当他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爱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拥有幸福的人。”

当孩子有这样的认知时,他才会愿意和父母有亲密的思想交流,才会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

3.当孩子和你分享时,及时回应不敷衍

武志红曾说:“没有回应的家,是绝境。”

父母在孩子分享小秘密或开心事时,不要敷衍了事,积极回应。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暖心的新闻,孩子考了高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妈妈分享。

可因为妈妈在上班,手机没电,没有及时看监控,没能及时回应儿子的热情分享,导致儿子有些难过和失落。

因此妈妈看到后立刻赶回家,安抚并给孩子鼓励和认可。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即便不能第一时间回应孩子,但可以及时弥补,不浇灭孩子的分享热情。

孩子愿意向父母分享的习惯,也需要父母的爱和回应所浇灌。

4.不要过多指责,给予孩子信任感

李玫瑾曾在一期育儿节目中,被问及:怎么让孩子愿意和你说心里话?

李玫瑾说:“很简单,就是不指责。”

不少父母对于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先是不问缘由的指责,接着就是明令禁止不许来往,但孩子往往都会背着父母悄悄来往,父母发现后,又怒不可遏。

其实,父母可以和孩子用朋友的身份来聊天,问问孩子为什么和这个朋友来往,再把自己了解到孩子朋友身上的缺点说出来,告诉孩子交朋友可以,但别受坏的影响。

这样舒缓的做法,既少了严厉的指责,也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信任,和父母的关系自然就不会那么疏远生硬。

曾经看到一句非常有感触的话:爱不是只把人性中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而是把最脆弱柔软的部分坦露,并坚信得到的是慰藉,而不是伤害。

孩子和父母亲近,就是把自己心底最脆弱的地方坦露给父母。

愿每个父母都不是那个心底坚硬的人,在孩子需要爱的回应时,积极给予。

亲子关系是一种流动的关系,爱也要良性的循环才能慰藉彼此。

(0)

相关推荐